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戍

揭陽戍,是秦代嶺南南海郡揭陽縣另一說法。秦始皇六國後,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從閩粵邊入抵揭嶺,公元前214年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平定南越後,在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在南海郡東部沿海的揭嶺陽面設定揭陽戍,“並命史祿”留任“揭嶺長”。揭陽戍管轄今粵東潮汕三市陸豐梅州,及福建漳州轄區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等一帶地區。

秦朝在揭嶺陽面設立揭陽戍,顯示了戰略位置的重要。從開鑿靈渠通湘漓,迅速運兵南下,強秦在軍事戰略方面具有卓越遠見。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揭陽戍升格為揭陽縣,即古揭陽古揭陽縣管轄原揭陽戍範圍,古揭陽是今潮汕地區最早的建制。今揭陽市屬廣東潮汕地區潮汕三市(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之一。

揭陽戍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素稱“魚米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揭陽戍
  • 朝代:秦漢時期
  • 地理位置:嶺南南海郡東部沿海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軍事戰略,人口民族,政治體制,

建制沿革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南越後,在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在南海郡東部沿海的揭嶺陽面設定揭陽戍,“並命史祿”留任“揭嶺長”。揭陽戍管轄今粵東潮汕三市全境、梅州,及福建漳州轄區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等一帶地區。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揭陽戍升格為揭陽縣,即古揭陽古揭陽縣管轄原揭陽戍範圍。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以古揭陽縣境設定義安郡(今潮汕地區前身),郡治便設在海陽縣(今潮安),下轄海陽縣、潮陽縣、海寧縣、綏安縣義招縣5縣。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以原義安郡境設定為潮州(今潮汕地區),州駐義安縣,下轄義安、潮陽、海寧、綏安、義招、程鄉6縣。
北宋廣東潮州析海陽縣置揭陽縣,縣域今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豐順縣大部,揭陽縣與海陽縣、潮陽縣同屬潮州管轄,合稱潮州三陽,即宋元“潮州三陽”之一。
明清廣東潮州府縣邑擴容,“潮州三陽”析置為潮州九縣,縣域今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揭陽縣與海陽、潮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大埔、豐順,合稱潮州九縣,潮州府共轄9縣,客家民系大埔縣以外的潮汕民系8縣合稱“潮州八邑”,即明清“潮州八邑”之一;
揭陽市則是1991年汕頭市分置為潮汕三市時原揭陽縣升格的地級市,揭陽市轄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惠來縣並代管縣級市普寧

行政區劃

揭陽戍管轄今粵東潮汕三市全境、梅州,及福建漳州轄區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等一帶地區。

地理環境

揭陽戍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素稱“魚米之鄉”。

軍事戰略

秦朝在嶺南南海郡揭嶺陽面設立揭陽戍,顯示了戰略位置的重要。從開鑿靈渠通湘漓,迅速運兵南下,強秦在軍事戰略方面具有卓越遠見。

人口民族

百越族,潮汕民系客家民系兩大漢族民系。

政治體制

史祿”留任“揭嶺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