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綿粉蚧

扶桑綿粉蚧

扶桑綿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屬同翅目、粉蚧科、綿粉蚧屬。該蟲原產北美,1991年在美國發現危害棉花,隨後在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相繼有報導發現。200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有發現,對當地棉花生產造成了嚴重危害。近年來在我國廣東等省局部地區發現有該生物為害棉花和蔬菜。為保護我國農業生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的規定和扶桑綿粉蚧的風險分析結果,農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已將扶桑綿粉蚧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扶桑綿粉蚧
  • 拉丁學名: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同翅目
  • :粉蚧科
  • :綿粉蚧屬
  • 分布區域:北美和南美多數國家,非洲、亞洲部分國家,中國部分省市。
  • 英文名稱:solenopsis mealybug
形態特徵,一齡若蟲,二齡若蟲,三齡若蟲,成蟲,蟲蛹,繁殖能力,分布情況,主要寄主植物,生活史,危害特性,防治技術,

形態特徵

扶桑綿粉蚧屬同翅目、粉蚧科、綿粉蚧屬。完成一個世代需經過卵、若蟲、預蛹、蛹和成蟲五個蟲態。成蟲、若蟲活體通常淡黃色至橘黃色,背部有一系列的黑色斑,全背有微小剛毛分布,體表被白色臘質分泌物覆蓋。蟲體橢園形,雌成蟲長3.0-4.2mm,寬2.0-3.1mm。
扶桑綿粉蚧

一齡若蟲

長710-730um,寬359-380um。

二齡若蟲

長0.75-1.1mm,寬0.36-0.65mm。

三齡若蟲

長1.02-1.73mm,寬0.82-1.00mm。預蛹和蛹非常小,預蛹總長1.35-1.38mm,腹部前端寬525-550um。

成蟲

雄成蟲羽化後從包裹蛹的白色絲繭後端開口退出來, 蟲體較小, 黑褐色, 長約1. 24, 寬0. 30mm。頭部略窄於胸部,於胸部交界處明顯溢縮, 眼睛突出, 紅褐色; 口器退化; 觸角細長, 絲狀, 10 節, 每節上均有數根短毛。胸部發達, 具1對發達透明前翅, 翅脈簡單, 其上附著一層薄薄的白色蠟粉, 後翅退化為平衡棒; 足細長, 發達。腹部較細長, 圓筒狀, 腹末端具有2對白色長蠟絲, 交配器突出呈錐狀。
雌成蟲卵圓形, 剛蛻皮時身體淡綠色, 胸、腹背面的黑色條斑明顯體長約2. 77mm,寬1. 30mm; 隨著取食時間延長,體色加深, 身體變大, 體表白色蠟粉較厚實, 胸、腹背面的黑色條斑在蠟粉覆蓋下呈成對黑色斑點狀, 其中胸部可見1對, 腹部可見3對; 體緣蠟突明顯, 其中腹部末端2~ 3對較長; 在與雄成蟲配對之後, 臨近產卵之前, 其體長可達3. 50mm, 寬1. 84mm, 而到了生殖期, 其身體尺寸甚至達4. 00~ 5. 00 mm (體長);2. 00 ~3. 00 mm (體寬)。

蟲蛹

總長1.43-1.48mm,腹部前端寬475-500um。卵產在白色棉絮狀的卵囊里,剛產下的卵橘色,孵化前變粉紅色。隨著時間延長, 體色逐漸變深, 呈淺棕色或棕綠色(頭、胸部顏色較深) , 此時體表開始分泌柔軟的絲狀物包裹身體, 從而進入蛹期,蛹包裹於鬆軟的白色絲繭中剝去絲繭,可見蛹態為離蛹, 淺棕褐色, 單眼發達, 頭、胸、腹區分明顯, 在中胸背板近邊緣區可見1對細長翅芽, 此階段體長約1.41mm, 寬0.58mm。

繁殖能力

粉蚧繁殖量大,單頭雌性成蟲產卵量為200~ 862粒, 平均產卵458粒。雌蟲產卵前期的發育歷期為13~ 18. 5 d, 平均15 d; 產卵歷期8~ 26. 5 d, 平均18 d。

