播姓

播姓,也作譒姓,播讀音作bō(ㄅㄛ),得姓始祖為播鞀武。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牂柯為郡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播姓
  • :bō
  • 注音:ㄅㄛ
  • 出處:《論語·微子》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播龍鱗,播春漠,

基本介紹

播[播、譒,讀音作bō(ㄅㄛ)]
播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末期著名賢者播鞀武,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據史籍《全後漢文》記載:“播氏,出播鞀武,或雲播軌,商末賢人。”在典籍《論語·微子》中記載有:“大師摯適齊,亞飯乾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播鞀,指殷商時期時搖擊小鼓的樂師,播鞀武是其間一個名字叫“武”的人。由於他能以小小的鼓聲指揮樂舞,乃至影響到整個祭祀禮樂,因此後世以“鞀武”指精於本職工作的能人。
播鞀武的後裔子孫,以先祖職業稱謂為姓氏,稱播鞀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播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唐朝時期古播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西南徼外夜郞國(今貴州黔南州、畢節、仁懷、赤水、遵義地區),其地歸入中華版圖,並於夜郎國故地設定了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十三年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在故夜郞國的且蘭之地設定了播州,其時轄地大致相當今貴州遵義市、甕安、黃平、凱里、湄潭、餘慶、金沙、仁懷、習水、赤水、桐梓、綏陽、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縣地區。到了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神宗在平定了楊應龍反叛即“平播之役”之後,取消了土司制度,強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地為二,分置了遵義、平越二府,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期間當地人民保疆墾土,屢有戰功。九百多年間,中原及四川地區歷經五代十六國之亂、金人之亂、蒙人鐵騎統治、元末大亂,而播州之境巋然,巴蜀流民多有歸附。
在古播州的原住民中,有以州名為姓氏者,稱播氏,世代相傳至今。在古播州之地,播氏多為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的姓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時期的古播澤,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古播澤,在豫州,亦稱滎播、滎澤、滎波、洛水、兗水、洛河。豫州,是東漢時期的一個大州之名,轄六個郡、國,九十七個縣,治所在譙(今安徽亳州),整個轄區包括今河南南部、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的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一帶地區。其間有一大澤,稱播澤,全名叫作“滎播澤”播澤,即滎波、滎澤。在史籍《史記·夏本紀》中記載:“滎播既都。”司馬貞指出:“《古文尚書》作‘滎波’,此及今文並雲‘滎播’。”在典籍《周禮·夏官·職方氏》中也記載:“其浸波溠。”漢朝學者鄭玄註:“滎,兗水也,出東垣,入於河,泆為滎。滎在滎陽,波讀為播,典籍《禹貢》中說:‘滎播既瀦。’”
在古代,生活於播澤之地的住民在先秦時期即有指地為姓氏者,稱播氏、滎氏、波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播鞀武。

遷徙分布

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牂柯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播 州:即今貴州遵義地區。古代時期為西南部的一個割據政權,公元前八~前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為夜郎屬地。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歸漢,始有農耕,史稱“林木慰薈、田疇豐美、蓋奧區也”,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唐朝貞觀十三年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貴州遵義市置播州,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詩仙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在該地區。唐朝乾符三年丙申(公元876年),楊端率軍擊敗占據播州的南詔政權,自立為主。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楊實獻開始割據播州地區,以土司世領播州。北宋朝大觀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領楊光榮、楊文貴各獻其地附宋,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北宋時期復置,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廢播州為城,隸南平軍;廢遵義為砦,隸珍州,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而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南宋朝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招撫。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楊邦憲以播州、珍州、南平軍地降,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撫司充播州安撫使。楊邦憲卒,子漢英襲職,賜名賽因不花。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為播州宣撫司,隸屬於四川行省。次年(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廣為便,改隸湖廣行省。宣撫司駐地在今貴州遵義,統轄黃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寧、舊州草塘等十九個長官司和諸峒寨。其時轄地大致相當今貴州遵義市、甕安、黃平、凱里、湄潭、餘慶、金沙、仁懷、習水、赤水、桐梓、綏陽、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縣地區。元朝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節和水東宋隆濟因不滿元廷徵發,聯合各部起義,元發思州、播州兵討伐。元朝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軍擒殺蛇節、宋隆濟。楊漢英因功進資德大夫,子孫承襲其職。元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歸明朝,明朝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為播州宣慰司。明朝萬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楊應龍反叛即“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地為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自唐朝末年楊端據播州始,至萬曆楊應龍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間保疆墾土,屢有戰功。七百多年間中原及四川地區歷經五代十六國之亂、金人之亂、蒙人鐵騎統治、元末大亂,而播州之境巋然,巴蜀流民多歸附。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貴州省設十一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為遵義市,原遵義市改建為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為省轄市,由遵義市代管。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劃出部分地區,在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至此,全市共轄兩區、兩市、八縣和兩個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仁懷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餘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堂號

播州堂:以望立堂,亦稱遵義堂、平越堂、牂柯堂。

歷史名人

播龍鱗

(生卒年待考),山西寧武人。著名明朝將領。明朝萬曆庚子年(公元1601年)武進士。

播春漠

(公元1947~今),江蘇宜興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海軍指揮學院第一政治教研室教授,專業技術大校。1982年,播春漠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播春漠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講授《哲學原理》、《哲學原著選讀》、《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軍事辯證法》、《自然辯證法》等課程。播春漠先後在各類期刊上發表論文和譯文五十四篇,其中獲全軍優秀論文獎和海軍一等獎一篇,獲海軍二等獎一篇,發表在全國核心期刊上的二十三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中心複印四篇,製成卡片一篇、被《哲學動態》和《經濟學文摘郵要轉載兩篇。
主要著作有《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概論》、《軍事辯證法導論》、《國防教育論綱》等。
主要論文有《社會生產力是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人類自身生產力的有機統一體》、《普列漢諾夫社會心理學說述評》、《廣義社會生產:五種生產的統一》等。播春漠先後主編、副主編和參編出版的著作有十一部,撰寫四十六萬五千餘字,其中有總政組編的全軍統編教材一部,全軍“七五”課題一部,獲海軍二等獎一部、海軍三等獎一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