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和之變

承和之變

承和之變是平安時代初期,承和九年(842年)因廢立太子而引發的一場政變,也是藤原氏排擠政敵而進行的第一次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承和之變
  • 外文名:Bearing and the change of
  • 變時平安時代
  • 承和:九年(842年)
  • 行動:排擠政敵而進行的第一次行動
  • 主人公:藤原北家的藤原良房
概述,影響,

概述

弘仁十四年(823年),嵯峨天皇讓位給弟弟淳和天皇。隨後,天長十年(833年),淳和天皇將皇位傳給嵯峨上皇皇子正良親王,即為仁明天皇。他即位時,立淳和上皇之子恆貞親王為皇太子(他母親是嵯峨天皇的皇女正子內親王)。從嵯峨天皇開始建立的皇權繼承體系維持了近三十年的穩定,在此期間也沒有發生有關皇權的紛爭。
但是,在此期間,藤原北家的藤原良房由於獲得了嵯峨上皇和皇太后橘嘉智子(檀林皇太后)而急速抬頭,良房之妹藤原順子成為了仁明天皇的中宮,並且生下了皇子道康親王。良房一心想道康親王成為皇太子。察覺到這種狀況,不願捲入政治權力鬥爭的旋渦的恆貞親王多次向父親淳和上皇表明了辭太子之位的心意,卻屢次被嵯峨上皇勸阻而未能如願。
承和七年〔840年),淳和上皇過世,兩年後的承和九年(842年)七月,嵯峨上皇也纏綿病榻,眼看即將咽氣。此時,仕於皇太子的春宮坊帶刀舍人伴健岑和他的盟友但馬權守(權為額外派員之意)橘逸勢感到了臨近的危機,而謀劃將恆貞親王移往東國。他們將此計畫告訴了阿保親王(平城天皇的皇子)。但是阿保親王反對他們的計畫,將此計畫秘密上報給了檀林皇太后(也是橘逸勢的從姊妹)。被震驚的皇太后立即召見時為中納言的藤原良房,並將阿保親王的密呈傳奏於仁明天皇。
七月十五日,嵯峨上皇駕崩。兩天后,仁明天皇將伴健岑和橘逸勢一同抓捕,同時命令六衛府對平安京進行警備戒嚴。恆貞親王驚於事泄,再上辭表,但又被仁明天皇慰留下來。到了二十三日,政局大變,左近衛少將藤原良相(良房之弟)率領近衛府之兵包圍皇太子居所,逮捕了出仕皇太子的大納言藤原愛發、中納言藤原吉野、東宮大夫文室秋津,仁明天皇下詔判伴健岑和橘逸勢謀反罪,恆貞親王雖與事件無關,但也應負一定責任,廢黜其皇太子之位。藤原愛發被追放出京都,藤原吉野貶為大宰員外帥,文室秋津貶為出雲員外守,伴健岑流放至隱岐(後貶至出雲),橘逸勢流放至伊豆(途中在遠江國板築去世)。同時,春澄善繩等侍奉恆貞親王的東宮職及春宮坊的官員多數也被處分。
政變後,藤原良房升任大納言,道康親王被立為皇太子(後來的文德天皇)。

影響

一般論認為,承和之變是藤原氏排擠他氏而進行的一場有預謀的政變。藤原良房的希望不僅是把道康親王送入東宮,而且也給與名族大伴氏(伴氏)和橘氏以重大打擊,另外,還讓同是藤原氏的競爭對手藤原愛發,藤原吉野垮台。但是,承和之變最大的影響,是維持桓武天皇的遺志而進行的嵯峨、淳和兄弟政權的迭立的解除和嵯峨-仁明-文德一系直系皇統的成立。
另外,仁明天皇在同年四月以後,以皇宮修護為藉口,駐留在當時恆貞親王所居住的冷然院內。而且以警衛天皇的名義在院內留派天皇的士兵,形成隨時都可以包圍恆貞親王的態勢。於是,皇太子方對天皇進行詛咒,謀劃不可告人的計略的傳說被廣泛的流傳了。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仁明天皇去世,道康親王繼位,是為文德天皇,立惟仁親王為東宮。這位惟仁親王,其實體內有四分之三的藤原氏血統,他的母親明子就是藤原良房之女。與皇室的親上加親,使良房於857年被任命為從一位太政大臣,總攬朝綱。總之,藤原良房通過承和之變確立了自己的權威,從此步步高升,直至人臣之極——太政大臣,為藤原氏今後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