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凱蒂的功課

拜倫·凱蒂的功課

拜倫‧凱蒂的“功課”(The Work) 提供了一個找出和質疑一切造成世間痛苦的思想和念頭的方法。 它讓您找到心中的平靜,讓您不再憤世嫉俗。不論年紀是老是少,健康是好是壞,教育水平是高是低,只要敞開心胸,每個人都能做“功課” 。 拜倫‧凱蒂瑞德 (Byron Kathleen Reid) 三十來歲時患上重度的憂鬱症。接下來的十年每況愈下,凱蒂(大家都這么稱呼她) 有兩年幾乎下不了床,一心想著自殺。結果某天清晨,從絕望的深淵中,她體驗到從此改變她一生的了悟。 凱蒂發現,當她相信事情應該和現況不同時,(我的丈夫應該多愛我一點; 我的孩子應該多感激我一點)她感受到痛苦。而當她不相信這些想法時, 她找到心中的平靜。她覺察到造成她的憂鬱症的並不是這個世界,而是她對世界的看法。與其絕望地設法改變世界來迎合自己的想法,她不如質疑這些想法,並藉由接受現實並擁抱現實,體驗前所未有的自由與喜悅。凱蒂發展了一套簡單卻功效強大的探究過程,又稱為“功課” ,使得由苦至樂的轉變不再高不可攀。結果,一個一度下不了床想自殺的女人,從此對世間萬物充滿了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拜倫·凱蒂的功課
  • 外文名:The Work
  • 人物:拜倫·凱蒂
  • 類別:教育
具體步驟,批判周圍人,四個提問,反轉,功課書籍,創始人,功課起源,常見問題,導師介紹,功課之家,

具體步驟

批判周圍人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被教導著不要評判別人,但我們還是經常這么做——朋友應該怎么做、小孩應該要關
心誰、父母應該有什麼感覺、應該怎么做或說什麼。做“功課”時,我們並不壓抑這些念頭,相反 ,我們把它們作為自我了悟的起點。周圍的人就像是一面鏡子,我們通過在紙上寫下對他們的批評,從鏡子中發現我們過去所不知的自己。
填寫一張批評周圍人的作業單。如下:
回想一個重複出現的有壓力的情況,或一個雖然只發生過一次,但卻在你頭腦里重複出現的確實有壓力的情況。在回答下面每一個問題之前,讓自己在心裡回到當時那個有壓力的事件的場景里。
拜倫·凱蒂的功課
場景:
1.在那個情況下,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誰讓你生氣、困惑或失望?因為什麼?
(名字)讓我(情緒),因為
(例如,保羅讓我生氣,因為他不聽我對他健康的忠告。)
2.在那個情況下,你要他們如何改變?你要他們做什麼?
我要(名字)
(例如,我要保羅認識到他錯了,我要他戒菸,我要他在如何對待自己健康這件事上停止說謊,我要他認識到他在自殺。)
3.在那個情況下,你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名字)應該或不應該
(例如,保羅應該深呼吸一下,他應該讓自己平靜下來,他應該認識到他的行為讓我和孩子們害怕,他應該明白為堅持自己對而再次心肌梗塞不值得。)
4.在那個情況下,為了讓你高興,你需要他們怎么想、怎么說、怎么覺得或怎么做?
我需要 (名字)
(例如,我需要保羅聽見我說的話,我需要他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我需要他尊重我的意見。)
5.在那個情況下,你對他們有什麼看法?把它們列出來。
(名字)
(例如,保羅不公平、傲慢、太大聲、不誠實、太過分、糊塗。)
6.你再也不要經歷你當時所經歷的什麼了?
我再也不要
(例如,我再也不要保羅對我說謊。我再也不要看到他抽菸損害他的健康了。)

四個提問

用下面的四個提問反轉來調查你在批評周圍人的作業單上寫的每一個句子。做功課也就是在冥想。它是關於認知,不是要嘗試去改變你的想法。問問題,耐心一點,深入你的內心,然後等著答案浮現。你可下載指導原則採取有用的附屬問句。
“功課”最基本的形式包含四個提問和一個反轉。比如說,在上面的作業單,你第一個質疑的念頭可能是“保羅不聽我說話。”找找看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你曾經對哪個人有那樣的念頭,然後開始做“功課”。“[人名] 不聽我說話”:
1、那是真的嗎?
2、你能確定那是真的嗎?
3、當你相信那個念頭時,你是怎樣反應的?發生了些什麼?
4、沒有那個念頭時,你會是怎樣呢?
把你在質疑的概念反轉過來。並且別忘了為每個反轉,找出三個你生活中具體與真實的事例。

