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差價

批量差價

批量差價是指同一銷售企業對同一商品在同一時間內因銷售批量大小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它可以分為出廠環節的批量差價、批發環節的批量差價 (這是主要的)、零售環節的批量差價三種形式,分別在出廠價、批發價、零售價基礎上打一定的折扣。批量差價本來是商品買賣中的一種傳統做法,即零星購買,按零售價;達到一定購買數量 (起批點),可以按批發價;買得再多,還可以在批發價基礎上打一定的折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批量差價
  • 對象:同一種商品
  • 條件: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市場
  • 性質:價格差額
主要形式,計價方法,經濟實質,理論依據,

主要形式

批量差價大體有兩種形式:一是“累進批量差價”,是指艱據一定時期(如:一個季度、半年、一年或更長時間),購買商品的總數量或總金額計算的批量差價。實行累進批量差價,有刊於.穩定購銷關係,加強商品流轉門管理和經濟核算。二是“—叫人性批量差價”,是指根據一次購買商品的數量或金額的多少來合併的批量差價。這種批量差價又可分為單一商品一次性批量差價和多種商品一併購買的一次性批量差價。這種批量差價比較適合購銷關係難以穩定的商品交換。

計價方法

批量差價=(零售價格價格-批發價格)×分檔批量折扣率
這裡的分檔批量折扣率,是指購買者購買商品的數量或金額達到起批點後,隨著數量或金額的增加,而給予的批量折扣率。
歷史沿革和作價原則
批量差價本是商品買賣中的一種傳統做法,即單價購買,按零售價;購買達到一定的數量(即起批點)可以按批發價購買,如果買得更多,還可以在批發價基礎上打一定的折扣。可是1956年以後,這種方法被硬性地取消了。在批發和零售的劃分上,由按成交數量劃分改為按購買對象劃分,只有屬於轉賣或加工後轉賣的購買者,才能以批發價進貨,不屬於這個範圍的,買得再多也只能按零售價購買。而且同樣是商業企業的購買者,還要看其自身的行政級別,級別不一樣,成交時適用的價格也不一樣。1979年以後,隨著“三多一少”流通體制的出現,批量作價的方法又重新開始在絕大多數的商品經銷中恢復。這是因為批量作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有許多特有的積極作用。其一,它比較靈活,適應多種經濟形式,便於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因為它打破了按對象劃分批零的限制,地不分南北,系統不分內外,一視同仁。其二,它符合經濟合理的原則。對賣方來說,大批量銷售可以加速商品周轉,減少單位商品應攤的流通費用,增加單位商品營利;對買方來說,大批量購買,可以降低進價,從而得到價格上的優惠。所以,批量作價是一種對買賣雙方都有利的作價辦法。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批量差價一般由賣方或買賣雙方協商議定。在安排批量差價大小時,要掌握以下兩點原則:
1.正確處理量與價之間的關係。總的來說,量與價成反比關係,即量大價低,量小价高,但兩者之間應有一個合理的“度”。賣方價格低到一定限度,即保本價格時,價格就不能再低;買方購買得越多,占壓資金越多,周轉越慢,費用越高,所以購買量也不能太大。
2.符合商品流通的合理流向,有利於減少環節,加速商品周轉,將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結合起來。買方不能貪便宜盲目進貨,不能搞倒流運輸;賣方不能搞無益競爭,任意擴大折扣率。

