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天堂:聚焦阿富汗戰爭10周年

撕裂的天堂:聚焦阿富汗戰爭10周年

《撕裂的天堂:聚焦阿富汗戰爭10周年》在阿富汗戰爭10周年之際,聚焦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並分別從塔利班武裝衝突、大國博弈與地緣爭奪、國家重建障礙、部族社會特點、多元文化和教派衝突等方面入手,通過作者在阿富汗的親身經歷加以分析,希望能給讀者提供一種思考阿富汗問題的新視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撕裂的天堂:聚焦阿富汗戰爭10周年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頁數:223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日報出版社
  • 作者:閆亮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1509487, 978751150948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撕裂的天堂:聚焦阿富汗戰爭10周年》講述了拉登死了,十年“反恐”長路漫漫,阿富汗的未來究竟在何方?這是一份駐外記者的實地採訪手記,是用筆和鍵盤記錄下的阿富汗的真實生活,是作者身的體驗和經歷、心的感悟與思考。

作者簡介

閆亮,山東青島人,2008年4月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美國研究中心研究生畢業,隨後進入新華社國際部專特稿采編中心擔任助理編輯;2009年4月至8月在新華社寧夏分社實習;2010年11月赴阿富汗任新華社駐喀布爾記者,經歷了阿富汗戰爭爆發10周年、塔利班發動“春季攻勢”和北約駐阿部隊向阿方移交安全防務等重大政治事件;2011年12月底回國後至2012年4月在新華社國際部專特稿采編中心任編輯。2012年5月赴美國芝加哥任新華社芝加哥分社記者。

圖書目錄

第一章 “9·11”之後的塔利
第一節 與塔利班談判:美國立場轉彎?
1.塔利班“溫和派”在和談
2.塔利班“強硬派”在阻撓
第二節 塔利班10年變臉
1.行為方式更趨“基地”化
2.拉攏毛拉打遣“人肉炸彈”
3.構建“影子政府”爭奪民心
第三節 塔利班的“軟實力”
1.塔利班言論比塔利班更危險
2.塔利班媒體運動
第四節 塔利班的游擊戰術
1.初入總統府:體驗超級安檢
2.“巴達爾”攻勢:潛伏與反潛伏
3.刺殺瓦利·卡爾扎伊
4.塔利班“人彈”三部曲:中國公民劫後餘生
5.古爾邦節 :毛拉奧馬爾發聲
第二章 地緣爭奪釀造分裂態勢
第一節 美俄伊正面交鋒
1.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考量——親歷喀布爾反美遊行
2.地緣戰略下的美國高層突訪
3.俄羅斯的南下與顧慮
4.伊朗在阿富汗的雙面手法
第二節 巴基斯坦與印度暗中博弈
1.巴基斯坦:秘密武器
2.印度:經濟援助為拉攏
3.印阿簽署戰略合作夥伴協定
第三節 中美博弈艾娜克
1.踏上中冶艾娜克銅礦的營地
2.中國在阿富汗的特殊角色
3.打拚在阿富汗的中國商人
第三章 國家機器打碎容易重建難
第一節 民選政府緣何失效?
第二節 經濟重建:造血與輸血
1.外援型經濟:體外輸血能撐多久?
2.還《三杯茶》作者一個清白
3.阿富汗的銀行安全嗎?
第三節 難以安置的戰爭難民
1.有一種苦難叫不忍回首
2.法里德A的追夢之旅
第四節 塔利班與毒品
1.癮君子的天堂:美麗的卡爾加湖
2.罌粟花的眼淚:探訪喀布爾戒毒所
3.現實之需:中阿聯手跨境禁毒
4.鴉片戰爭:北約緣何“不作為”
第五節 走進阿富汗國民軍軍營
第四章 部族忠誠挑戰國家認同
第一節 阿富汗社會的部族特性
1.透過穆斯林葬禮看阿富汗部族特性
2.塔利班“農村包圍城市”,部落不要政府要自治
3.大支爾格會議:部族社會遺產
4.部族長老推動的和平:美元換情報
5.阿富汗部族警察的光榮使命
第二節 民族矛盾與和解之路
1.拉巴尼之死激化民族矛盾
2.拜謁拉巴尼墓
3.阿富汗式愛情:近親結婚下的民族隔閡
4.政府和議會內部的民族之爭
5.走進反塔聯盟大本營潘傑希爾
第五章 多元文化衝擊民族和諧
第一節 絲綢之路:阿富汗的昔日繁榮
1.巴米揚大佛:文明的衝突
2.教派衝突:誰是最終受害者?
3.普什圖與哈扎拉
第二節 普什圖法典
1.什麼是普什圖法典?
2.普什圖:“我們不允許後背上有傷口”
第三節 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
1.阿富汗穆斯林的困惑
2.塔利班的“伊斯蘭文化”
3.塔利班“新政”的反伊斯蘭根源
第六章 前瞻和平 未來憂患重重
第一節 塔利班垮台後的阿富汗社會進步
1.初到阿富汗,闊步走在喀布爾的大街上
2.年輕女性:脫下“波爾卡”為理想而奮鬥
3.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進步明顯
4.阿富汗女警
第二節 前瞻和平的隱憂
1.巴基斯坦能否願意合作
2.“哈卡尼網路”能否決裂塔利班
3.阿巴邊界分歧何時休
4. 2014年,政治和解曙光乍現?
5.新絲綢之路可行之辯
第三節 中阿利益攸關
第四節 好運,阿富汗
附錄 活在阿富汗
後記 不是終結