反轉

當你用四個提問來調查你寫的句子之後,你就可以把它(你在質疑的概念)反轉過來。
每一個反轉都是一個體驗原句相反面的機會,看看你和你批評的人有什麼共通點。
一個句子可以反轉到完全相反面,轉向別人,和轉向自己(在合適的時候,反轉成“我的念頭”)。找出至少三個你生活中具體與真實的事例,證實這個反轉的確是真的。
比如說,“保羅不了解我”可以反轉成“保羅的確了解我”。另一個反轉是,“我不了解保羅”。第三個是“我不了解我自己”
做反轉時有創意一點。反轉是一種揭示,通過別人發現你所不知的你自己的另一面。當你找到反轉之後,深入你的內心,讓自己好好感受一下反轉。並且找到至少三個你生活中具體與真實的事例,證明這個反轉的確是真的。
當我開始實踐我的反轉時,我發現,我認為你是怎樣的人,我就是怎樣的人。你只不過是我的投射罷了。現在,與其試著改變我周遭的世界(四十三年來這法子行不通,不過到此為止了),我可以把念頭寫在紙上,調查他們,再做反轉,然後發現我自己就是我眼中的你。在我認為你自私的那一刻,我是自私的(決定你應該怎樣)。我看到你的不友善的那一刻,我就是不友善的。如果我認為你應該停止開戰,我正是在自己心中向你開戰。
反轉是讓你獲得幸福的良藥。把你為別人開的處方用在自己身上。這個世界在等著一個人來按這個處方生活,那就是你。
反轉例句
以下我們再多列幾個反轉句:
"他應該了解我"反轉成:
-他不應該了解我。(這是現實。)
-我應該了解他。
-我應該了解我自己。
"我需要他對我好一點"反轉成:
-我不需要他對我好一點。
-我需要對他好一點。(我能做到嗎?)
-我需要對我自己好一點。
"他不愛我"反轉成:
-他愛我。(已盡他最大努力了)
-我不愛他。(我找得到例子嗎?)
-我不愛我自己。(當我不探究那些讓我痛苦的念頭時。)
"保羅不應該對我大吼"反轉成:
-保羅應該對我大吼。(顯然地:在現實生活中,他是有時怒罵我。我有在聽嗎?)
-我不應該對保羅大吼。
-我不應該對自己大吼。
(在我腦海里,我是不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播放保羅對我大吼的畫面?是誰比較仁慈寬大?是吼了我一次的保羅,還是重複播放那畫面一百次的我?)

功課書籍

現有的中文版本書籍現有的中文版本書籍
《一念之轉》、《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喜悅無處不在》、《沒有你的故事,你是誰?》

創始人

拜倫·凱蒂是“功課”(The Work)的創始人,她把教大家如何從自己的痛苦中解脫,作為自己一生的工作。在凱蒂的引導下,通過“功課”這個強有力的探究過程,人們發現自己那些有關人生、他人或自己的有壓力的念頭從根本上有了改變,生命從此再不相同。
功課”基於拜倫·凱蒂對痛苦如何產生和終止的親身體驗,它簡單得讓人吃驚。無論你年齡多大或背景如何,只要有一張紙、一支筆、和一種開放的思想,你都可以做 “功課”。
藉由“功課”,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發現自己痛苦的根源,並從根源上化解痛苦。凱蒂〈大家都這么稱呼她〉不僅讓我們認識到,世上所有的問題都源自我們的想法;她還給了我們一種開放思想和自我解脫的工具。
凱蒂是三本暢銷英文書的作者:
Loving What Is
一念之轉—— 凱蒂已翻譯中文版的書。
拜倫·凱蒂的功課
I Need Your Love一Is That True?
A Thousand Names for Joy
Question Your Thinking, Change the World
在2007年出版
《質疑你的思想、世界為之而變》
Who Would You Be Without Your Story?在2008年出版
Tiger-Tiger, Is It True?, 在2009年出版, 凱蒂的第一本英文兒童書;插圖於漢斯威廉提供。
《老虎,老虎, 那是真的嗎?》

