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景

抑景

抑景是園林建築常用的構景手段之一。俗稱"先藏後漏","欲揚先抑"。

障景多可用山石、樹叢或建築小品等要素構成。凡能抑制視線,引導空間轉變方向的屏障景物均為障景。障景的設定可達到先抑後揚,增強主景感染力的作用。同時可有意屏擋不美觀的物體和區域,在選景和純化景色中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抑景
  • 外文名:抑景
  • 屬性:園林建築常用的構景手段
  • 分類:山抑、樹抑等
  • 別稱:障景
  • 藝術效果:"先藏後漏","欲揚先抑"
簡介,分類,抑景與傳統文化,障景套用實例,影壁障,假山障、土丘障,樹叢障、綠籬障,園林造景手法簡介,

簡介

中國傳統藝術歷來講究含蓄,所以園林造景也決不會讓人一走進門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後面,這叫做 “先藏後漏”,“欲揚先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採取抑景得辦法,才能使園林顯得有藝術魅力。
抑景在游路上設定山石、牆壁等屏障以改變觀賞路線的方向。可作分景手段,也可作過渡方式。園林風景宜層層展開,引人入勝,最忌一覽無餘,在空間景物設定上常常欲揚先抑,欲露先藏,障景即為此而設。能夠阻隔視線,引導空間方向轉換的屏障類景物均稱障景。

分類

園林風景宜層層展開,引人入勝,最忌一覽無餘,在空間景物設定上常常欲揚先抑,欲露先藏,障景即為此而設。能夠阻隔視線,引導空間方向轉換的屏障類景物均稱障景,有多種方法:用土山疊石形成屏障,叫“山障”,用叢生樹木隔開視線,稱“樹障”,通過曲折廊院遮擋,引導空間,叫“曲障”。傳統園林常在人口處運用障景,洞門前立石峰,辟小院,峰迴路轉,別有洞天。用於隔障景物應高過視線,本身也堪觀賞,景物前方應留有餘地,供遊人流連欣賞。景物多採用不對稱構圖,具有動勢,且障而不死,若掩若露,引導遊人慾窮內中精妙。障景還可障蔽園中不宜顯露的空間景物及不良景觀。
障景按布置的位置分有3種:入口障景、端頭障景和曲障。入口障景就是位於景園入口處,為了達到欲揚先抑、增加層次、組織人流、障醜顯美等作用而設定的;端頭障景是位於景觀序列的結尾處,希望遊人有所回味,留有餘韻,起到流連忘返、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作用所布置的;曲障是運用建築題材,通常在宅園,往往要經過轉折的廊院才來到園中,叫做曲障。依使用的材料分有影壁障、假山障、土丘障、樹叢障、綠籬障、組雕障、置石障、建築障等。

抑景與傳統文化

抑景的布置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漢民族的封閉性與超穩定性思維注重內外有別,院與廳、室內外、堂內外皆需障。廣義地說,照壁、隔牆、屏風、帘子,以至盆栽、山石、幕布、水池、界牌等皆有障的作用,舊時府第內室前書牌“賓客到此止步”,皇宮大內前立石刻“文武官員到此下馬”也是障的作用。中國古典園林造景講究“景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景園喜歡曲折含蓄,障景恰好地完成了這個使命。

障景套用實例

抑景又可以造成抑揚效果,是我國園林組景常用手法之一。如拙政園進門就是一座怪石崢嶸的假山,繞過山去,小橋流水,花木掩映中可見遠香堂、香洲等景。這種手法,在《紅樓夢》大觀園中被描寫得更加有聲有色。障景法也可在自然山水和室內空間套用。在自然山水中利用天然屏障,主要靠游路的選擇,如峨眉山、青城山都處理得好。武夷山則以水路為引導,以山為障。室內障景,以屏風槅扇為多,賈寶玉怡紅院可為佳例。此外,障景也用來禁止不堪入目之處,所謂俗則屏之,即指此而言。

