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花之鄉

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廣泛流傳於湖北省黃梅縣。長期以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農家婦女的精研細作,這門工藝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組合、精巧的圖案構想凸顯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挑花之鄉
  • 地區:湖北
  • 起源:唐宋
  • 成熟:明末清初
挑花之鄉-湖北黃梅,挑花的奇妙技藝與獨特魅力,取材廣泛,古樸典雅,承載文化,寄寓理想,布局嚴謹,富於變化,重在神似,浪漫抽象,追求善美,寓意吉祥,色彩清晰,格調高雅,黃梅挑花與十字繡的區別,黃梅挑花,勝甲天下,

挑花之鄉-湖北黃梅

相傳,黃梅挑花起源於唐宋時期,成熟於明末清初。 據《黃梅縣誌》記載:早在宋代,黃梅就有了十分講究的挑花工藝。1958年,在黃梅縣蔡山腳下發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屍頭上搭有彩線挑繡的"福壽雙桃"方巾,可以證明黃梅挑花這門民間工藝,最少距今有約500年歷史。
黃梅挑花屬挑、補、繡這一民間刺繡的範疇,是在湖北省黃梅縣民間長期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工藝,其內容豐富,品種繁多,圖案精美,色彩富麗,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
挑花,是一種具有極強裝飾性的刺繡工藝。農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傳的紋樣樣板,以白色棉線為紋線骨架,配以多彩絲線的十字交叉針法挑製成的一種刺繡。其中針腳為"×"字形的稱"十字繡",針腳為"一"字形的稱平線繡。它包括團花、邊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現手法簡練、高度誇張變形、高度程式化、幾何化;描繪的對象有龍鳳、花鳥、人獸、蟲魚、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內容有吉祥富貴的婚嫁、娛樂、戲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單面挑與雙面挑,用特技針法挑出正反兩面一樣的圖案;品種有近40種,大至被面、門帘,小至香袋、襪帶,均為婦女、兒童日常生活穿戴和臥房內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於男性所需的女工製品,如褡褳、腰帶、菸袋,或定情信物。
黃梅挑花被國內許多民間工藝研究專家稱為彩挑。黃梅鄉下百里棉區的彩色挑花更為精美,花樣豐富多彩,地方特色濃郁。至近代,更以寓意深刻的圖案構思、精巧勻稱的畫面布局、明快絢麗的色澤調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的總體效果矚目於世,與全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天下祖庭五祖禪寺並稱為“黃梅三寶”而名揚天下。當地有俗諺說:"黃梅有女皆挑花。"蔡山、新開、孔壠等地的挑花工藝最為興盛,女孩剛懂事就跟著媽媽或嬸嬸做針線活,一直做到出嫁。當地人把不會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這對女孩是一種羞辱。
黃梅挑花在挑花領域久負盛名,1938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4年獲波蘭“社會主義國家民間工藝美術展覽”獎,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眾多湖北工藝品中親自選其裝飾人民大會堂湖北廳。改革開放以來,黃梅挑花多次作為國家和湖北地區的工藝品代表作赴國外巡展,被譽為“無聲的抒情詩,立體的中國畫”。
黃梅挑花是黃梅縣民間一種古老的手工製作工藝。
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省黃梅縣以深厚的文化積澱著稱於世。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產生了中華藝術瑰寶“黃梅挑花”、名揚中外的黃梅戲和禪宗天下祖庭四祖寺、五祖寺。
黃梅挑花起源於唐宋,發展成熟於明末清初。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針將五彩絲線挑制在底布的經線和緯線交叉的格線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其產品最初為頭巾、衣邊、門帘、帳沿、床圍等,是黃梅一帶民間婦女用來外出打扮和裝飾居室的。千百年來,經過黃梅鄉間一代又一代農家婦女的精挑細作,其工藝日臻完善。至近代更以明快的色彩組合、精巧的圖案構思、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矚目於世。其圖案無論是山水田園,還是花草動物,乃至神話傳說、戲曲故事,都凝聚了黃梅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祝願。
黃梅挑花的製作工藝不同於蘇繡、湘繡等刺繡。顧名思義,刺繡在於刺,挑花在於挑。這種製作工藝極其古老和樸實,是古代黃梅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製作工藝獨具特色,在全世界極為罕見,因此尤為珍貴和神奇,被專家學者稱為刺繡中的“活化石“,繪畫中的“摩崖石刻”。它的表現手法明快簡練,高度誇張變形,其圖案古樸抽象,重在寫意,在似與非、人與神之間,給人以遼闊的想像空間。
黃梅挑花於新中國解放前後多次在國內外獲得大獎。其中,1938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4年獲波蘭“社會主義國家民間工藝美術展覽”獎;1991年獲“第二屆北京·博覽會金獎”。黃梅挑花還多次作為國家和湖北地區的珍貴工藝品代表作赴多個國家巡展,受到各國觀眾、專家學者的青睞和高度讚譽,並被一些行家和學者珍藏。1959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挑選黃梅挑花作品裝飾人民大會堂湖北廳。
2006年,黃梅挑花被載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挑花的奇妙技藝與獨特魅力