功課起源

拜倫·凱蒂三十來歲時患上重度的憂鬱症。有將近十年的的時間,每況愈下,她陷入絕望、憤怒、自厭的情緒中,一度想要自殺。最後兩年,她幾乎不會離開臥室半步。
1986年二月份的一個清晨,她體驗到從此改變她一生的了悟。有很多方式來稱呼這種體驗。凱蒂稱它為“覺醒於真相”。
她說,在那時間靜止的一瞬間,
我發現,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時,我感受到痛苦,但當我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時,我不再痛苦。這是所有人都感覺到的。自由就是這么簡單。我發現痛苦是一種選擇。我已經找到了自身的的喜悅 —— 永恆不變,始終存在 ,連一刻都不會變。每個人內在都常含蘊著這喜悅。
她覺察到造成她的憂鬱症的並不是這個世界,而是她對世界的看法。與其絕望地設法改變世界來迎合自己的想法,她不如質疑這些想法,並藉由接受現實並擁抱現實,體驗前所未有的自由與喜悅。結果,一個一度下不了床想自殺的女人,從此對世間萬物充滿了愛。
功課”,凱蒂的這一套探究過程,並不是從她這體驗而發展出來的。這套過程是在1986年二月的那個清晨,“為了她”與她一起甦醒的。據第一批做“功課”的人說,這套過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從此凱蒂也開始接受邀請,公開傳授這套過程。
自1986年起,凱蒂週遊世界各地,以各種方式把功課介紹給數百萬的人們。比如通過免費的公開活動,在監獄、醫院、教堂、公司、大學、各級學校里,在周末的工作坊中,以及在她令人驚嘆的九日“功課學校”里。
拜倫·凱蒂的功課

