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弓之恩

折弓之恩

折弓之恩,顧名思義就是將功折斷,表示不願意再射箭了,言外之意就是不採取弓箭來攻擊對手。語出《再扶漢室》第二十四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折弓之恩
  • 釋義:將功折斷,表示不願意再射箭了
  • 出處:《再扶漢室》第二十四章
  • 相關人物:張明叔、太史決、韓倉
釋義,剖析,原文,相關,

釋義

折弓之恩,顧名思義就是將功折斷,表示不願意再射箭了,言外之意就是不採取弓箭來攻擊對手。語出《再扶漢室》第二十四章。狄城太守東郭俊和張明叔裡應外合,齊王簡至光失去了在齊國最後的基地——狄城,被迫採取謀士耏門班的計策,重新攻取歷下,為投奔烏鵲澤作最後的準備。而作為齊王殿後的是虎將太史決,隨後發生的“堤上大戰”,就是太史決個人的表演舞台。而在這裡發生的“折弓之恩”更加體現了小說人物的多樣性性格特點。

剖析

張明叔謀主韓倉建議“太史決赤心向齊,難以生致,乞以弓矢”,但是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張明叔不但不同意用弓箭射太史決,而且“折弓以示太史決”。表達了張明叔“英雄在乎相惜,太史決於亂軍不吝一命,力盡臣節。吾深敬之,豈能加害”的中國自古以來所特有的英雄崇拜情結。
而太史決的回答“若不死戰,難報折弓之恩”對應了張明叔的感情。他們是一不折不扣的敵人,但是這對敵人是令每個人都值得尊敬的。在這裡沒有爾虞我詐,只有互相欣賞。這是中國儒家文化所特有的一種現象。張明叔所敬的是“力盡臣節”,而太史決所回報“折弓之恩”的方式則是“若不死戰,難報折弓之恩”。這簡直就是男人和男人之間最偉大的一種互相欣賞。“折弓之恩”,不存在任何的自私,很純潔,甚至是羅曼蒂克式的那樣。

原文

明叔於旗下,觀之,嘆曰:“泰山之側,尚有如此虎將。”使韓倉問曰:“齊國之大,有如公者幾何?”決對曰:“如太史決者,歸海之川耳。”乾坤皆震。韓倉回復明叔曰:“太史決赤心向齊,難以生致,乞以弓矢。”明叔曰:“英雄在乎相惜。太史決於亂軍不吝一命,力盡臣節。吾深敬之,豈能加害?”折弓以示太史決。決曰:“若不死戰,難保折弓之恩。”決縛主母闞氏於背,直透重圍而去。

相關

張明叔,字元光,隆州人;
太史決,齊國大將;
韓倉,字仲含,張明叔謀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