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死活該論

撞死活該論

2月19日,滬陝高速上發生了車禍,事故貨車上裝載的洗髮水等洗化用品散落,遭到附近村民哄搶。一名村民搶貨物時,被後來的車撞死。不少網友竟稱“撞死活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撞死活該論
  • 由來:哄搶物資而被後方來車撞死
  • 爭論:哄搶的對與錯和人命的生與死
  • 發生日期:2月19日
又見哄搶亂局,讓人五味雜陳。這次哄搶風波,更像是“連環悲劇”。特別是某些網友的“撞死活該論”,更加重了悲催的況味。
毫無疑問,動輒哄搶是種陋習。哄搶確實值得譴責,村民因之遭遇橫禍,以至於喪生,卻令人痛心。儘管這場劫難,是因不道德的哄搶而起,可以生命代償道德缺憾,未免太沉重。或許哄搶很討人嫌,也彰顯了某些人的自私一面;聚眾哄搶,還可能涉嫌犯罪,但把“哄搶之惡”作為“撞死活該”的理由,實在是太過殘酷。
從哄搶到被撞,從僥倖到不幸,遇難村民的黯淡結局,不能簡單用“因果論”描述,也不可拿“過罰相抵”來概括。不錯,我們是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譴責哄搶行徑,但快意恩仇式地稱“撞死活該”,卻有失對生命的起碼尊重。這般輕佻論斷,還是以暴制“小惡”的心理作祟,也喪失了物傷其類的悲憫心。
哄搶亂象,常跟“道德滑坡”聯繫在一塊,它成了不少圍觀者道德感慨的由頭。然而,如果解剖它的根由,或能發現,若無足夠的人心自警與法治氛圍,我們未必就離“哄搶者”很遠。善惡的轉化,有時就在一剎之間,那些參與哄搶的村民,未必就不善良、淳樸。
哄搶現象之所以層出,既有大眾心理學上的原因:責任分散效應,集體無意識,從眾心理,都在滋長哄搶之風;另一方面,也跟法不責眾、追責乏力有關。若對哄搶的“零容忍”,只止於道德層面的譴責,在懲責上,卻出現法治真空;若道德底線恪守,不能植根於許多人的內心,那跟風式哄搶的幾率也會增加。
哄搶不對,可“撞死活該論”又何嘗不是道德上的麻醉?敬畏生命與因循道德,都是善的水滴,都應流入人性長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