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貝,W.

威廉·拉伯(Wilhelm Raabe, 1831-1910):德國小說家。拉伯是德國19世紀下半葉詩意現實主義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1848年革命失敗後德國的社會以及堅持革命理想的知識分子的複雜心理。他以幽默的筆調探索理想與現實的和解。他筆下的正面人物不願與現實同流合污,或逃避現實,或遠去國外,或因苦悶而性格怪僻,作品中流露出悲觀、憂鬱的情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拉伯
  • 外文名:Wilhelm Raabe
  • 別名:筆名雅科布·科爾維諾斯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埃舍斯豪森
  • 出生日期:1831年9月8日
  • 逝世日期:1911年11月15日
  • 職業:作家
  • 主要成就:德國19世紀下半葉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之一
  • 代表作品:《麻雀巷紀事》
正文,

正文

德國小說家。1831年9月8日生於埃舍斯豪森,父親是法院文書。曾當過書店學徒,1854年在柏林一大學旁聽。1856年以筆名雅科布·科爾維諾斯發表長篇小說《麻雀巷紀事》而成名。11月15日被作家自己稱為“動筆日”。1857年起專事創作,先後在沃爾芬比特爾、斯圖加特、不倫瑞克居住。1911年11月15日逝世。
拉伯是德國19世紀下半葉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1848年革命失敗後德國的社會以及堅持革命理想的知識分子的複雜心理。拉伯嚮往民主、自由和人道主義,但現實與他的願望背道而馳,他又看不到改變這種局面的可能。他同情被壓迫的民眾,而又把正在興起的無產階級革命看作“災難”。他以幽默的筆調探索理想與現實的和解。他筆下的正面人物不願與現實同流合污,或逃避現實,或遠去國外,或因苦悶而性格怪僻,作品中流露出悲觀、憂鬱的情調。
《麻雀巷紀事》是一個古怪的老人所寫日記的摘抄,描寫這條小巷的居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1848年革命以後的德國社會。在《我們上帝的辦事處》(1862)和《來自森林的人們》(1863)中,作者把對歷史的回顧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貧窮結合起來描寫。短篇小說《黑艦》(1865)、《樅樹中的埃爾賽》(1865)和《比措的蠢女人》(1869),對市儈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中期代表作為斯圖加特三部曲《飢餓牧師》、《阿布·台爾凡或月山還鄉記》和《運屍車》。《飢餓牧師》(1864)描寫兩個性格相反的人的不同遭遇,作者認為只有逃到偏僻的小鄉村才能真正找到所追求的東西。《阿布·台爾凡》(1867)描寫久住國外的萊奧納特·哈格布赫回到祖國後,發現故鄉幾乎毫無變化,居民仍舊愚昧自負,格格不入。拉伯在作品中譴責了德國封建君主小邦國的鄙俗和小市民的心胸狹窄。《運屍車》(1870)寫窮苦人家的女兒唐妮被外祖父賣給一個伯爵,自殺身死,而外祖父卻心安理得,藉以表明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人變得更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晚年代表作品為布倫瑞克三部曲《老巢》,《飯桶》以及《鳥鳴谷檔案》。長篇小說《鳥鳴谷檔案》(1896)描寫一個青年鄙棄資本主義社會的庸俗、鄙陋,追求個人自由,遭到失敗,對資本主義社會作了批判。
拉貝,W.拉貝,W.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