黃梅挑花是湖北省黃梅縣民間一種古老的挑制工藝,堪稱中華瑰寶。由於其工藝獨特,風格奇幻,產品精美,被專家學者稱為“富於幻象的楚辭,賦予情感的國畫”。

取材廣泛,古樸典雅

黃梅挑花的圖案有團花、邊花、填花、角花和花邊之別。各紋樣造型迥然不同。取材廣泛,構思精巧,如團花就有富壽雙全、龍鳳呈祥等;邊花有二龍戲珠、八仙過海等;填花則有斑鳩石榴、龍舟競渡等;角花則無一定格式,多以 字、柏葉、蓮花為主體,組成三角型圖案置於四角;邊花多以二方連線為主,大多用作挑花頭巾的花邊。分述如下:
團花:鳳戲牡丹、富壽雙桃、四季骨牌花、鯉魚跳龍門、龍鳳呈祥、鯉魚穿蓮、丹鳳朝陽、恩哥蟠桃、打骨牌、鷺鷥戲蓮、鳳追鳳、十樣錦、喜鵲彈梅、四虎鑽山、五彩宮燈等。
邊花:送子娘娘、七仙女、七女送子、天女散花、福祿壽禧、二龍戲珠、雙獅爬球、二虎出洞、狀元遊街、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女將列陣、打蓮湘、桃園結義、八仙過海、娶媳婦、四鳳戀花等。
填花:蝴蝶戲金瓜、斑鳩石榴、蓮花骨牌、劃龍船、八角蓮、瓶插蓮花、蓮花銅錢心、石榴花、 壽、喜、八卦花、魚、鳥、人等。
角花: 字花、柏葉花、蓮花等。
邊花:多用 字、蝴蝶、水鴨、雲頭紋、如意紋、蠶頭尖(小三角形)、茉莉花苞(長六邊形)、狗牙齒(鋸齒形)、瓜子米(正六邊形)等連續組成。

承載文化,寄寓理想

在圖案構成上,黃梅挑花除了有上下、左右對稱式(如角花蝴蝶戲金瓜等)、旋轉式(如鷺鷥戲蓮、鳳追鳳等)、向心式(如福壽雙桃、柏葉花等)、放射式(如八角蓮花、八卦花等)以外,有很多表達一定故事情節的圖案。如七女送子、狀元遊街、穆桂英掛帥、桃園三結義等。這種圖案不遵從格律,無一定法規,全憑藝術隨心所欲地增減人數針數,但又不脫離民間自然形成的特有程式,而產生了獨特的構圖效果。一幅圖就是一個故事,一幅圖就是一段歷史,這種極為罕見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之所以產生於黃梅,是因為黃梅是一個戲曲之鄉。著名的黃梅戲在黃梅農村,人人會唱、家家都唱。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一些傾向性較強的戲曲故事被人們諳熟於心。人民需要表達愛憎,需要寄託理想,而一般的圖案構成方法已不能完全表達作者內心對美的感受,於是就根據個人的體驗和感情,創造了這種故事情節性的圖案形式。
黃梅挑花作品還通過圖案、文字等表達人們的情感,寄託人們的理想,一些圖案和文字分別蘊涵各種不同的寓意。在這裡略舉一、二。
1、連年有餘,豐衣足食。在黃梅挑花中,“魚”是“余”的諧音,寓意富足有餘。“鯉魚”是“利余”的諧音,寓意“吉利有餘”。有的把“魚”和“蓮”連在一起,取“蓮”和“魚”的諧音,寓意連年有餘。“龍”是我國祖先崇拜的圖騰,在黃梅挑花中,都以“龍”能呼風喚雨的神話傳說,寓意人民征服大自然後,所得來的風調雨順和豐收。
2、愛情忠貞,婚姻美滿。除與其它民間藝術一樣用“鴛鴦”寓意夫妻永不分離、相親相愛外,黃梅挑花還有很多獨特的寓意表現形式。如把鯉魚、喜鵲、鷺鷥視作男性,把鳳凰、荷花、梅花視為女性,並以此組合成“龍鳳呈祥”、“鯉魚穿蓮”、“喜鵲登梅”、“鷺鷥戲荷”等,寓意著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的美好生活和美好前景。在黃梅挑花中,有的作品還乾脆用直接敘情的手法,明白無誤地表達對美滿婚姻家庭渴望的寓意。如“迎親圖”,圖上二十多個人物用“S”聯成四排,前排為華蓋、紅燈、彩旗開道,緊接的是三乘大轎,按黃梅習俗第一乘為媒人,第二乘為新娘,第三乘為新郎,殿後的是嫁娶和吹打的樂隊,從陣陣鑼鼓、陣陣鞭炮的熱烈氣氛中形象地寓意著人民對愛情甜蜜、婚姻美滿、家庭幸福的祝福。
3、驅邪鎮妖,富貴如意。在黃梅挑花圖案中,大量使用了龍、鳳、獅、虎等人們敬仰和敬畏的動物,寓意驅病免災、平安吉祥、富貴如意、家庭興旺等。如獅為百獸之王,有至高的降魔鎮邪的威力;虎能生威,有旺盛的生命力;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能呼風喚雨;鳳代表著吉祥,古時就有“鳳不落無寶之地”之說。還有很多寓意吉祥的植物被運用到黃梅挑花中,如蓮花,寓意多子;並蒂蓮,象徵夫妻感情和睦、婚姻美滿。