經濟實質

批量差價的經濟實質反映買賣雙方對利潤的一種分配關係。但是,這裡分配的不是一般利潤,是由於大批量銷售使流通費用節約帶來的一種新利潤。
對於銷貨方來說,一次銷量越大,費用越節約:對於進貨方來說,一次進貨越多,費用越大。賣方為了刺激買方大批量購買,則以價格折扣的形式,將自己由於費用節約而增加的利潤額讓渡給買方一部分。其數量界限,一般大於買方的費用增加額,小於賣方的費用節約額,買賣雙方都能有利可得。交換雙方共享的這種新利潤,是買賣雙方費用升降相抵後的淨利潤。
對於這種利潤的分配,由買賣雙方都能接受的批量差率體現出來,通過交換最終實現。
對於賣方來說,首要的是確定批量折扣的起點;其次,是劃分批量折扣的檔次;最後,計算出每個檔次的最佳差率。所謂最佳差率,就是賣方能分到最大限度的。淨利潤”,而買方又能夠接受的差率,批量差率的數值,。最低限”是能彌補買方因大批量購買使費用增加而受到的損失,“最高限”是賣方因大批量銷售而帶來的費用節約額。但一般情況下,是處於最高與最低之間。對賣方,既能保證自己的利益,又能吸引買方;對買方,既能彌補因費用增加而帶來的損失,同時,還有盈餘。這樣,則能吸引顧客,擴大商品銷售。這個數值的確定,還受市場供求關係,交換雙方在競爭中的地位等因素的制約。
對於買方來說,首先,要核算大批量採購對流通費用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每次購買的數量越多,購買費用越節約;另一方面,購買批量越大,又使倉儲等費用增加。兩項相抵,找出每份定單最經濟的購買數量。其次,對於同種產品不同賣方的價目表和批量差率,進行分析比較,確定對自己有利的供貨企業,選擇最佳的批量檔次。
批量差價有特殊的經濟內容,它和商業折扣、削價處理、季節差價等價格現象不同。

理論依據

實行批量作價,是流通領域進行價格改革的一種嘗試,它是以企業響個部成本可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類為依據的。在成本總額中與銷售總額成正比例關係的,叫做變動成本;在成本總額中的一定時期或一定銷售量內,不受銷售額增減變動影響的成本,叫做固定成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劃分,是以生產或流通過程中物化勞動與活勞動耗費的不同部分所引起的不同作門為基礎的。固定成本與企業的商品生產量或銷售量(或金額)無關,其生產、銷售量的多少,不直接影響企業固定成本的增減。如某工業企業生產10000件商品需支付固定成本40000元,平均每件商品分攤固定成本4元,如果該企業生產量增長l倍達到20000件商品,由於固定成本在一定時期和範圍內與產量無關,因此,需支付的固定成本仍是40000元,則平均每件商品分攤固定成本為2元。這就是說,產量越大,其單位商品應分攤固定成本越少,其價格相對越低。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商品流通。購買者大批量進貨,單位商品中降低固定成本的好處應轉讓給購買者一部分,這正是實行批量差價的依據所在。正如馬克思所說:“計算大額數字並不比計算小額數字多花時間。十次一百磅的購買所花費的時間,等於一次一千磅的購買所花費的時間的十倍,和十個小商人通信時信件、紙張和郵費方面的支出,等於和一個大商人通信的支出的十倍。由於批發企業大宗銷售商品的同時,必然是大宗購進,這時,工業企業或產地商業批發企業轉讓的批量差價也要轉讓給進貨單位一部分。以上兩個原因,則共同構成批發企業實行批量差價的理論依據。
合理安排批量差價應注意的問題
1.批量差價的安排應本著低起點、少差距、多檔次的原則
既要有利於經營者大量銷售,又有利於購買者大量購買。在商品銷售過程中,若起點過高、差距過多、檔次過少,就會使商品的走銷過慢,造成商品積壓,不利於商品的經營和購買。只有低起點,少差距,多檔次,才能吸引不同進貨能力的買者,使賣者通過助銷、多銷來減少或消除商品的積壓,加速資金周轉。因此,充分發揮批量差價的槓桿作用,是促進商業企業搞活經濟,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手段。
2.批量檔次和批量價格要保持相對穩定,不宜頻繁變動
當生產、供求、消費發生變化時,批量檔次和批量價格應能靈活反映,進行相應調整,但應講求商業信譽,嚴格信守經濟契約,切忌頻繁變動。
3.掌握好批量價格水平
批量價格的最低限度是銷售成本,即進價加運雜費、經營管理費和稅金,最高限度是市場可以接受的零售價格扣除零售環節的費用和稅金後的餘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