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出血因子

抗出血因子

抗出血因子即維生素K,維生素K是一類含有甲萘醌結構的抗出血性化合物的總稱。在動物體內,具有生物活性的是維生素K2,而維生素K1和維生素K3經吸收後都要在肝中轉化為維生素K2才能發揮功能。不同維生素K的吸收率是不同的,一般在10%~70%,也有人認為維生素K3的吸收率可達10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出血因子
  • 外文名:antihemorrhagic factor
  • 別名:維生素K
  • 定義:抗出血性化合物的總稱
  • 結構:含有甲萘醌結構
  • 吸收率:一般在10%~70%
簡介,維生素K的生理功能,維生素K的缺乏症,維生素K的添加和安全性,

簡介

抗出血因子即維生素K,維生素K是一類含有甲萘醌結構的抗出血性化合物的總稱。在動物體內,具有生物活性的是維生素K2,而維生素K1和維生素K3經吸收後都要在肝中轉化為維生素K2才能發揮功能。不同維生素K的吸收率是不同的,一般在10%~70%,也有人認為維生素K3的吸收率可達100%。
維生素K1在肝臟中的沉積量很高,維生素K3則很低且分布於全身各種組織,排出速度又很快。因此,維生素K的缺乏症一般是由於日糧中提供不夠或腸道微生物不能合成而引起的,並非體內貯存量不足。

維生素K的生理功能

維生素K又稱為抗出血因子,是因為它與動物有機體的血液凝固有密切關係,是合成凝血酶原因子Ⅱ,調節凝血因子Ⅶ、Ⅸ、Ⅹ的必需成分,是維持血液凝固機制系統的功能所不可缺少的。這4種凝血蛋白的前體都必須先在肝臟中合成,需要在維生素K的參與下轉變為活性因子。雖然維生素K本身並不是凝血酶原的組成成分,但它以某種方式參與凝血酶原及血液凝固因子的合成。維生素K缺乏時,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凝血時間延長,在補充維生素K4~6h後可恢復正常,但摘除肝臟的動物卻不能恢復。

維生素K的缺乏症

維生素K缺乏的主要臨床症狀是凝血功能下降,還伴有凝血酶原濃度降低和出血症等。維生素K嚴重缺乏時,會導致皮下組織廣泛性出血和肌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腹腔和腦等器官或組織內出血,並往往造成動物死亡。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時間延長及出血症等,可導致動物發生貧血,還會引發肌退性變化,即橫紋肌纖維被纖維結締組織取代,在心臟和骨骼中出現透明質退化的現象,可以通過補充維生素K來治療。

維生素K的添加和安全性

為了消除維生素K頡頏劑和微量元素引發維生素K活性下降的可能性,添加維生素K時應適當地考慮增加添加量,以保證動物最佳生產性能的發揮。添加維生素K時還應考慮應激時適當增加補充量。實驗表明,斷臍、閹割等應激狀態下,仔豬更易出現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症。
維生素K超量供給會產生毒性反應,主要是造成血液循環系統的紊亂。天然的維生素K(維生素K1和維生素K2)在很高劑量下使用無毒,但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3超量使用時會使人、豚鼠、犬和兔中毒,其中毒劑量一般為需要量的1000倍,使用維生素K2的中毒劑量會造成很高的死亡率。低劑量的維生素K3鹽在飼料中作為維生素K補充時,是相當安全而且有效的,但不能被用作出血症的治療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