分布情況

該蟲原產北美,1991 年在美國發現危害棉花,隨後在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相繼有報導發現。我國2008年在廣州首次發現,2009年在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江西、湖南和浙江等8省(自治區)棉花上發現。目前全球分布情況為:
北美洲:墨西哥、美國;南美洲:古巴、牙買加、瓜地馬拉、多米尼加、厄瓜多、巴拿馬、巴西、智利、阿根廷;非洲:奈及利亞、貝寧、喀麥隆;澳洲:新喀里多尼亞;亞洲:巴基斯坦、印度、泰國、中國台灣。

主要寄主植物

據資料記載,扶桑綿粉蚧的寄主植物很多,已知的有57科149屬207種;其中以錦葵科、茄科、菊科、豆科為主,結合我區農田植被情況,本地適宜粉蚧寄生的植物品種有10科27種,具體為錦葵科中的棉花、木槿、苘麻;茄科中的番茄、茄子、辣椒、枸杞、龍葵;菊科中的蒼耳、飛蓬、苦蕒菜、鱧腸;葫蘆科中的南瓜、冬瓜、西瓜、苦瓜、絲瓜;旋花科中的通菜(蕹菜)甘薯、牽牛;胡麻科中的芝麻;禾本科中的玉米、牛筋草、狗牙根;大戟科中的蓖麻、鐵莧菜;馬齒莧科中的馬齒莧;苑科中的野莧菜等。由此可見,我區從栽培作物到野生雜草都有適合扶桑綿粉蚧的寄主。

生活史

扶桑綿粉蚧是多食性昆蟲,其生活周期為23-30天,成蟲體粉紅色,表面覆蓋白色蠟狀分泌物。生殖力強,雌成蟲可產500-600粒卵,每年可發生10-15代。在棉田,棉花植株是棉花粉蚧的最佳寄主,棉花的整個生長期都有粉蚧危害,且世代重疊,各蟲態並存,棉花收穫離田後,粉蚧轉移到田間其它寄主上活動。棉花粉蚧通過空氣氣流進行短距離擴散,也可藉助水、床土、人類、家畜和野生動物擴散,粉蚧以低齡若蟲或卵在土中、作物根、莖稈、樹皮縫隙中、雜草上越冬。

危害特性

扶桑綿粉蚧對棉花的為害特點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以幼蟲和成蟲的口針刺吸棉株的葉、嫩莖、苞片和棉鈴的汁液,致使葉片萎蔫和嫩莖幹枯,植株生長矮小,棉桃過早脫落,嚴重時棉葉完全脫落,二是在棉花被粉蚧侵害部位如棉株頂尖、莖及枝稈上堆積白色蠟質物質。三是為害部位因粉蚧排泄的蜜露,引誘螞蟻的劇烈活動,滋生黑色黴菌,影響棉花光合作用,生長受抑制。四是粉蚧易轉移擴散,粉蚧通過風、水、螞蟻、人在田間的活動和被侵染材料的調運等其他人類活動進行傳播,使其迅速擴散到新地區,不斷擴大為害範圍。五是高溫低濕有利於扶桑綿粉蚧的迅速繁殖,增加危害程度。據調查,被棉花粉蚧為害後的棉花減產40%以上,部分田塊可能絕收。

防治技術

棉花粉蚧營孤雌生殖,雌性成蟲獨自產卵400-600個,這些卵在3-9天之內可長成幼齡粉蚧。幼齡粉蚧可到處爬行,成蟲有粉狀蠟質覆蓋物,藥液不易直接進入體內,抗藥性強;棉花拔除後,這些害蟲能在其他植物、棉花秸稈和儲存起來用作燃料的植物上生存,繁殖生活場所多樣性;粉蚧具有黏性,可以附著於農機具、動物、棉農和普通人身上,並隨著他們的移動而傳播。由於上述諸多特點,在防治上應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把粉蚧消滅在初入侵階段。
1、加強蟲情監察。 棉花種植後,要及時做好蟲情預測預報,及時發現,及早防治。
2、農業防治。及時剷除農田內外雜草;整地時消滅螞蟻群。
3、化學防治
(1)選擇對路藥劑品種: 主要藥劑品種有毒死蜱、吡蟲啉、丙溴磷、滅多威等。
(2)科學施藥: 棉花粉蚧寄主多,在對棉株進行噴藥的同時,對田間、溝邊路邊的其它植被也要同時噴藥防治。施藥方法:在扶桑綿粉蚧低齡若蟲高峰期,每畝用40%毒死蜱100-120毫升對水50-60公斤噴霧,噴霧時棉株要整株噴藥,上下正反噴灑周到。發生嚴重的地方要向土壤施藥,使藥劑能夠滲入到根部,以消滅地下種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