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馬釘

扎馬釘

扎馬釘,是古代軍事戰爭中的一種暗器,狀若荊刺,故學名蒺藜,有銅、鐵兩種。扎馬釘有四個鋒利的尖爪,隨手一擲,三尖撐地,一尖直立向上,推倒上尖,下尖又起,始終如此,使觸者不能避其鋒而被刺傷。(總有一個尖垂直向上,三尖對稱支承於地。)其尖呈三角錐形,亦有圓錐形,尖爪間每個夾角一百三十度。大的重約十五克,尖長2.7至3厘米,小的重八克,尖長1.5厘米,有十分講究的力學與數學原理。在古代戰爭中,扎馬釘多散撒在戰地、險徑,用以刺傷敵方馬匹和士卒,所以,俗稱呼為扎馬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扎馬釘
  • 作用:古代軍事戰爭
  • 屬於:防禦暗器
  • 作用:對付敵汽車輪胎
扎馬釘定義,三國時期扎馬釘,出土扎馬釘,
扎馬釘

扎馬釘定義

扎馬釘歷史悠久,套用廣泛。(它屬於防禦暗器,現代戰爭中也常用扎馬釘對付敵汽車輪胎等。)由於扎馬釘在軍事上有一定實用價值,一直被歷代延用。特別是,因它與諸葛亮在漢中的活動有關,所以,在勉縣一帶,一直認為扎馬釘是“武侯所遺”,且婦孺皆識而珍藏,它往往被看成是諸葛亮的智慧結晶而被民眾傳頌。

三國時期扎馬釘

扎馬釘為三國時蜀漢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所發明的一種對付騎兵的武器。類似於地雷一樣,是一種防禦性的武器。主要原因是蜀漢不產馬匹,所以缺騎兵,因此對付魏國的騎兵很困難,尤其在開闊地帶步兵是沒辦法取得勝利的。
有鑒於此,於是諸葛亮就發明了扎馬釘,也就類似於鐵蒺藜,就是一個小球上面均勻的布置有四個刺,不管怎么拋在地上都有一根鐵刺向上,馬踩在上面就負痛倒地,無法衝鋒陷陣。尤其在退守和臨時布防時作用非常的大,在當時就成了對付騎兵的殺手鐧。所以蜀漢才能夠以少數的步兵對付大量的騎兵,達到從容進退的目的。從而為三國鼎立的形成功不可沒。

出土扎馬釘

在陝西漢中勉縣的漢江河與定軍山武侯坪一帶,經常出土有銅、鐵箭鏃和扎馬釘、鐵刀等兵器文物。扎馬釘是古代軍事戰爭中的一種暗器,狀若荊剌,故學名蒺藜,有銅、鐵兩種。扎馬釘有四個鋒銳的尖瓜,其尖呈三角錐形,亦有圓錐形,尖瓜間每個夾角一百三十度,大的重約十五克,尖長2.7至3厘米,小的重8克,尖長1.5厘米。在戰爭中,扎馬釘多撒在戰地、險徑,用以剌傷敵馬匹和士卒,所以俗稱扎馬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