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刺

投刺

投刺,古代禮節,通報姓名以求相見或表示祝賀。刺,指名刺或名帖,也就是現代的名片。典出《後漢書》卷八十下〈文苑列傳下·禰衡〉。禰衡為求進用,曾寫好了一封自薦書,打算毛遂自薦,但因為看不起任何人,結果自薦書裝在口袋裡,字跡都磨損得看不清楚了,也沒派上用場。後遂以“投刺”指投遞名帖。後亦指留下名帖,表示解職告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投刺
  • 拼音:tóu cì
  • 注音:ㄊㄡˊ ㄘㄧˋ
  • 解釋:指投遞名帖,後亦指留下名帖
典源,譯文,釋義,同源,示例,

典源

《後漢書》卷八十下〈文苑列傳下·禰衡〉
禰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興平中,避難荊州。建安初,來游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或問衡曰:「盍從陳長文、司馬伯達乎?」對曰:「吾焉能從屠沽兒耶!」又問:「荀文若、趙稚長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弔喪,稚長可使監廚請客。」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脩。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融亦深愛其才。……

譯文

禰衡字正平,平原郡般縣人。年輕時就善於辯論,尚氣,剛正不阿,不肯下人,喜歡違時傲物。興平中,避難到荊州。建安初,來游許昌,初到潁川,暗暗地胸懷一張名片,準備謁見他所想見的人。到後來終於沒有適當的人可見,以至名片上的字也磨滅了。這時許昌新建,賢士大夫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有人問禰衡道:“何不去看看陳長文、司馬伯達呢?”禰衡回答說“:我哪裡能去從屠沽兒呢!”又問:“荀文若、趙稚長如何?”禰衡說“:文若長相好,可以借面弔喪,稚長腹大,會吃肉,可使監廚請客。”只認為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是人才。常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無才,不算什麼。”孔融也十分愛惜禰衡的才華。

釋義

建安初年,漢獻帝接受曹操的建議,把都城遷到了許都(今許昌)。為了尋求發展的機會,禰衡從荊州來到人文薈萃的許都後,為求進用,曾寫好了一封自薦書,打算毛遂自薦,但因為看不起任何人,結果自薦書裝在口袋裡,字跡都磨損得看不清楚了,也沒派上用場。後遂以“投刺”指投遞名帖。後亦指留下名帖,表示解職告退。

同源

典故:投刺 摻漁陽撾 摻鼓漁陽 摻鼓雷 擊狂節 擊鼓 擲搥 槌鼓 正平撾 漁陽摻 狂處士 猖狂似禰衡 禰刺 禰狂 禰生刺 禰生狂夫 禰生謾罵 禰衡刺 禰衡懷刺 禰衡撾 禰衡擊鼓 袖中漫刺

示例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景寧寺》:“或有人慕其高義,投刺在門, 元慎 稱疾高臥。”
唐 孟郊 《送李觀韓愈別兼獻張徐州》詩:“ 禰生投刺游, 王粲 吟詩謁。”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 明 季士大夫投刺率稱某某拜,開國猶然,近人多易以‘頓首’二字。”
黃遠庸 《記者眼光中之孫中山》:“蓋是日乃 中山君 不見客之日也,投刺而入,即蒙接見。”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 滂 覩時方艱難,知其志不行,乃投刺而去。”
《後漢書·循吏傳·童恢》:“及 賜 被劾當免,掾屬悉投刺去, 恢 獨詣闕爭之。”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賦》序:“先君體有不安,晝則輟食,夜則廢寢,方寸煩亂,容身無所,便投刺解職,以遵歸路。”
魏書·元順傳》:“ 順 曾懷刺詣 肇 門,門者以其年少……不肯為通。”
蘇轍 《司馬君實端明獨樂圖》詩:“過門有意奉談笑,幅巾懷刺無袍鞾。”
唐孫華 《有客》詩:“敝衣策蹇衛,懷刺謁公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