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太鄉

振太鄉

振太鄉位於鎮沅縣城西部,距縣城90公里,全鄉總面積661平方公里,轄19個村民委員會308個村民小組,全鄉總戶數8957戶35941人,有漢族、彝族、傣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白族、滿族、傈僳族等14種民族雜居,是鎮沅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振太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電話區號:0879
  • 地理位置:鎮沅縣城西部
  • 面積:661平方公里
  • 車牌代碼:雲J
地理環境,歷史人文,歷史沿革,發展優勢,農村經濟,文教衛生,基礎建設,特色產業,

地理環境

境內最高海拔2530.1m,最低海拔774m,鄉政府所在地海拔1525m,年平均氣溫18—19c0,平均年降雨量1470—1560mm。

歷史人文

振太鄉東接景東縣,南接景谷縣,西臨臨滄縣,北與臨滄的雲縣隔江相望,1958年前,振太歷代都歸屬景東所轄,西臨臨滄,北近大理,深受大理文化的影響。振太人口流動廣,物資流動多,文化交溶呈多元化,振太1758年就有國小(雍正13年創辦興隆國小),1940年創辦泰和中學。振太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旅居的華人華僑有500多人,振太素有“僑鄉”之稱。振太鄉政府原在太和紫馬街,1984年9月遷建紫雲街,2005年1月13日遷到紫雲街頭新樓辦公。 振太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種植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鄉以農業為主,2004年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88014畝,推廣優質稻10654畝,雜交玉米10718畝。振太主要培植畜牧業、林產業、烤菸、橡膠、油菜五大支柱產業。
振太鄉振太鄉
有風景點難搭橋位於振太鄉西南十多公里的地方。因橋建在山勢陡險的南達河懸崖峭壁上,工程十分艱巨困難, 所山到"難搭橋"。
據《新篆雲南通志·地理考· 津梁》載:"此橋建於兩岸峭壁間,就崖砌墩,嵌為弓形石橋,工程浩大,高達九丈余,寬一丈,長三丈。南有瓦屋一間,為近代以來之大建築。"橋高14米,寬2米,長5米。過去是臨搶、景谷、思 茅、普洱通往景東、大理、西藏、四川、巍山等內地的必經之地。至今仍行人不絕。
橋下南達河流礫崩石,深幽奇險。傳說過去河裡有一條蒼龍施善嫉惡,遇到誰家辦喜事就借給鍋、碗、瓢、盆等金銀器皿。不過用完後必須清洗乾淨還給它。如若誰家用完後沒有洗乾淨,它就會發怒,攪得河水晝夜翻騰,讓人畜不得安寧。河中有一個高而滑的石坎,與石橋對峙,河水從高坎傾瀉而下,形如瀑布,紛紛揚揚。傳說這高坎半腰間橫著一股碗口粗的大藤子,連線在南搭橋的兩岸。
高坎下的魚想跳上坎去,躍到藤上被藤子輕輕一彈便上去了。後來有個木匠外出做工,夜宿南搭橋瓦屋中,夜裡忽聽屋外有劈木聲,便將手斧甩了出去,劈木聲立即就停了。天亮出屋觀看,見地上斑 斑血跡,那斧正好劈在大樹藤上。木匠提起斧子將樹藤連根斬斷並扔到河裡讓它流走了。從此,坎下的魚再也無法躍到高坎上去了。

歷史沿革

振太鄉東接景東縣,南接景谷縣,西臨臨滄縣,北與臨滄的雲縣隔江相望,1958年前,振太歷代都歸屬景東所轄,西臨臨滄,北近大理,深受大理文化的影響。振太人口流動廣,物資流動多,文化交溶呈多元化,振太1758年就有國小(雍正13年創辦興隆國小),1940年創辦泰和中學。振太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旅居的華人華僑有500多人,振太素有“僑鄉”之稱。振太鄉政府原在太和紫馬街,1984年9月遷建紫雲街,2005年1月13日遷到紫雲街頭新樓辦公。
振太鄉振太鄉

