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扎節

拉扎節

拉扎節是流行於甘肅省渭源、臨洮、康樂、臨潭和卓尼等縣及周邊地區的部分鄉鎮民眾中一個重要節日。拉扎節源於當地先民對“五穀神”的崇敬和感恩。從農曆7月10日開始到“10日1送寒衣”或半月後結束,歷時兩三個月。節日期間要進行祭神、嘗五穀等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扎節
  • 節日時間:農曆7月10日-10日1日
  • 節日類型:宗教
  • 流行地區:甘肅省渭源、臨洮、康樂、臨潭和卓尼等縣及周邊地區
  • 節日起源:宗教
  • 節日意義:祈福
名稱釋義,節日時間,歷史淵源,節日儀式,祭“五穀神”,吃“拉扎”,主要特點,風俗傳承,非遺信息,

名稱釋義

“拉扎”的藏語解釋有兩個含義(方音):一是“山神”一是“登高”,意為敬奉山神,祈求風調雨順,盼望生活五穀豐登,蒸蒸日上,一年勝過一年。人望高,是謂常性。當地漢族民眾將“拉扎”按諧音解釋:即莊稼上場“拉扎”堆垛了。一村一莊過收穫節慶賀。

節日時間

“拉扎節”,從農曆7月10日開始到“10日1送寒衣”或半月後結束,歷時兩三個月。當地相連相鄰的村莊,或一村一莊過節,沒有重複,8月中秋時達到高潮,這天和“9月9重陽節”時,過拉扎節的村莊和農戶最多。比如麻家集鎮的“拉扎節”,從農曆7月18日臥龍楊家莊開始,到農曆10月15日袁家河為止,歷時3個月。這兩三個月稱“過拉扎”、“吃拉扎”或叫“吃節令”、“過節令”,有些像部分地區農民們糧食收穫後的“收穫節”,但在當地的盛況卻絕不亞於春節。在渭源縣城周邊,把每年農曆7月12叫“麥蟬節”或“麥嘗節”,幾乎家家戶戶都用新麥面烙一種像蟬兒一樣的“麥蟬兒”餅食用,意思是嘗新麥面或此季為秋鳴啼之時。麵食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人形或動物造型。過拉扎時所以出現這一“馬拉松式”的時間安排,是因為它是一種祭神活動,而祭神要請“法師”(當地人稱“司公”或“司公子”),但是“法師”人數有限,忙不過來,因此各村子的時間由“法師”來定,這樣“拉扎節”的時間也就參差不齊,時間拉得很長。

歷史淵源

據考證,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至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南部的五戶、楊家河、蓮麓等鄉,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北部的八角鄉等和定西市(原定西地區)渭源縣西部的麻家集、峽城、田家河等鄉鎮,臨洮縣南部的衙下、潘家集、苟家灘三甲等鄉,洮河兩岸過“拉扎節”的地區居住的大多為藏民和羌族人。這裡的海甸峽(位於臨洮和渭源交界的洮河河段)有一塊石碑,系1551年(明嘉靖30年)12月15日立的,碑文中有“……番民阻之,……由是番民以服”等語,這裡的“番民”即藏民。這一帶和渭源更東更南的會川鎮祁家廟鄉,還有不少村莊的名稱仍沿用藏語,如“拉扎灣”(山神灣)、古路溝(黃羊溝)、巴山(牧點)、唐嘎、拉即之類的地名,就有30多個。

節日儀式

祭“五穀神”

拉扎節源於當地先民對“五穀神”的崇敬和感恩。按古老習俗,過“拉扎節”儀式隆重。其時從全村莊稼中挑選穗頭最大最長、籽粒最飽滿的優良小麥、青稞、大麥等束成把子,奉獻在“五穀神”香案上。同時殺雞宰羊獻牲,請法師跳神,報答神靈,去寺廟焚香點蠟,澆奠叩頭,請五穀神嘗新。每當一個村莊的“拉扎節”到來之前,這裡的村民便殺豬宰羊,購買菸酒,提前做準備,整個村莊呈現一派吉慶祥和景象,沉浸在歡樂的海洋里。昔日裡,每逢拉扎節,在村廟院地設壇揚幡,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燃香點燭獻牲,以虔誠的心態祈求神靈保佑五穀豐登,民眾樂業。這時的法師身穿花襖或法衣,頭戴“麻頭”,手執羊皮鼓,歡快又有些莊重地扭步、擊鼓、舞蹈,口中唱念禱詞。這種跳神活動,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是在特定季節驅逐疫鬼、敬祭山神祖先的宗教儀式。一年一小祭,延續一天一夜,直至送“黑神”——瘟神去而告終。三年一大祭,延續三天:第一天設壇請神,這天的“打雙壇”別有意味;第二天是“節日天”為祭神,這天晚上要送火(送瘟神);第三天是完神,請“司公”跳護神,請善奶奶念嘛呢經。