布局嚴謹,富於變化

黃梅挑花圖案在整體布局上十分嚴謹,但在對稱中力求變化。生活在田園中的巧婦和少女,憑著自己生活的體驗和對美好生活的感受,憑著自己的天賦和才智,創造出多種形式的構圖,既有端莊的軸對稱結構,又有新奇的菱形結構,也有對角線結構,還有散點結構和正梯形結構。一幅完整的彩挑方巾由團花、邊花、角花、填花組成,以中心團花為主,常用旋轉式、向心式、放射式、對角式結構,形成方中見圓、圓中套方的變化無窮的格局,使之畫面既均衡飽滿,又生動活潑。在咫尺之間見天上地下、凡人神仙、禮儀風俗、花卉鳥雀,內容極為豐富,並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使之產生無限的遐想。

重在神似,浪漫抽象

黃梅挑花沒有一幅形象逼真的作品。所有的黃梅挑花作品所展現的景物,都在是與非之間,都在神與人之間。它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重在寫意,重在傳神,而不是逼真,成為人神共享的聖物。其作品對人們的思維、想像有強烈的擴張力和穿透力。

追求善美,寓意吉祥

黃梅挑花作品均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無論是人物、故事,還是動物、植物,或是數字布局,都反映了善美,寓意了吉祥。如反映生活的作品,則寓意有利有餘,豐衣足食;反映婚姻的作品,則寓意美滿忠貞,白頭偕老;反映事業的作品,則寓意順達如意,富貴吉祥。連作品中出現的數字,也都代表了吉祥,如“五子登科”、“七子團圓”、“長命百歲”等。

色彩清晰,格調高雅

黃梅挑花產生於民間,農婦村姑既是挑花作品的製作者,又是作品的使用者。在她們所創造的挑花圖案中,“所有美的形式,其產生的基礎都是對於一種特定情感的個人體驗”。每一個圖案、每一種紋樣,都傾注了製作者由衷的情感和對生活的體驗。在造型藝術中,色彩是最容易表達感情的手段,這一點,黃梅挑花與其他藝術有著類似之處。但是,它也有自己特殊的個性。在色彩處理上,除極少數用單色挑繡外,基本上都是以彩線挑繡。黃梅挑花以青粗布作底色,以白色作基本骨架,以大紅、桃紅、水紅、淺紅為主色,配以橘黃和淡黃,形成作品的暖色基調。其間或點綴些湖藍、普綠等冷色,使整個作品麗而不佻、暖而不燥,繁複中展現和諧。既加強了色彩對比,又豐富了變化層次。加之作品多以深沉渾厚的寶藍作底色,工藝的精細,圖案的樸質,使整個作品絢麗而莊穩、多彩而清新、沉著而流暢,給人以典雅古樸、聖潔的感覺。

