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托

提托,經外奇穴名。出自《常用新醫療法手冊》。別名歸髎。位於下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關元穴),左右旁開4寸處,即脾經大橫穴下3寸處,左右計2穴。布有髂腹下神經。主治子宮脫垂,腎下垂,腹脹,腹痛,痛經,疝痛等。直刺1-1.5寸;可灸。

基本介紹

  • 別名:歸髎
  • 出處:《常用新醫療法手冊》
  • 經外奇穴:經外奇穴
  • 主治:子宮脫垂、腎下垂、腹脹等
  • 功能:益氣升提,調經止痛
  •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治法,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功效,附註,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提,有提及;托,有托舉之意。本穴能升提脫垂,治臟器下垂治病,故名提托。

功能作用

益氣升提,調經止痛。

治法

平補平瀉法:舒暢氣血;瀉法:理氣導滯止痛;補法:昇陽提氣;灸法:溫陽補氣,散寒止痛。

定位

位於下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關元穴),左右旁開4寸處,即脾經大橫穴下3寸處,左右計2穴。

解剖

當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有旋髂淺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

子宮脫垂,腎下垂,腹脹,腹痛,痛經,疝痛等。

操作

直刺1-1.5寸,針感為小腹部酸脹,有時子宮有上提感,留針20-30分鐘,孕婦禁針,排空二便行針;灸3-7壯,或溫灸5-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孕婦禁針。
按摩時主要運用按揉法、點法、摩法等,施治3-5分鐘。
亦可用杵針運用點叩、升降、開闔、運轉、分理等手法。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子宮脫垂,下腹痛,睪丸炎,月經不調,疝痛,痛經,腹脹,腎下垂等。

配伍

配中極透曲骨、足三里、三陰交,或配關元、百會、足三里、三陰交、腎俞治子宮脫垂;配百會、氣海、足三里、脾俞治氣虛子宮脫垂;配關元、子宮、大赫、腎俞、照海、治腎虛子宮脫垂;配氣海、關元、腎俞、肝俞、三陰交治陰挺;配關元、中極、歸來、三陰交、百會、腎俞、腰椎夾脊穴可益氣昇陽舉陷,治陰挺。
配急脈、曲泉、太沖治腹股溝斜疝;配歸來、維道、大敦治疝氣;配關元、歸來、足三里、三角灸治氣虛狐疝。
配血海、關元、三陰交、隱白治崩漏;配三陰交、關元可調經止痛,治月經不調;配腰椎夾脊穴、關元、三陰交可調經止痛,治痛經;配腎俞、關元、三陰交治腎虛痛經。
配脾俞、腎俞、陰谷治腎下垂;配腎俞、太溪、命門、關元、氣海治腎虛腎下垂。
配中極治急性尿瀦留。
配天樞、上巨虛、足三里治腹痛、腹脹等。

功效

本穴在足太陰脾經的循行路線上,位居下腹部,具有溫補腎氣、健脾益氣、升提下陷之功,主治子宮下垂、腎下垂、疝氣、痛經等。同時本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止痛之功,用以治療腹痛、腹脹等症。

附註

本穴為治療子宮脫垂的經驗效穴。

相關論述

《常用新醫療法手冊》:“提托穴 取法:關元穴旁開4寸。主治:子宮脫垂,下腹痛,疝痛。針法:直刺8分一1寸。”
《紅醫針療法》:“歸髎,取穴:關元穴旁開4寸處。針法:直刺2—2.5寸。針感:局部麻脹感及內臟收縮感。主治:子宮下垂、痛經、腹脹、腎下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