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性通貨膨脹

國家有方向地增發貨幣(用於投資),擴大了國家的購買力,而個人貨幣收入的購買力相對下降,恢復到α′的水平。這相當於國家徵收了“通貨膨脹稅”, 將個人在初次分配中所得收入又“挖回” 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摩擦性通貨膨脹
  • 外文名:Frictional inflation
  • 性質:通貨膨脹
  • 特點:摩擦性
定義,理論假說,公式,

定義

由收入分配過程中的利益摩擦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在公有制經濟改革過程中,不同經濟主體(國家、企業、個人)在收入分配中出現利益矛盾,只能以增發貨幣使物價水平上漲改變名義收入來達到新的平衡。

理論假說

引起摩擦性通貨膨脹的理論假說如下:設個人收入C,國家收入A實際國民收入分解為Y=C+A;設國家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α=A/Y,α同時也就是積累率(此處假設全部國民收入只在國家與個人之間分配,且國家收入全部用於積累),則消費占國民收入的比例為1-α,於是有公式1。當α=1時,Y全部用於積累,當α=0時,Y全部用於消費,一般情況下,0<α<1。在生產條件一定時,α的變化,使收入分配比例不同,引起需求結構(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比例)不同,也引起相對價格結構(消費品價格與投資品價格的比價關係)不同。由此,摩擦性通貨膨脹的生成機制就呈現出下面兩種情況。
公式1公式1
收入分配比例矛盾引起的摩擦性通貨膨脹 改革初期,由於分配機制發生了變化,分配權的下放使個人有能力影響、干預或決定實際國民收入的分配,從而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個人得到較大份額,壓低了積累率,使國家收入小於國家意向收入A′,積累率小於意向積累率α′,即A<A′,α<α′。這時,對資金積累和長遠經濟發展負有責任的國家,必然要運用手中的經濟權力來維持高積累率,辦法之一便是通過財政赤字信貸赤字增發貨幣△M,用改變名義收入分配比例的辦法,實現實際收入再分配

公式

從公式上看,為保持意向積累率α′所需增發的貨幣量△M要滿足公式2:
公式2中,△M取決於兩個因素:①意向積累率α′越高,要求△M越大;②“投資缺口A′-A,缺口越大,△M越大。國家增發貨幣後物價上漲,個人實際收入下降,自然不滿意,還會施加新的壓力,進一步要求增加名義收入,於是又發生新一輪通貨膨脹。上述特殊機制下形成摩擦性通貨膨脹的條件是公有制下的分配多元主體,即個人擁有初次收入分配權,而國家擁有貨幣再分配權。
公式2公式2
比價復歸機制形成的摩擦性通貨膨脹 當初始階段積累率為一定時,社會總需求投資品需求和消費品需求的比例也一定,在此供給(生產)結構基礎上形成了均衡比價關係,即均衡價格結構。在收入分配比例引起摩擦性通貨膨脹,即α<α′發生後,初次分配比例中個人收入份額增大,新的需求結構必然導致消費品價格上漲。比價關係的這種變化趨勢必然引起生產供給結構變化,消費品生產擴大,投資品生產縮小。但是,積累率的下降和投資減少會影響長遠經濟成長,同時生產結構向消費品生產傾斜會引起基礎工業和原材料的缺口。因此,國家要想實現意向積累率和原定的需求結構,必須增發貨幣,提高投資品需求,直至投資品價格提高到足以使投資品生產和消費品生產具有相同盈利率,這也意味著比價關係要復歸到原來的價格結構。原來消費需求已經形成,消費品價格具有剛性,難以下降,因而只有使投資品價格上漲才能復歸原來的比價關係,這個過程必然引致價格總水平上升,即摩擦性通貨膨脹。而且,在分配比例失調、校正,再失調、再校正的過程中,國家與個人之間在利益上的討價還價機制業已形成,迫使國家運用權力使比價復歸,才能保持原定的積累率和生產供給結構,這種利益摩擦只能在新的通貨膨脹中達到均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