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茬

換茬

換茬,讀音huànchá,漢語詞語,指一種農作物收穫後換種另一種。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或年間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或複種組合的一種種植方式。輪作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生物學措施,中國早在西漢時就實行休閒輪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換茬
  • 外文名:change of crops;rotate crops;crop rotation
  • 拼音:huànchá
  • 釋義:一種農作物收穫後換種另一種
概述,作用,原則,肥茬與瘦茬輪作,冷茬與熱茬輪作,硬茬與軟茬輪作,

概述

合理輪作可減輕蔬菜作物的病蟲危害及土壤酸化,例如幾茬旱生蔬菜後,再輪作一茬水生蔬菜。由於土壤經過長期淹水,既可使土壤病害及草害受到有效控制,還可以以水洗酸,以水淋鹽,以水調節微生物群落,防治土壤酸化、鹽化。旱地輪作可以防治或減輕蔬菜作物的病蟲危害,因為危害某種蔬菜的病菌,未必危害其他蔬菜。因此,同種蔬菜忌連作。同類蔬菜也忌連作,如茄果類、瓜類、豆類、十字花科類、蔥蒜類等都應與其他種類輪作,可使病菌失去寄主或改變生活環境,達到減輕或消滅病蟲害的目的。同時可改善土壤結構,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和養分。

作用

在作物的生物學特性、生長季節及耕作栽培措施的綜合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作物茬口特性。北方農民有熱茬、冷茬,重茬、輕茬、軟茬,硬茬之分,簡明生動地概括了茬口特性。
華北地區,水源不足,降水少而分布不均,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是春早秋澇,因此特別重視伏耕和秋耕,藉以蓄水保墒。該地區有“伏犁一碗水,秋犁半碗水"、“秋里劃道印,等於春季上道糞”的農諺。曬旱地,瓜地,春玉米地以及其他早熟作物地,收穫早,早秋耕,土壤可以得到充分的曝曬,風化、蓄水,創造春季的良好墒情,有效養分多,是“熱茬”、“輕茬”。反之,甘薯地,晚茬菜地,收穫遲,不能及時秋耕,都是“冷茬"、“重茬”。
東北地區,氣候比較寒冷,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是土溫低,春旱夏澇,因此生產上非常重視利用耕作調節土壤熱、水狀況。大豆地一般壟作,中耕作業採取“三鏟三趟",土溫高,有效養分多,土性熱燥,是“熱茬”。小麥地多平作,中耕作業只耙地不鏟趟,土溫較低,是相對的“冷茬”。
作物生長過程中,根系分散穿插在土裡,給土壤以擠壓,腐爛後遺留大量孔隙,改變土壤臨時結構。由於根系狀況和耕作方法的不同,影響土壤的鬆緊程度也不一樣。

原則

肥茬與瘦茬輪作

麥類、穀類、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棉、麻、煙等經濟作物吸收的養分較多, 地力消耗大, 種植這些作物的地塊叫做瘦茬或白茬;各種豆類和綠肥作物, 既能固定空氣中氮素, 又能吸收利用土壤中的難溶性磷素和鉀素, 種植這類作物的地塊叫做肥茬或油茬。肥茬與瘦茬輪作, 可以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

冷茬與熱茬輪作

種植紅薯、甜菜、水稻和瓜類作物的地塊, 由於植株蔭蔽, 土壤冷涼, 叫做冷茬;種植麥類、穀類、土豆、菸草、大麻等作物的地塊,土壤溫暖發暄, 叫做熱茬。冷茬與熱茬輪作, 有利於提高作物產量。

硬茬與軟茬輪作

種植高粱、穀子、向日葵等作物的地塊, 土口緊、板結, 耕種時起硬堡塊, 叫做硬茬;種植豆類、麥類、土豆等作物的地塊, 土口松,易耕作, 叫做軟茬。硬茬與軟茬輪作, 可以改善土壤結構, 活化土壤, 防止土壤板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