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煤

採煤

採煤(coal mining),就是把有價值的煤炭從地下或地表分離並運離現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採煤
  • 外文名:coal mining
  • 方法:機械化
  • 試驗:地下氣化
  • 開採方式:露天開採、地下開採
簡介,過程,採煤過程,採煤機械,技術發展,採煤力學理論,前景展望,採煤相關民謠,

簡介

煤礦床呈層狀賦存,分布範圍廣,儲量大,煤質脆、易切割破碎,開採時常伴有水、火、瓦斯等災害威脅,與開採其他礦藏相比,採煤技術有一些不同的特點。開採方式分露天開採地下開採兩類。通常採用機械化方法;少數用水力採煤;煤的地下氣化尚處於試驗階段。
自18世紀以來,隨著大工業對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煤的生產能力大幅度增長。1770~1850年英國的煤炭年產量從620萬噸猛增到5000萬噸以上,約占當時世界總產量的2/3,到1913年,達到2.92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美國於1900年煤產量為2.45億噸,到1947年躍增到6.24億噸,曾在一個時期內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蘇聯在1916年煤產量只有3450萬噸,到1940年已近1.7億噸,自1958年以來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位,從1975年起產量超過了7億噸。中國是發現和使用煤炭最早的國家之一(見中國古代採煤技術)。但在1949年以前,除1942年曾達到6200萬噸最高歷史紀錄外,一般年產量只有3000萬噸左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開發、建設了大批新井,改造擴建了原有礦井,使煤礦生產能力迅速提高,1983年初全國統一分配的煤礦552個,年產1000萬噸以上的礦區有10個,原煤產量超過了7億噸。

過程

採煤過程

無論露天開採還是地下開採,都須首先進行地質勘探,查明含煤地層的分布範圍、可采層數、層厚、傾角、儲量,以及地質構造、自燃傾向、水、瓦斯等賦存狀況和開採條件,然後合理規劃礦區的建設規模、礦井數目、產量和建設順序。根據礦區總體設計和礦井設計,逐一建設後移交生產。露天開採包括剝離和採煤作業。首先剝去上覆岩層,使煤層敞露,然後開採(見露天採礦方法)。地下開採則需開鑿一系列井巷(包括岩巷和煤巷),進入地下煤層,然後進行採煤(見地下採煤方法)。 採區是井下生產的基本單元,礦山開拓和採區巷道布置是井下開採的重要組成部分。採區內布置一系列巷道和若干回採工作面,建成從工作面到井下大巷的運輸、通風、供電、壓氣、煤倉等生產系統。視煤層賦存條件,可在單一煤層中布置採區,或在幾個相鄰煤層中聯合布置採區。為維持礦井持續生產,在回採的同時,需及時進行開拓工作和準備新採區,形成新工作面。此外,還要布置聯通井下各採區的開拓井巷,形成全礦性的井下生產系統(見採區巷道布置)。
通過井下運輸系統,將采出的煤和矸石運到地面,把人員、材料、裝備從地面運到井下工作地點。礦井通風系統不斷供給井下新鮮空氣,利用各種通風結構設施,迫使風流到達井下每個作業點,供井下人員呼吸、降溫及稀釋瓦斯等有害氣體;乏風通過迴風井巷排出地面(見礦井通風、礦內空氣礦井熱害)。井下各工作地點所需的電力、壓氣動力、防塵等安全措施及用水,分別以專用管線,從地面變電站、壓風機房以及貯水池輸送到井下去(見礦山動力供應礦山供電系統);井下湧水則需在井底設集中水倉、水泵房,通過排水管排到地面(見礦山排水);充填、井下防火等特需的充填材料、泥漿須另設專用的設備和輸送系統。露天開採須增設剝離、排土、堆土裝備,以及相應容量的排土場;采深不大時,無需通風措施。

採煤機械

從國內煤機競爭態勢來看,我國煤機製造企業受計畫經濟時代影響發展緩慢,不僅技術水平較低,而且產品單一。雖然近年技術提升很快,但是與國外煤機巨頭相比,我國煤機裝備整機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仍然不強,缺乏行業的頂尖品牌,在資金實力和技術研發能力上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段差距,在露天煤礦採掘設備的生產方面與國外差距較大,大而不強是我國煤機行業當前的真實寫照。這就加重了我們採煤的成本,以及加大採煤中存在的風險。
國內煤機行業的兼併重組對於採煤行業還是有一定意義的,國內採煤機械的發展對提高採煤行業的效率有重要意義。