吃“拉扎”

過“拉扎”的一天,每家每戶親朋往來,男女老幼穿著一新,家家戶戶—派歡樂景象,請親戚朋友吃“拉扎”。各家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和飲食習慣準備節日菜餚,提早炮製青稞酒,蒸好饅頭,煮好甜醅,打好涼粉,涼好釀皮,煎好油餅油饊油果,迎待來賓親友。每當此時,是主婦們施展烹調技藝的好時機,在漢族家庭婆媳嫂姑齊上灶,“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食品花樣不時翻新,饃肉炒菜,花捲長面是最普通也最普遍的。一般分為祭祀先祖和招待賓朋兩大類,牛羊肉,各種應時炒菜,以此表明主婦的能行大方為人處世之道。“臘肉燒酒灌灌茶,包子油餅卷子花”。被邀做客者,身著節日民族禮服,梳洗化妝,遵循“既不空來也不空回”的古老傳統,禮尚往來,帶上自家的“花捲子”、“大饃饃”、油煎食品、斗口酥和點心,還有瓶裝酒,牛羊肉等禮品,領上晚輩去赴宴歡聚。一為送新麥面嘗新嘗鮮,分享麵食釀酒烹炒手藝;二為祝福東家農業牧業收成好,人丁吉祥有好運;三為聯絡長輩親友因常年奔波而疏遠的情感,共敘友情,相互問安,相互關愛,展望來年。每至一家,親友們都要遵循尊老敬客的傳統美德,先給祖先獻上食品,澆奠一杯酒。再給長者敬酒兩杯,長輩先就各種菜餚品嘗之後,大家才開始吃喝。滿座親朋友人喜笑顏開,互致祝福一片歡聲笑語,吃茶品韻,欣賞音樂,猜拳飲酒,紅火熱鬧。這時的唱酒詞一般是:“曲子不好酒不香/水酒一杯表心腸/請你多嘗嘗”。答謝詞—般是:“香香香/實在香/親手送來味更長/滲在心上永不忘”。通過這些酬唱應答,表達鄉情和友情親情,豐收的喜悅。
吃“拉扎”有個很特別的規矩:一是端上來的菜餚,無論怎么可口,都不能吃光喝盡,要特意留點兒“殘羹剩菜”,以象徵吉慶有“余”,連年有“余”;二是仍舊既不空來也不空回,客人臨走時,東家還要讓帶些各樣食品回去,讓沒時間沒機會來的人品嘗分享勞動果實和手藝。
秋末冬初農曆的“十月一送寒衣”之時,就是“拉扎節”最後一個名曰“凍卷拉扎”的日子,也有個別村莊在莊稼打碾完畢,收包入庫後才過“拉扎”的。

主要特點

由於藏漢同胞長期雜居,互相交流、學習,濡染、通化,形成了獨具風情獨具魅力的多民族融合發展的特點,在隴中乃至西北也是一種十分有特色的民俗現象。而且,“拉扎節”其間的跳神活動,常常罩上一層世俗化與戲劇化的人文色彩,它既迎合了最廣大民眾的文化心理需求,又與現代文化交錯並存。這是這種民俗文化民族風情得以彰顯延續代代相傳的又一緣由。

風俗傳承

隨著社會的發展,“拉扎節”的內容日益絢麗多彩。到20、21世紀,除傳統的宗教祭神、廟會、歌舞、體育活動和飲食娛樂外,還有廣播、電影、電視、卡拉OK、VCD、雜技表演和交誼舞等多種活動,卻唯獨沒有“花兒”漫唱。當然,此時也是農牧民們傳遞經濟信息、兌換優良動植物品種、交流科學種植養殖經驗的好機會。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單位:甘肅省人民政府
批准文號:甘政發[2006]78號
批准日期:2006年9月30
批准序號:85
項目編號:Ⅹ-16
項目名稱:拉扎節
申報單位: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