常見問題

我覺得寫別人很難,我知道問題出在我自己身上,為什麼我不能只寫關於我自己的事?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我建議你先寫寫他人。如果在開始時,把“功課”矛頭向外,也許你會開始認識到,你身外的一切都是你自己思想的直接反映,一切都與你有關。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多年來一直把批評和判斷的矛頭指向自己,但什麼問題也沒解決。批評他人,探究,再把它反轉過來,是理解和自我覺悟的捷徑。
批評自己是非常困難的。我們中的一些人自我觀念很強──外表應該看起來怎樣,自己應該有什麼感覺,應該或不應該做某事──強到我們沒法誠實地回答四個問題和反轉。如果你剛開始做“功課”,而感到你必須批判自己,請打做功課熱線服務電話,並請一位有經驗的協導師帶你一同完成你的作業。
我一定要寫下來嗎?當我遇到問題時,我不能只是在腦中問自己問題,然後反轉嗎?
頭腦的任務是保持正確,它能以比光更快的速度證明自己是對的。通過把念頭寫在紙上,可以讓引起你恐懼、憤怒、傷心或怨恨的那部分思緒停下來。一旦思緒被停在紙上,調查它會變得容易很多。,久而久之,即使沒有寫下來,“功課”也會自動“解構”你所遇到的問題。
拜倫·凱蒂的功課
如果我對他人沒意見呢?我能寫事物,比如說我的身體?
可以。針對任何給你帶來壓力的對象做“功課”。當你熟悉了四個問題和反轉後,你可以選擇像身 體、疾病、職業、或甚至上帝這樣的對象來做“功課”。然後做反轉時,試著用“我的思想”來替代那對象。
例如:“我的身體應該要強壯、健康和柔軟”變成“我的想法應該要強壯、健康、和柔軟。”
一顆平衡、健康的思想──這不正就是你想要的嗎?是你有病的身體,還是你對自己身體的想法造成了問題呢?調查一下。讓你的醫生照顧你的身體,讓你自己照顧你自己的想法。我有一個朋友,肢體無法移動,但他熱愛生命。自由並不需要一具健康的身體。解放你的心吧。
我聽說你是一個熱愛現實的人。不過世上那些戰爭、強暴和種種可怕的事又怎麼說?你包容那些事嗎?
完全相反。我發現如果我認為那些不該存在的事的確存在,我感到痛苦。我能停止我心中的戰爭嗎?我能制止那些強暴自己和他人的種種虐待性的思想和行為嗎?否則我反而助長了我想要這世上消失的事。就讓我從終止自己的苦痛、自己的戰爭開始吧。這是一生的功課。
所以你就是說,我應該接受現實,不再跟現實爭辯。是嗎?
“功課”不是在告訴大家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只是在問,跟現實爭辯的效果在哪裡?感覺如何?“功課”探索的是,執著痛苦的念頭所造成的因果關係,在那調查中,我們找到自由。說我們不應該跟現實爭辯,只不過又增加了一個故事、哲學和宗教,那從來不起作用。
我不信神,我還能從“功課”中受益嗎?
是的。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基督徒、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異教徒,全都有一項共同點 :尋求喜悅和平靜。如果你厭倦了痛苦,我邀請你一起做“功課”。
如何進一步深究“功課”呢?
我常說,想要自由,把“功課”當成一天的三餐吧。探究得越多,你的痛苦就被解構得越多。有些人可能更喜歡參加系統性的課程來學習做“功課”,為此我提供“功課學校”。“功課學校”提供給你細心的照料和特別的支持,幫助你經歷一段劇烈的、使生命深刻改變的心靈旅程。
“學校”是一場終極的內在冒險。與世上的其他學校迥然不同,它不是教你某些知識,而是教你忘掉過去所學。你將在九天裡放下你一生中因為無知而相信的種種所讓你恐懼的故事。功課學校里的課程是靈活演變,它以過去的學員的經驗為基礎,隨著每次課程參加者需要的變化而改變。每個練習是凱蒂直接引導的,練習的主題根據參加者的需要而調整——每次學校都是不一樣的。跟隨凱蒂九天之後,你也會是不一樣的。 “一旦那四個問題活在了你心裡,” 凱蒂說,“你的頭腦就變得很清晰,你所投射的外在世界也隨之變得很清晰了。這種根本的改變超越了任何人的想像。”
理智上我理解探究過程,但做的時候,我感覺不到有什麼轉變,我有什麼遺漏的嗎?
如果你用頭腦膚淺地回答那些問題,那會讓你覺得你做的和你沒有任何聯繫。試試問自己問題,然後深入自己的內心,等待那答案出現;也許你需要把那問題重複問幾次才能讓自己專注。隨著你的練習,答案會慢慢出現,當那答案來自你內心深處時,覺悟和轉變自然跟著發生。
每當我對人對事做批評時,我都會做反轉,可那好像除了讓我感到沮喪和困惑,什麼用處也沒有,這是怎么了?
簡單地把念頭反過來,是一個理智的過程,是完全沒有價值的。“功課”邀請你超越你的理智;那些問題就像是潛入你心靈深處的探測器,把更深刻的了解帶到表面。首先問問題,然後等待;一旦那答案升起,表面的思想和更深的思想相遇(我稱它為心),你會覺得那反轉是真正的發現。
肯定都會有一個反轉嗎?要是我沒法找到反轉呢?
把你寫的句子轉到相反那面、反轉到自己、或是反轉到別人。有時你能找到更多的反轉,有時找到的會少一點。當你質疑的是一個物體時,比如說身體,可以把它反轉到相反面,也可以用“我的想法” 或 “我的念頭” 來替換。例如,“我的身體不健康” 可以反轉成 “我的想法不健康”。並且對於每一個反轉,都至少找出三個事例,證明反轉是同樣真實或者更真實。
“功課”在我身上不起作用。為什麼?
一旦你沒有真誠地回答問題和開始為自己質疑的念頭辯解或做維護時,“功課” 就失效了。你那時使用的方法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使用的方法,它相當無望。當你開始辯解或開始捍衛自己的立場、開始編造故事時,僅僅注意到自己在做什麼,然後返回到探究。人心內在交戰是古老的方法。如果你不能停止內在的戰爭,你就更不能制止外在的戰爭了。歡迎你找到新方法。歡迎你找到平靜。