影壁障

中國古代院落大門的對面或大門內對著門外的一種屏障,也稱照壁。其建築材料有磚、木、石和琉璃等類型。園林中作為障景的影壁,古代風水學家講,是為了使氣流繞影壁而行,聚氣則不散,另有《龍經》中記載,直來直去有損人丁的說法,影壁起阻擋並有沖煞殺氣的作用。因此影壁套用較廣泛,如北京故宮內東西六宮,每組宮殿院落幾乎都有一座影壁。最精美的影壁是中國著名的三大彩色琉璃九龍壁。建在北京四合院的影壁是為了遮擋大門對面外的雜亂建築物,使人們站在大門前感覺到寬闊、整潔,同時也表明了四合院的內、外有別。

假山障、土丘障

山石作為造景元素最初來源於人對自然的崇拜,風水理論興起後山石作為屏障“朝山”、“案山”構成了一個多重圍護與禁止空間。後來山石障成為園林造景手法之一。山石障在園林里的套用如《紅樓夢》中對大觀園的描述:只見迎面一帶翠嶂擋在前面。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則有何趣。”無錫蠡園的四方亭的亭柱上,掛著一幅對聯:“為有石欄探看水,竟無粉壁怕遮山”。上聯說橋,下聯說這亭子沒牆壁,是怕遮掉假山。亭不遮山,山卻擋景,這假山把裡面的美景給藏了起來。這種障景造園手法,起著曲徑通幽、峰迴路轉、引人入勝的作用。這與大觀園的大假山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如北京恭王府花園的土山障、拙政園入口內的黃石假山、上海龍華公園入口正面的黃石大假山、頤和園仁壽殿後的土石山等,均是古典園林常用的以小見大的手法。

樹叢障、綠籬障

植物材料作為屏障阻擋人們的視線,其景觀效果是最豐富的:使用茂密的植物形成不通透的“綠牆”,能夠“障醜顯美”;使用不同程度的通透植物,可起到漏景的效果;而中間通透兩邊屏障的植物設計,會形成框景或夾景作用。因此套用植物材料做障景時必須分析觀賞者的位置、被障物的高度、觀賞者與被障物的距離以及地形等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植物屏障的高度、分布及配置。

園林造景手法簡介

造景手法是中國園林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法,比較傳統的造景手法有借景、對景、點景、隔景、框景、夾景、障景和添景等等。
借景是把園林周圍視線所及的自然風景都組織到園林風景中來。因而可以通過建築樓台高閣或在高處設亭,遠借園外之景,有時可以通過院牆、漏窗借園外近景,還可以與時令相結合,朝借旭日、夕借雲霞、春借桃柳、冬借冰雪。借景可以擴大園林空間,增加園林景色的變化。
對景是在視線上形成對應關係的景物。在園林中通常採取自然對景,是在主要路線的空間轉折處,彎道路口,有意識地布置兩個景點,相互烘托,如在廳堂樓閣等主要觀賞點前布置山石、花木、亭榭。自然式的對景往往不是正面相對,而是有一定角度,顯得極其自然。
點景是以景色命名、題詠的方式對園林內各景觀進行概括,其中景色的命名常以三、四字為宜,並採用對聯、匾額、石碑、石刻等形式表現,點綴亭榭,裝飾牆面。點景不僅點出景物特色,而且常常使人因景聯想,充滿詩情畫意。
隔景是造成園景的曲折變化,有實隔、虛隔二種。實隔是用建築、院牆或自然山石隔離出一個寧靜的環境,而虛隔則是水面、空廊、漏窗、樹木作虛隔,視線仍可通過空間感隔而不斷,是為了減少遊人相互干擾的造景手法。
框景則是利用門窗、廊柱等組成框線,將園內的景色框在其中,形成一幅有框的圖畫。
夾景則是利用樹木、山岩、建築物將視線兩側貧乏的景物加以掩蔽,形成封閉狹窄的視覺空間,增加景觀的縱深感。
障景或抑景是指以遮擋視線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國園林講究”欲揚先抑”,也主張”俗則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組織遊人視線發生變化,以增加風景層次。
而添景則是為求得園內主景或對景有豐富的層次感,在缺乏近景時,在空缺處添置一些景物或樓、台、亭、閣等建築小品,從而使自然之景的缺限得到彌補,構成空間的深度層次和景色構圖的完整。
中國園林中的造景手法是在對園林建築的不斷完善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充分體現了我國園藝工人的聰明智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