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藍天: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

挑戰藍天: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

《挑戰藍天: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以我國著名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85歲的人生歷程為主線,通過翔實的史料和豐富的圖片,記錄了張履謙求學、工作、生活等多彩瑰麗的人生,多視角、全方位地展現了張履謙自強不息的精神境界、堅持不懈的學習意志、頑強拼搏的工作作風、謙遜寬容的為人之道、高尚溫厚的人格情懷。

基本介紹

  • 書名:挑戰藍天: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
  • 出版社:中國宇航出版社
  • 頁數:254頁
  • ISBN:9787515900483
  • 作者:鐘軔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挑戰藍天: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以生動的語言,展現了我國老一代國防科研人員無私奉獻、嚴謹求實、勇於創新的精神風貌,同時披露了我國雷達、電子對抗、航天技術研製中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人在少年 樹立遠志
1.苦難年代,走出純真少年
2.嚴父慈母,教誨子女一生
3.天下興亡,銘記匹夫有責
第二章 抗日戰火 磨礪鋒芒
1.烽火連天,學會進取生存
2.顛沛流離,鍛鍊意志體魄
3.人生抉擇,趕赴清華求學
第三章 走向光明 秘密入黨
1.高深學府,豈敢虛度時光
2.黎明晨曦,照亮一顆紅心
3.《職工小報》,打造宣傳陣地
4.半個世紀,難忘同窗情誼
第四章 電子對抗 建立基礎
1.服從分配,參軍入伍
2.初出茅廬,臨危受命
3.受命組長,管全軍雷達
4.領隊前線,搞電子偵察
5.建十八室,奠定技術基礎
6.電子對抗,寫入國家規劃
第五章 從業航天 攻堅雷達
1.自力更生,投身航天事業
2.艱苦創業,國防科研楷模
3.出謀獻策,痛擊U-2飛機
4.改講提高,研製“紅旗二號”
第六章 “文革”歲月 堅持工作
1.顛倒黑白,痛恨“四人幫”
2.反導攻關,獻計雷達方案
3.選擇重點,攻相控陣關鍵
4.抓單脈衝,研製跟蹤雷達
5.忠誠為國,支援三線建設
6.疾病困擾,難阻壯士鴻志
第七章 群策群力 研製測控
1.關鍵時刻,勇擔衛星測控
2.循序漸進,進行原理驗證
3.準備紮實,打贏閩西硬仗
4.群策群力,眾創優質工程
5.發射未成,測控得到考核
6.統一測控,奠基設備研製
第八章 型號研製 保駕護航
1.空間技術,責任十分重大
2.乾航天活,做透地面工作
3.“風雲一號”,重視空間環境
4.“風雲二號”,保證工程質量
5.百般努力,操勞衛星導航
6.盡心竭力,參謀雷達衛星
7.立意前瞻,助力資源衛星
8.諮詢建議,探路中繼衛星
9.堅定不移,推廣通信衛星
10.技術跟蹤,把關海洋衛星
11.立論充分,研製18米天線
第九章 載人航天 攻堅測控
1.建言獻策,推動載人航天
2.同行磋商,提出測控方案
3.深入基層,攻關測控終端
4.立足國產,保障對接測控
第十章 發展航天 盡心竭力
1.領隊意國,促成跨國通信
2.組織調研,提升衛星套用
3.再赴歐洲,調研航天設施
4.致力標準,把關軍工計量
5.指點方向,領路國防科研
6.學術不輟,追趕世界水平
第十—章 關心後代 心繫祖國
1.播撒餘熱,寄希望於後代
2.一絲不苟,培養科技人才
3.傳經送寶,致力部隊建設
4.科研不輟,研究基礎性課題
5.積極努力,參與國家諮詢
6.著眼未來,思考持續發展
第十二章 老樂生活 筆墨生香
1.樸實真誠,半百患難情深
2.見微知著,小處彰顯摯誠
3.豐富多彩,何須惆悵黃昏
4.純心實意,寄意詩境墨香
附錄一 張履謙大事年表
附錄二 張履謙著作、論文目錄
附錄三 總政治部國防科學工作部印發的檔案
附錄四 張履謙書法作品選登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書稿付梓之際,猶如看見一個孕育良久的嬰兒哇哇墜地,喜悅之情難以言喻。