後記

“Mr Yan,你很幸運,已經離開了這個瘋狂的國家,”阿卜杜勒·哈里姆說,“大家想念你。”回國數月有餘,新華社喀布爾分社的文字雇員哈里姆在MSN上給我留言。在他看來,相比如今依然生活在阿富汗的人來講,我是十分幸運的。因為離開阿富汗的我,不用再擔心遭遇自殺式襲擊,不用提防塔利班“人彈”,一日三餐,生病有醫可循,生活頗為幸福。
如此來看,我的確是幸運的。回望過去,以前總感覺是理所當然的東西,如今想來並非那般理所當然。安全而美麗的校園、明亮而潔淨的辦公室和圖書館、心疼你的家人……樣樣如此:都應倍加珍惜。
不過,讓我感到倍加幸運的是,認識了一幫不是戰友、卻勝似戰友的阿富汗和中國朋友。正是他們的幫助和陪伴,使我在充滿風險和挑戰的阿富汗過得充實,不辱使命,平安歸來。
本書即將付印之際,雖有些許欣喜,但更多的還是忐忑。本書的出版並不意味著我對阿富汗問題關注的終結,相反,對阿富汗塔利班、伊斯蘭教和阿富汗問題的理解將是一個新的開始。
作為後學,我用心寫作。身為記者,不求辭藻華麗,力求內容真實可信。不過,我深知自己才疏學淺,文中定有不少瑕疵,甚至也會有貽笑大方之處。在此,敬請各位專家、學者和讀者朋友斧正。
最後,感謝在阿富汗給予我幫助的所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朋友,感謝新華社總社、國際部、喀布爾分社的領導和同事、阿富汗當地雇員、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的官員和朋友、在阿富汗的媒體同行、在阿中資機構和企業人員。感謝他們的信任、陪伴、幫助、鼓勵和參與,使我無愧於身上所肩負的責任。
感謝人民日報出版社對本書的支持,感謝本書責任編輯朱岩、翟福軍和陳曦老師為本書出版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勞動。
感謝默默支持和關心我的父母和愛人。由於駐外記者工作的特殊性,與家人聚少離多,讓他們獨自應對家庭負擔,尤其是每當想起他們因阿富汗發生爆炸和襲擊而為我時時擔憂,我心生愧疚。
謹以此書獻給幫助和指導過我的所有老師、朋友和我的家人。
閏亮
2012年2月23日夜於北京

序言

眼睛是人類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之一。有了眼睛,人類才得以通過“看”的方式發掘周邊的環境,於是有了發現。有了眼睛,人類以各自之所見,建立起了共識,於是有了溝通與交流;有了眼睛,一個人在其有生之年能夠見證發生在他人和自己身上的大小事件,於是產生了羈絆。
承載了如此多的作用,然而人的肉眼目力所及終有極限。於是,越來越多來自遠方的訊息、故事乃至想法只能假他人之手,傳遞到我們這兒。在當代,媒體通過大量的駐外記者構築起了連線外部世界和本國民眾通暢的信息渠道。正因如此,駐外記者充當了國內民眾的眼睛。
在剛到阿富汗建立喀布爾記者站不久,我就在一次大使館的新年招待會上結識了時任新華社駐阿富汗喀布爾分社記者閆亮。從業務上來說,新華社在阿富汗的海外報導起步早、根基深,按理說該是我們這些央視的新人主動去他們那兒“拜碼頭”,但是閆亮給我的印象卻平易近人,並且談吐不凡。儘管新華社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於他這也是第一任駐外,可就在先期抵達的兩三個月中對於阿富汗這個國家的政治格局和形勢研判,閆亮已然有了很多深入的思考和精到的論述,聽後令我好不過癮。足見他對於駐在國所下工夫之深、觀察之細緻。
時常有網路上的不知名朋友向我詢問阿富汗的情況。他們自己藉助國際新聞中有關阿富汗的報導拼湊出的只能是一幅戰火紛飛的戰地圖景,和實際情況大相逕庭。在這一點上,我們這些駐外記者是要負主要責任的。作為國內民眾的“耳目”,是否盡到了自己的本分?有一句成語叫做“一飽眼福”,觀眾往往喜歡看新鮮刺激的畫面和爆炸性的訊息,這是非常自然的。但是如果駐外記者一直缺乏對駐在國風土人情的人文關懷,那就無怪乎國內觀眾對某些國家的感覺仍是片面而落後的,我亦如此告誡自己。是時想,如果能抽出時間以親眼所見、貨真價實的觀察和體驗為素材落筆成書,無疑對國人了解阿富汗、認識阿富汗大有裨益。因為,這個國家太過神秘。
阿富汗經歷過外敵入侵,也經歷過內戰;趕走過侵略者,卻也有過“引狼人室”的教訓。如今,這個曾經並不起眼的內陸國家,成為了多方勢力角力的場所,當今世界上如此鮮活生動的教材不可多得。儘管在國內媒體同人的共同努力下,對阿富汗民生和社會的報導力度不斷加強,但是相對於恐怖攻擊、汽車炸彈和自殺式爆炸等人們習以為常的題材來說,仍有相當大的空間。於一些國內的民眾而言,無異於眼睛盯著舞台一隅而不自知。
如今,對大多數國人來說,出國已經不是一件“事兒”,但是諸如阿富汗這樣的地方,由於其特殊性客觀存在,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來到這個地方,能夠親眼看一看這個認知的死角。時隔一年,在閏亮離任不久,得知他新書將成,心中倍感喜悅。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實現了不少駐阿富汗記者未竟之理想,完成了許多駐外記者未完之心愿。
駐外記者——你的千里眼。
張驥文
中央電視台駐阿富汗記者
2012年4月5日於喀布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