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五塘

位於揚州西北,儀真東北, 古代有接濟運河和灌溉之利建有閘壩控制的五座水塘 (見圖):陳公塘最大,周圍90餘里,勾城塘周10餘里,上、下雷塘周各六、七里,小新塘最小,周二、三里。西漢時, 已有雷塘記載。陳公塘,相傳為東漢末年陳登所築,後人“愛其功,敬其事”,又稱為愛敬陂。唐貞觀十八年(644年),李襲譽修雷塘引水渠,又築勾城塘,灌田800頃。貞元四年(788年),杜亞修陳公塘和勾城塘,建斗門,引渠至揚州,接濟運河,並灌溉渠兩岸農田。宋代多次修整,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時,南宋淳熙時曾大修堤閘,一直是航運、灌溉兼利的水利工程。南宋又用塘水防禦北兵南侵,始見有新塘記載。明代才有揚州五塘的叫法,並有較詳細尺寸記錄。明前期仍用以濟運,成化(1465~1487年)時曾大修,後雖有修浚,終於占墾為田。清雍正六年(1728年),議修復,僅疏浚了勾城塘通運河的烏塔溝,新塘、雷塘通運河的槐子河;陳公塘通運河的太子溝並未疏浚,當時已不能大量廢田還塘,剩餘的蓄水容積又太小,不足濟運,運河因淮水侵入,水多, 不需接濟。清中期以後,塘已不存在了。
揚州一帶水利,東漢章和元年(公元87年),馬稜為廣陵太守,“興復陂湖,灌田二萬餘頃”,東漢末陳登興水利最有名。東晉、南北朝有邵伯埭、艾陵湖等水利。唐、宋、明都注意修治寶應、高郵、江都、儀征的湖塘水利。明代人說,儀征有4塘,江都有5塘,高郵有3塘,寶應有2塘,共14塘,作用和五塘一樣,明前期都修過。下至清代都以為這些塘有五利:①攔蓄西來山水不使入湖,避免決運河堤;②乾旱時,塘水可以濟運;③可以引入運鹽河,濟鹽運;④可引以灌田;⑤塘水引入揚州等城市,可灌城濠,供民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