作為我國著名的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院士見證和參與了我國航天事業、雷達與電子對抗技術發展的全過程,其身上積澱的厚重歷史和愛國情懷,就像是一幅精彩壯美的人生畫卷。
出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張履謙院士歷經了新中國成立前的諸多磨難。新中國成立後,他以極大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參與到祖國的建設中,為我國的國防和航天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支撐起張履謙院士人生的兩根基柱,是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和對黨、對事業的無比忠誠。在圖書寫作、編輯、出版過程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張履謙院士身上閃耀的這種高尚情懷。
張履謙院士在學術上有很深的造詣,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談及張履謙院士,跟他工作或接觸過的同事、朋友,對其厚實的專業知識積累和工作上攻堅克難的諸多事跡,無不透露著敬佩和景仰之情。作為科學家,張履謙院士談及專業問題時熱情高漲,而說到自己在事業上的成就和對國家的貢獻時,卻經常吝於辭彙。在這不願多談自己的背後,是張履謙院士對名利的淡泊。
成書過程中,與張履謙院士有過許多次的接觸。在與張履謙院士一起回顧他的人生歷程時,他就像一位長輩,帶著我們走進他那精彩壯美的人生畫卷,親自梳理著這幅畫卷的線條和框架。逐漸地,張履謙院士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對黨、對事業的無比忠誠,無私奉獻、嚴謹求實、勇於創新的形象不斷清晰。梳理這些脈絡的過程,無疑使我們接受了一次次的啟迪與洗禮,受益匪淺。張履謙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身上所煥發出的愛國情懷,正是當代中國青少年身上所缺少的。
成書過程中,張履謙院士提供了諸多資料,為書增色不少,直至書稿的多次審閱修改乃至親自補充撰寫,不厭其煩,細心備至。與張履謙院士相處,完全感受不到他昔日參與多項重大國防和航天工作時的極致與威嚴,有的只是他作為長者的耐心與愛護。逢年過節之際,幾乎每位為此書出過一點微薄之力的人,都能收到來自張履謙院士的祝福簡訊,寥寥數語,卻是真摯情意,溫暖至深,一點也沒有大科學家的架子。
書稿的完成,凝聚了眾多人的心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王姝等同學利用業餘時間,對張履謙院士進行了多次採訪,並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大致擬定了全書的框架結構;《科學時報》記者鄭金武完成了圖書的部分採訪和書稿前期的寫作工作,並對全書標題及導語進行擬定與修改;中國宇航出版社石磊同志改寫了本書的若干章節,保證了書稿的最終完成。
本書的出版得益於中國宇航出版社的幫助和支持,同時還要感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辦公室楊利偉主任、李衛東副主任以及何立萍、周武等同志,為書稿提供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另外,張履謙院士的同事和朋友雖大都年逾古稀,但對受邀採訪極為重視,他們為本書提供了許多極為珍貴的資料,在此一併致謝。
一位科學家的一生經歷,很難通過一本書完全詮釋,更難用有限的文字,涵蓋科學家寬闊的胸懷、謙遜的美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但我們確信這本書將是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將使讀者特別是青年朋友從中汲取成長的營養。
由於我們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掛一漏萬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2011年9月