黃梅挑花與十字繡的區別

黃梅挑花是一種非常珍貴、獨特,具有極強裝飾性和鑑賞性的挑繡工藝。
黃梅挑花產生於湖北黃梅縣民間。長期以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農家婦女的口傳心授、精研細作,這門珍貴的工藝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組合、精巧的圖案構想凸現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黃梅挑花與十字繡相比,有極大的區別。主要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黃梅挑花產生於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而十字繡產生於歐洲,是舶來品。
二、黃梅挑花產品由於工藝要求嚴格,必須全靠人工一針一線挑制,生產率低,至今難以成為一種商品,因而其產品在社會上流傳極少。而十字繡產品現在基本上都用機械製作,生產率高,因此在國內外製作十字繡產品的廠家眾多,其產品在市面上十分普遍。
三、黃梅挑花所展現的景物追求神似。挑花憑藉“心靈手感,從心所欲”,重在寫意,重在傳神,而非逼真,沒有一件與實物一樣“逼真”的作品。其作品對人們的思維、想像力有強烈的擴張力和穿透力。而十字繡所展現的景物追求形似,形象逼真。
四、黃梅挑花走民俗化、民族化的路子,追求古樸、原始、和諧,重在抽象美,散發出原始混沌的美。十字繡走大眾化、市場化的路子,追求現代、真實,重在具象美。
五、在工藝製作上,黃梅挑花講究特殊針法,分十字針、雙面針、直線針、空針、牽針五種。無論哪一種針法,其正反兩面都十分整齊,都可看出相同的圖案,且背面沒有針線接頭,十分平整。而十字繡正面針法平整,但由於工藝不同,其反面則是亂針,多接頭和凹凸不平,圖案也零亂不正。
因此,在專家眼裡,黃梅挑花除了她自身的藝術價值外,還是一種民間文化、民眾文化的載體。著名文藝評論家王朝聞先生說:“挑花有幻象性與真實性所顯示的豪放與活潑的美,強烈對比與和諧統一,仿佛是讀富於幻象的楚辭”。

黃梅挑花,勝甲天下

到過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的人都會對廳內的裝飾——黃梅挑花讚不絕口。這些黃梅挑花都是黃梅民間挑花女精心挑制的作品。
1959年,周恩來總理選中神韻無窮的黃梅挑花裝飾湖北廳,1980年,黃梅挑花女再次挑制了一批產品,選送北京。
其實,黃梅挑花的影響還遠遠不止這些,近五十年來,黃梅挑花多次榮獲國際大獎。
據《黃梅縣誌》記載:早在宋代,黃梅就有了十分講究的挑花工藝。農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傳的紋樣樣板,以白色棉線為紋線骨架,配以多彩絲線的十字交叉針法挑製成的一種刺繡。它包括團花、邊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現手法簡練、高度誇張變形、高度程式化、幾何化;描繪的對象有龍鳳、花鳥、人獸、蟲魚、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內容有吉祥富貴的婚嫁、娛樂、戲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單面挑與雙面挑,用特技針法挑出正反兩面一樣的圖案;品種有近40種,大至被面、門帘,小至香袋、襪帶,均為婦女、兒童日常生活穿戴和臥房內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於男性所需的女工製品,如褡褳、腰帶、菸袋,或定情信物。其中,以方巾最為普遍,套用較廣。
挑花工藝十分嚴謹和複雜,必須一根紗、一根紗地數著挑,一針也不能錯位。製作過程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自我創造。由於製造者對圖案的構成規律運用自如,因此均能按自己的欣賞趣味,在同一樣板上,紋樣和顏色由自己創作,姑娘們常常把幾何紋樣與描繪的對象紋樣有機地揉合在一起,用各種亮麗的彩線配合使用,使布局統一協調,畫面生動活潑,紋樣千姿百態,顏色各具風采。
黃梅挑花在黃梅各地普遍流行,其中,蔡山鎮、新開鎮、孔壟鎮流行最廣。這三個鎮盛產棉花,而且家庭紡紗織布業歷史悠久,生產的土布為挑花提供了大量的底布材料。
黃梅挑花曾四度出國展出,第一次是在1938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獎;第二次是在1954年,參加波蘭民間美術展覽會,再次獲獎;第三次是在1987年7月,到義大利等國巡展,獲獎;第四次是在1987年9月,首屆中國藝術節隆重舉行,在北京主會場,黃梅挑花在全國美術最高殿堂中國美術館展出。專家學者、美術學院學生、國內外收藏家、文人對黃梅挑花情有獨鐘。著名文藝評論家王朝聞先生看了黃梅挑花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觀感,並附有一幅黃梅挑花方巾照片。他說:“觀賞包括作為圍裙、披肩、圍巾和頭巾的紋樣,仿佛是在讀富於幻想的楚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