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馬

打馬

打馬,指揚鞭策馬;古代博戲名。宋 李清照 《<打馬圖經>序》:“打馬世有二種:一種一將十馬,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四馬,謂之依經馬。流傳既久,各有圖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馬
  • 拼音:dǎ mǎ
  • 注音:ㄉㄚˇ ㄇㄚˇ
  • 解釋:騎馬。
基本介紹,引證解釋,騎馬,古代博戲名,其它相關,

基本介紹

詞目:打馬
拼音: dǎ mǎ
注音: ㄉㄚˇ ㄇㄚˇ

引證解釋

騎馬

李清照《打馬圖經》-1李清照《打馬圖經》-1
黃梅戲《女駙馬》:“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過去中了狀元要被賜騎馬遊街,老百姓俗稱“狀元遊街”或“打馬遊街”。)
《彭公案》第一回:“……前頭那個人,年約二十有餘,身穿藍綢褲褂,薄底青緞快靴,手拿打馬鞭子,在棚下西邊桌上落座……”

古代博戲名

李清照 《<打馬圖經>序》:“打馬世有二種:一種一將十馬,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四馬,謂之依經馬。流傳既久,各有圖經。” 宋 李清照 《打馬賦》:“打馬爰興,樗蒱遂廢,實小道之上流,乃深閨之雅戱。” 宋 陸游 《烏夜啼》詞:“冷落鞦韆伴侶,闌珊打馬心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梅女》:“女曰:妾生平戱技,惟諳打馬,但兩人寥落,夜深又苦無局。今長夜莫遣,聊與君為交線之戱。”

其它相關

打馬乃是古代一種博輸贏的棋藝遊戲,棋子叫做“馬”。按照一定的規則、格局和圖譜,雙方用馬來布陣、設局、進攻、防守、闖關、過塹,計襲敵之績,以定賞罰,判輸贏。
李清照《打馬圖經》-2李清照《打馬圖經》-2
據浙江師範大學專門史專家龔劍鋒考據,打馬棋玩起來有點像飛行棋,不過要比飛行棋複雜得多。他認為,李清照編寫和創作的《打馬圖經》、《打馬賦》,是對打馬棋的一種傳承,使得打馬棋這種古代棋類遊戲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進行一場打馬棋遊戲,需要準備以下道具:
打馬圖1幅:類似中國象棋的棋盤,不同的是在棋盤周圍還布有許多圓圈,上面寫著有“赤岸驛”、“函谷關”、“騏驥院”等名號,這是遊戲的關鍵所在。不同的名號代表不同的功能。比如“赤岸驛”、“隴西監”等都叫“窩兒”,馬入窩兒則對方的棋子不許攻擊。入窩兒者有獎勵,能夠獲得再擲一次骰子的機會。
骰子3顆:3顆6面的骰子,一共能擲出56種結果。
馬,每人20匹:其實就是打馬棋中使用的棋子。多用犀角象牙刻成,或用銅鑄成;銅錢般大小,在上面刻著馬的圖案,分別以歷代名馬之名加以標記(如赤兔、絕影等)。棋子也可以用銅錢代替。
色樣圖1幅:“打馬”過程中,馬的行走都按骰子擲出的結果來決定,而色樣圖規定了棋子按骰子的各種花色的走法。
參加人數:在2人到5人之間,以2人為佳。
勝負判定:根據計分規則,最後按得分的高低判定遊戲勝負。
南懷瑾《易經系傳別講》曾言:“據有人考察,發明麻將的高手是李清照。那個時候不叫打麻將,叫打馬吊。為什麼叫打馬吊呢?當時北方征來的騎兵部隊到南方打仗,把馬上的將軍吊下來,就叫打馬吊。據說如此。”
而據胡適先生考證:麻將是由明代一種叫“馬吊”的紙牌演變而來的。在明代,士大夫整日整夜沉溺於打馬吊,把正事都荒廢了。明亡之後,清人吳偉業著有《綏冠紀略》,認為明朝亡於馬吊。
那么明代“打馬吊”與宋朝李清照所言的“打馬”是否有傳承關係,有待考證。但是據李清照《打馬圖經》中所附的色樣圖來看,其中圖案與麻將圖案的確頗有相似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