技術發展

地下採煤 生產的發展,推動了採煤技術的進步,18世紀以來,地下採煤技術經歷過兩個發展階段:
①第一個發展階段 18世紀肇始於英國,使採煤從手工生產過渡到單一生產工序的機械化生產。首先以蒸汽為動力的提升絞車、水泵、扇風機,取代了轆轤提升、水斗戽水和自然通風。20世紀初到40年代後期,陸續出現了風鎬電鑽鑿岩機鏈板輸送機、氣動裝岩機、電動裝載機帶式輸送機、自動卸載礦車等採掘設備和大功率的電動絞車、水泵、扇風機等技術裝備,但採掘工作面仍以使用電鑽的爆破落煤技術和鑿岩機為主。中國自1875年起,相繼建立了基隆、開平兩個煤礦,實現了礦井提升、礦井通風、排水等幾個主要輔助生產工序的機械化作業,這是中國近代採煤工業的開始。
②第二個發展階段 採掘工作面從單一生產工序的機械化,發展為全部工序的綜合機械化。20世紀40年代後期至50年代,英國、蘇聯分別研製出用於地下長壁工作面的聯合採煤機,可同時完成落煤、裝煤兩道繁重工序的作業。與摩擦式或液壓式單體支柱,以及稍後研製出的可彎曲輸送機一起,構成了配套的普通機械化採煤設備(即普通採煤機組)。至60年代初,液壓自移支架取代了單體支柱,構成了綜合採煤機組,從而使工作面生產的採煤、裝煤、運煤、支護、採空區處理等所有工序,實現了連續、協調一致的綜合機械化。到1982年,採煤綜合機械化程度:聯邦德國為98%,英國為92%,蘇聯為67%,波蘭為77.8%。
礦井生產的日趨集中,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推動了礦井運輸、礦井提升等環節的進一步技術改造。一些裝備正朝著大型、強力、高速的方向發展。已出現了2000噸/時的鋼芯強力帶式輸送機,35噸的提升罐籠,有效載重達50噸的箕斗,以及每秒供風量為300米3的扇風機等。  在地下採煤方法方面,世界上大多數產煤國家採用長壁工作面採煤法(見壁式採煤法)。美國由於煤層平緩,頂板堅硬,適宜用連續採煤機開採,主要用工作面短的房柱法採煤(見柱式採煤法),效率高,但煤炭損失多。
露天採煤 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勺斗容積為3~4米3的動力鏟和以鐵道或汽車配合使用的采、裝、運設備,20世紀30年代,在軟岩露天礦發展了能力大、效率高的連續開採新工藝,50年代得到推廣。60年代以來,露天採煤規模、技術裝備發展迅速,各種工藝方式都已形成配套的設備組合和系列,單機設備能力不斷提高,並陸續出現了容量更大、生產能力更高的超重型裝備:斗容137米3、卸載半徑近100米的機械鏟;斗容168米3、卸載半徑為180米,並已用電子計算機監控的吊斗鏟;日產20餘萬米3的輪斗鏟;載重達200~350噸系列的自翻車和自卸汽車;以及頻寬3.6米,最長作業線98.65公里,最大生產能力每小時達48000米3的帶式輸送機等。系統工程和電子計算技術開始用於露天礦的單機控制、系統監控、全礦以至全公司的組織管理,使全世界露天採煤占全部煤產量的百分比,由60年代的30%提高到1980年的40%,蘇聯為32.6%,美國達55.3%,中國也正在大力發展露天採煤。 采

採煤力學理論

岩石力學 和地壓控制理論一起,是指導採煤生產的重要理論基礎。隨著開採引起的圍岩岩體中應力重新分布,使圍岩、煤體和各種人工支撐物產生變形、塌落、破壞、地表發生沉降等力學現象,直接影響井下巷道和地表建築物的穩定與作業安全。19世紀後期,已有人試圖運用簡單的力學定理,建立各種假說,來解釋一些地壓現象。
20世紀30年代開始了以連續介質力學為理論基礎的研究。隨後,又開展了視岩體為連續介質各向異性體的研究,50年代後,開展了視岩體為非連續介質的弱面體研究、有限元法研究和極限平衡條件研究等。與此同時,相似材料模擬、光彈性模擬、數學模擬等各種研究方法和聲、光、電學儀器設備等實驗手段也獲得了顯著進展(見地壓觀測)。這些研究工作為更好地解決工作面支架設計、巷道維護、三下採煤以及具有衝擊地壓、煤、岩與瓦斯突出危險煤層的開採等各種實際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
系統工程學 在煤礦開採套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顯著進展。首先在露天開採中套用,目前已擴展到地下開採,但都還處於初期階段。煤炭生產是個複雜的大系統,它是由採煤、掘進、運輸、提升、通風、排水、動力供應、地面生產系統等許多生產環節組成的,各環節間具有獨立性,在工藝技術上、材料上、動力上、信息上又具有相關性,在整體上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運用運籌學、電子計算機等工具,對大系統的要素、組織結構、信息交換和反饋控制等進行分析研究,達到最優設計、最優控制和最優管理的目標,保證產量或成本費用最低,技術經濟指標最好(見計算機在採礦工業中的套用)。
礦山地壓及其控制,系統工程在採煤中的套用,以及其他有關學科理論研究上的進展,已促使煤礦設計、生產管理更好地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採煤學科的內容和體系進入了大幅度更新期。

前景展望

煤礦開採技術,無論露天或地下,在目前已達到的高度機械化基礎上,正朝著生產過程的遙控、自動化方向發展。通過改進綜采設備的設計、選型、材質、製造工藝、檢驗方法和維修制度,將提高其生產能力和設備利用率。同時,在礦井提升、 運輸、 排水、通風、瓦斯監控等許多環節,將實現自動化、遙控。地下和露天煤礦都將實現電子計算機集中自動管理監控。有的國家已將機器人試用於井下回採工作面水力採煤法如能在資源回收、煤泥處理、輔助運輸、通風系統等技術環節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也將是一種有發展前途的開採技術。

採煤相關民謠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窮奔礦山,富奔口岸。
山上煤山路角彎,煤山流水響潺潺。
荒山野鳥般般叫,叫得窮人心膽寒。
人窮別把煤礦奔,到了煤礦死山間。
礦主不養爺,自有養爺處,實在沒活路,爺去當八路。
不立規矩不成方圓,不守規章不保全全。
採煤有保證,掘進必先行。
若要出煤炭,抓好風、運、電。
井下的風,礦工的命。
采厚丟薄要不得, 厚薄開採要搭配。
不怕生產任務重,就怕採掘不均衡。
割煤先灑水,濕潤無煤塵。
打眼放炮甩大鍬,不如綜機割一刀。
敲幫問頂查險情,安全作業有保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