導師介紹

Sue Lee(李筱君)
Sue Lee(李筱君)是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是拜倫.凱蒂官方認證的國際功課認證協導師。作為一名資深協導師,她也為功課協會裡待認證的協導師提供培訓課程。
sue照片sue照片
她二十多年來師從世界著名的佛學大師,研修佛法。她曾長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國,於1997年獲得Certified holistic health counselor(整體健康顧問認證)執業資格,也進修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s (EFT.情感自由技術)、Chakra therapy(色彩療法)、Quantum touch(能量觸療.慈悲手)等課程,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的治療師。
2002年,功課進入Sue的生命。她驚喜地發現,功課是她接觸過的最直接、最簡單、最有力的覺悟工具,幫她放下了自我批判,真正明白了“煩惱即菩提”。從此,SUE專一運用功課,致力在生活中活出“功課”。
目前她除了在拜倫.凱蒂功課協會為待認證的協導師提供培訓課程外,也在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開辦實地工作坊。並以各種方式——網路、電話、面對面等,與全世界的人們分享功課,與他們一起調查他們關於婚姻生活、親子關係、職業發展、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煩惱。
現在,Sue計畫在中國大陸將改變她一生的方法(工具)推薦給你,邀請你體驗功課的威力。然後,你或許會發現,你就是你一生中苦苦等待的老師。這個“功課”課程會啟發大家更深入的運用“功課”在生活中,更具體來說,就是在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里,活出內心的平安與喜悅。
以下是上過她課程或做過“一對一”功課的學員對她的描述:
1、Sue是我上過這么多課程以來,最注重品質的一位老師。她更傾向與學員間的互動,真誠、開心地為每位學員答疑解惑。然而,她並非直接告訴我答案,總是用最清晰、直白的言語引導與啟發我,讓我自己去發現答案(學員:邱雨)。
2、引領我們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來看問題,領略“功課”迷人的魅力,發現一切不過是個故事,人生真是一場很好玩的遊戲啊。來,讓我們在SUE的帶領下用“功課”笑傲江湖(學員:三三兒)。
3、Sue的笑就是很純淨,如沐春風(學員:娜娜)。
4、一個真實的、活出來“自由、開心”的榜樣,一位良師益友(學員:Amy)。
5、Sue的思路非常開闊(對初學者來說,也可以說是飄逸),她並不總是照本宣科的問四個問題,她經常會提示我一些思考和挖掘的方向,而且她的思維很快,當我卡住的時候,她會從側面或者另外一個角度來敲擊我,但我經常並不能馬上明白她的意思。後來,過了幾個月或者一年,我開始明白她的意思,嗯,那時候我才知道,她那時候的那些話事實上是為了我幾個月或者一年之後準備的(儘管她不一定這么想)。所以對她的課程,我覺得最好是做錄音,過一段時間再聽,體會是不同的,當時不懂的,會漸漸開始懂。(學員:Chopin)。
6、旁聽了幾次Sue在YY上關於“功課”的講座,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Sue的國語雖不算太流利,卻總能把有關“功課”的抽象概念和原則表述得很清晰易懂,便於理解。另外,Sue在協助他人做“功課”時的態度很輕鬆,這一風格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之前“功課”給我留下的“嚴肅”的印象,使我在某種程度上不再覺得操練“功課”是件辛苦的事。最後,Sue有大量的協助自己和他人做“功課”的經驗,因此,對於“功課”夥伴在習練“功課”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總能給出很有幫助的解答和提示(學員:王桑田)。
7、她的引導有些形式和表面上隨意自在,但實際是不斷引導你找到背後的核心信念,讓人感到舒適自然卻又有啟發。就像是和好朋友聊天,輕鬆自在、開心,卻不知不覺中收穫多多。跟她做功課,一點也沒有壓力。頭腦不知不覺中放下抗拒和防禦,一點一點打開,逐漸袒露真實信念(學員:響亮)。
中國凱蒂功課服務組
中國凱蒂功課服務組(簡稱:服務組)是中國大陸“功課”愛好者自發發起的純公益性質組織,旨在把拜倫.凱蒂的功課介紹給有需要的人。這個民間組織誕生於公元2012年7月8日,組織發起人為“自由的心”和其他七位功課愛好者。了解功課的人都知道她用我們熟悉的中文把拜倫.凱蒂的功課引進了大陸,翻譯了凱蒂的著作(《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喜悅無處不在》等)及微博、訪談錄音等。

功課之家

“功課之家”網站由中國凱蒂功課服務組創辦。這個網站的主旨在於介紹、推廣和分享拜倫凱蒂發明的“功課”(英文The Work,中文翻譯也叫“一念之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