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東古城

拓東古城

麗江有古城、大理有古城、官渡也有古鎮,其實,就在昆明最為繁華的中心地帶,從千年前就沉睡著一個神秘的拓東古城,這是昆明最早出現的城市,建於唐代南詔時期。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拓東古城僅存在於遙遠的傳說中,歷經眾多考古界人士的調查、發掘,自1993年到2002年間,隨著金馬碧雞廣場、華爾貝大廈、柏聯廣場、富邦花園、位於東寺街的東方廣場等多個區域的地下文物被挖掘出來,人們終於證實:歷代文獻和坊間傳說的拓東城確實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拓東古城
地點,面積,標誌建築,

地點

早些年,雲南很多先輩、專家談起拓東古城,始終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拓東古城在拓東路一段,因為那裡曾經發掘出一塊石刻,上面寫著“拓東城”字樣;有人說拓東古城在金碧路、五華山、佴家灣和正義路等地方;甚至有人認為拓東古城在晉寧昆陽一帶,拓東古城究竟在哪裡?
1993年7月至2002年6月,昆明市博物館考古隊配合舊城改造和道路拓寬工程,在昆明主城內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考古工作。考古隊員發現,在金碧路南側的東寺街與書林街之間3.8萬平方米範圍內,到處分布有古代建築遺址。
“這套地層的上部文化層為褐黃色沙質黏土層,厚3.8米。其中包含有宋、元、明、民國時期共八個居住面,下部為南詔時期黑色黏土文化層,厚達3米。這其中還包括厚達1.8米,面積約400平方米的南詔建築物的夯土台基及成層的大型布紋瓦片和獅面紋、蓮花紋瓦當”。昆明市博物館研究員胡紹錦介紹,隨著許多有字瓦片和具有南詔特色的器物的發現,“有實物證明拓東城的範圍就在金碧廣場一帶。”
考古隊又在周邊進行多次考古調查和挖掘。最終證實,拓東城的中心地帶就在以東方廣場、金馬碧雞廣場、富邦花園和柏聯廣場工地為代表的整片地區,其東至盤龍江,北界大約在南屏步行街和東風西路,西界估計在國防路、雞鳴橋一帶(當時,從這裡再往西都是滇池水面),而南界可能在柿花橋、土橋、書林街口、雙龍橋一線以北,因為當時從這裡再往南亦為滇池水面。這個地區的地層具有連續的文化堆積,文化積澱豐厚,人口眾多,歷史文脈相同,完全符合一個城市密集建設的特點,具備有一些如同我國西安開封等歷朝古建築那種一脈相承的特徵。

面積

查閱典籍,公元763年,南詔第五代王閣羅鳳根據地望和堪輿位置,認為這裡“山河可以做藩屏,川陸可以養人民”,於是興建拓東城。很明顯,當時,閣羅鳳為了實現開拓東疆、鎮守安寧的目的,考慮到充分利用周圍山脈和滇池水面,選擇三面臨水、向陽的平地置城。古代聚落或城鎮離不開水,又有遠山屏隔,拓東城選址在現今昆明城南,無疑是那個時候的極佳之地。
從考古隊的文物發掘成果分析,南詔時城池的規模都不算大,有的不過是為了“設險防非”而修建的軍事要塞,如大理的龍口城和龍尾城,主要就是用於捍衛主城。從1993年7月至2002年6月間的考古發現分析,拓東古城的考察面積有9萬平方米,其實際面積大約也就是數平方公里。這一點,與倪蛻在《滇雲歷年傳》中記載拓東城在“蒙段時甚小”的說法是吻合的。
在古城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牛、羊、馬、豬和一些狗、貓、熊、象、鹿、雞、鳥、螺螄等動物遺骨,以及豐富的桃、李、核桃、松球、枇杷、棕等植物,還有大量草本根、莖等。同時出土的陶製品不僅數量大,而且類型繁多,幾乎都是使用器物。這說明當時的城中居民生活資源比較豐富。

標誌建築

南詔尚佛,佛法昌盛,佛教建築眾多,特別是勸豐佑(公元840年-859年)在位時期,更加大力經營拓東城,廣營宮室,大建寺廟,對城鎮進行了改造,掀起了拓東城第二次建設高潮。南詔政權在拓東城中心建立了常樂寺、慧光寺,還相應砌起了東、西兩座白塔。《雲南通志》記載:“東西二寺塔在拓東城中,兩塔相對而立,左右對峙,如雙峰然。”雙塔成為了當時拓東城內顯著的標誌性建築物,除了其宗教功能,這兩座塔向高空突出,還衝破了城池建築物以橫平線條為主的呆板布局,增強了城池的莊嚴和藝術性。雙塔間的中軸線改變了拓東城的格局,也成為了日後昆明城市發展的主脈。
考古隊員發現,當時的拓東城許多建築物地面都鋪有菱形梵文咒語磚,屋檐鋪蓋著蓮花紋、梵文法輪紋、獸紋瓦當和飛人紋、祥雲紋滴水,全城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氣氛。尤其在東方廣場原常樂寺遺址中,出土文物匯集了隋唐以來的大量瓷器。其中不乏來自當時我國遙遠北方定窯和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的影青、青花、白瓷、青釉等上等瓷器,還有雲南與玉溪窯、建水窯燒制的青釉瓷佳品,甚至還有來自當時交趾(越南古稱)、暹羅(泰國古稱)等東南亞國家的著色琉璃陶器及瓷器。這表明當時的拓東城已經成為我國雲南、廣西、貴州和交趾、暹羅之間的往來通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