序言

張履謙是我國著名的雷達與空間電子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26年3月生於湖南長沙,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電信專業),畢業後分配到軍委通信部工作,同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在軍委通信部雷達處、技術處、電信技術研究所任技術員、工程組長、研究室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尉軍銜。1957年調到國防部五院二分院雷達設計部,先後任雷達收發設備和總體研究室主任、雷達設計部副主任。1965年隨國防部五院(時為中校軍銜)轉業至第七機械工業部二院23所,任副所長。1979年調七機部450工程辦公室,任主任兼工程總設計師。1985年後歷任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常委、顧問。1999年後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他還擔任過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委,總參二、三、四部,空軍,國防科工局,國家氣象局等單位的技術諮詢專家或顧問,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軍工程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的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電子所微波成像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微波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防科工委軍工計量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宇航學報》副主編,中國宇航學會、中國電子學會理事,美國航空與航天學會(AIAA)高級會員和外籍院士。
張履謙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從事雷達及其抗干擾技術工作,提出同步捷變跳頻和加裝抗干擾電路等措施,為部隊解決了雷達抗干擾問題;領導整修和研製了從超短波至微波頻段的偵察接收機與干擾機三十餘台(套),為部隊雷達抗干擾訓練和科研提供了成套設備;參加了1956年國務院編制我國十二年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則。他是我國最早成立的雷達干擾與抗干擾組織的學術帶頭人,為我國電子對抗事業做了開創性工作。
張履謙主持研製我國第一代防空飛彈制導雷達,成為我防空部隊的主戰裝備,並參加其抗干擾工作,多次擊落美國U-2高空偵察飛機。
張履謙領導研製一種C頻段單脈衝飛彈精密跟蹤雷達和一種超遠程衛星跟蹤引導雷達,其性能均達到當時技術先進水平;組織進行反導系統雷達總體設計,突破相控陣雷達的天線設計、收發組件、移相器和波束控制等關鍵技術,為先進的空間目標跟蹤相控陣雷達的研製,打下良好基礎;參與合成孔徑雷達的方案設計,成功地套用於我國第一代微波遙感衛星。
張履謙主持研製了微波統一測控設備,採用多個副載波、多種體制調製及偽碼與側音測距、都卜勒測速、單脈衝測角的一體化雷達工作體制,成功地用於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工程中,實現了對三萬六千公里衛星發射的實時控制和準確定點。張履謙在科技委工作期間,分工有關空間電子學專業方面的工作,擔負起航天事業的“謀劃未來發展”、“型號研製保成功”的重任。他參加了我國發展載人航天、空間站“嫦娥”探月工程的研製,對測控系統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思路,參加測控系統的測控站、應答機、交會對接等關鍵設備的技術攻關工作。如今,他仍在為發展我國下一步的航天工程和新一代武器裝備,作戰略性、前沿性的探索研究。他參加了我國多種軍用、民用衛星研製中的有關方案制定、技術攻關、故障歸零等工作,穿梭於研製廠所和發射基地之間,嘔心瀝血,辛勤工作。為加快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撰寫了提高我國套用衛星研製水平的研究報告,被國防科工委採納和組織實施。他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活動,出訪美、英、法、意、日本等國空間技術研製單位,促進了我國空間技術國際合作和發展。
張履謙學風嚴謹,作風正派,學習刻苦,工作踏實,平易待人,意志堅強,為了祖國的富強,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實時掌握機遇,迎難而上,勇於挑戰人生,不停地在工作崗位上戰鬥,為我國電子對抗、雷達技術與航天事業的開創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世紀60年代,張履謙是我國國防科研系統學習的標兵,聶榮臻同志讚譽他是“國防科研戰線上優秀技術指揮員的代表”,總政治部編寫了宣傳張履謙事跡的小冊子,號召全體國防科研戰線上的人員向他學習。他是我國第一批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立一、二等功多次,他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以及工業與信息化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總裝備部頒發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章。中國工程院除匡迪同志給他80歲生日的賀信中讚譽他“為航天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張履謙在84歲高齡還激勵自己不斷攀登新的高峰,書寫了一幅“大江東去奔騰急,黃昏日照爭朝夕”的詩句勉勵自己。
幾十年來,張履謙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獲得了許多殊榮,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他為人謙和,淡泊名利,為中國航天事業拼搏奮鬥,無私奉獻。張履謙為人治學、搞科研、做工程的成人之道、成才之路,既是他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真實寫照,又是老一代航天人為國爭光,勇於拼搏的具體體現。老科學家、老院士、老專家是我們國家寶貴的財富,他們的嚴謹認真、銳意創新、實事求是、顧全大局、勇擔重任的科學精神和處事風範,影響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航天工程技術人員,也激勵著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奮發有為。
希望讀者能從本書得到更多的啟迪和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