發展優勢

振太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種植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鄉以農業為主,2004年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88014畝,推廣優質稻10654畝,雜交玉米10718畝。振太主要培植畜牧業、林產業、烤菸、橡膠、油菜五大支柱產業。
振太鄉振太鄉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68755畝(其中:田33189畝,地35566畝),人均耕地2.09畝,主要種植稻穀、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5477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34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8畝,主要種植烤菸、茶葉、水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520畝。
(一)畜牧業。畜牧業是該鄉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04年全鄉大牲畜存欄9510頭,其中牛存欄9256頭,出欄肉牛824頭;生豬存欄31281頭,出欄肉豬15200頭;羊存欄14500隻,出欄肉羊5500隻。
(二)林產業。全鄉森林覆蓋率達66.4%,鄉黨委政府堅持“宣傳與教育並重,管理與保護並舉”的原則,擴大綠源面積。2004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1000畝,成片人工造林3300畝(其中一般造林2300畝、退耕還林工程造林1000畝)。全年完成松脂生產2813噸,實現產值562.6萬元。
(三)烤菸。根據該縣“烤菸富民富縣”的總要求,2004年烤菸種植2000.8畝,收購菸葉220噸,實現產值189.2萬元。2005年規劃烤菸種植面積3100畝,2006年規劃烤菸種植面積8000畝,2007年規劃烤菸種植面積11000畝。
(四)橡膠。振太鄉加大熱區資源開發力度,在秀山、幫慶、黃梨大力培植橡膠產業。三個村橡膠種植面積已突破22000畝,開割面積3022畝。2004年橡膠產值實現1500萬元。
(五)油菜。振太鄉種植油菜歷史悠久,從1979年便開始種植,到2003年,全鄉有11個村137個村民小組2496戶農戶種植油菜,種植面積6242畝,實現產值348萬元。2004年油菜種植面積達8500畝,長勢喜人。為落實解決“三農”問題,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振太力爭建成萬畝油菜生產基地。

農村經濟

該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870.2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為1487.29萬元,占總收入的38.4%;畜牧業收入691.25萬元,占總收入的17.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416頭,肉牛687頭,肉羊2285頭);漁業收入17.84萬元,占總收入的0.5%;林業收入638.8萬元,占總收入的16.5%;第二、三產業收入1018.17萬元,占總收入的26.3%;工資性收入270.21萬元,占總收入的7%。農民人均純收入92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0.2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174人(占勞動力的6.2%),在省內務工1091人,到省外務工83人。
振太鄉振太鄉

文教衛生

該鄉現有鄉村人口34607人,其中男性18896人,女性15711人。其中農業人口32895人,共有農戶8345戶,勞動力18987人。該鄉以漢、彝、拉祜族為主(是彝、拉祜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3411人,彝族7955人,其他民族3241人。 到2006年底,全鄉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占人口總數的0.00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7415人,參合率79.2%;享受低保176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各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1072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4人,衛生院面積為1165平方米,有醫生21人,建有公廁7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個。
振太鄉振太鄉
該鄉建有國小15所,校舍建築面積23491平方米,擁有教師243人,在校學生2437人,建有中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11294平方米,擁有教師113人,在校學生1406人。全鄉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礎建設

加大集鎮開發力度,完善集鎮服務功能。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日趨繁榮,振太鄉於1996年投入120萬元鋪建了紫雲一街;於1999年動工興建紫雲二街,至2004年4月30日完成一期工程,投入基礎建設資金200萬元,拉動民間資本1000多萬元,為廣大商賈提供了市場,為振太鄉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生機活力。
振太鄉振太鄉
截止2006年底,該鄉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路燈。全鄉有6004戶通自來水,有2341戶飲用井水,有459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5%)。有7040戶通電,有96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54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3%、11.4%和65.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98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99戶(分別占總數的47.2%和32%)。
該鄉到縣城道路為土路;進鄉道路為水泥路面;鄉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鄉建有車站,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鄉共擁有汽車36輛,拖拉機429輛,機車1821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8309畝,有效灌溉率為41.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4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8畝。
到2006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118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62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45戶。全鄉有30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2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40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鄉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7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59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還有46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特色產業

該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主產業全鄉銷售總收入1478.5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8.2%。該鄉正在發展橡膠、油菜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蠶桑產業。擁有企業14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1個;已登記註冊1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