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顫

手顫指兩手不自主顫動、持物不穩,常見證候有肝風內動、風痰入絡、風寒襲絡、脾虛動風、血虛風襲、陰虛動風等,中藥湯劑依次可予羚角鉤藤湯、導痰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六君子湯、定振丸、二甲復脈湯等方劑加減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顫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指兩手不自主顫動、持物不穩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凡手震顫動搖,或一手獨發,或兩手並發者,即稱手顫。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就是震顫,亦謂顫動、振動。《證治準繩》在諸風門內列有顫振專條;但震顫作為一個病門,始見於清代《張氏醫通》。震顫包括頭搖、手顫、身動搖等。
本症與瘛瘲同有動搖狀,但瘛瘲是指手足伸縮交替,抽動不已,而手顫僅有振動而無抽搐。另外,本症與手指攣急也不同,彼指手指拘急攣曲難以伸直,活動受限,而本症則是動搖不已,難以停止,兩者雖然都有手部疾患,但其症狀動靜迥別。

中醫套用

一、常見證候
1、肝風內動手顫:手震顫不已,伴有頭暈頭痛,煩躁不眠,舌紅少苔,脈弦數有力,或沉細數。
2、風痰入絡手顫:手顫兼有麻木,胸脅滿悶,乾嘔噁心,口粘,時有煩怒,舌苔白膩,脈弦滑。
3、風寒襲絡手顫:手顫兼有痛感,惡風寒,頸項不舒,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脈浮或弦緊。
4、脾虛動風手顫:手顫遲緩,握力減弱,四肢睏倦,或伴有腹脹泄瀉,舌體胖大,舌質淡,苔薄白,脈搏沉緩無力或弦緩。
5、血虛風襲手顫:手顫發麻,面白無華,頭眩,心悸,失眠,唇舌淡白,苔薄白,脈細無力。
6、陰虛風內動手顫:手指蠕動,神疲心悸,口咽發乾,形體消瘦,舌紅絳,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二、鑑別分析
1、肝風內動手顫與陰虛動風手顫:前者責於肝,後者責於肝腎,肝腎同源,均居下焦。但前者為實證,後者為虛證,臨證當細分之。肝風內動手顫多見於肝陽素旺之體,蓋肝主筋,肝陽亢盛,陽動生風,隨風而動,故見手顫。陰虛動風手顫多見於素體陰虛內熱或熱邪久羈下焦者,肝腎之陰被灼,陰虛不能潛陽,陽動生風,也可出現手顫。兩者的區別點在於實證手顫多驟然發作,且震顫較劇,伴有頭暈頭痛,脈有力,舌體偏硬,舌質黯紅;虛證手顫發生於熱病後期者為多,震顫較緩,吳鞠通形容謂“手指但覺蠕動”(《溫病條辨》),伴有精神不振,心悸,咽乾口燥,脈搏細數,舌乾絳少苔。實證手顫宜平肝熄風止顫,方選羚角鉤藤湯,或天麻鉤藤湯;虛證手顫宜滋陰熄風止顫,方選二甲復脈湯。
2、風痰入絡手顫與風寒襲絡手顫:皆由外風侵襲所引起,不同點是風痰入絡手顫其經絡內有深伏之痰飲,指征為形體肥胖,面部虛浮,時而指端發麻,或四肢郁脹,伸展不舒,或咽喉不爽,如有破絮附著,舌體肥大,苔白膩,發病後,手顫多兼麻木,此證多見於老年人。風寒襲絡手顫系營衛不和,風寒直接客於手部所致。一般有明顯的外界氣候因素,起病後兼有風寒外感症狀,手顫且疼,此證多見於青年人。風痰入絡手顫治宜除風化痰,可選導痰湯加竹瀝;風寒襲絡手顫治宜祛風散寒,可選黃芪桂枝五物湯加葛根。
3、脾虛動風手顫與風痰入絡手顫:“脾為生痰之源”,脾虛濕聚,則易生痰,痰飲內伏,痰動風生,則現手顫。因此可以說。兩者的病機是一致的,即脾氣虛餒。但脾虛動風手顫,系土虛風木內動而手顫:風痰手顫是由於風痰互結,搏於經絡,經脈失卻約束所致。兩者症狀的區別為:脾虛動風手顫時顫時止,手不能任物,手握無力,有疲勞睏乏感,並有納差、口淡等;風痰入絡手顫兼有麻木,如蟻行,手指有郁脹感,並有嘔惡胸滿,口粘苔膩等。脾虛動風手顫的治療,宜健脾培土定風,可用六君子湯加鉤藤、當歸、白芍、防風等。
4、血虛風襲手顫與陰虛動風手顫:兩者都是在陰血不足的基礎上產生的。但兩者相比,前看手顫輕,後者手顫重。前者多發生於慢性虧損疾病,後者多發生於熱病後期。前者偏於心肝血虛,特點是手顫發麻,皮膚發癢,兼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血虛證;後者多肝腎陰虛,特點是手顫伴有明顯的內熱證,如口咽發乾,皮膚乾燥,脈細數,舌紅絳,甚而舌卷。血虛風動手顫宜養血熄風止顫,方選定振丸。
手顫多發生於成年人,但小兒亦有所見,原因是由於驚恐傷腎,腎累及肝,筋脈失卻任持,故手顫。臨證可見手顫不休,平舉更甚,有憂懼狀,尺脈虛,舌紅無苔。治宜補腎養肝,可選六味地黃丸合青娥丸加枸杞子、菊花、麥冬、五味子等。
常飲酒的人,易患手顫,較難治療。
手顫雖然局限於手部,但常常是內臟病變的徵象,特別是肝風內動與風痰入絡相搏的手顫,多為中風的先兆。《醫林改錯》中列有中風未病前之形狀數十條,其中就有手顫症,謂“有一手長戰者,有兩手長戰者,有手無名指每日有一時屈而不伸者,有手大指無故自動者。”因此對手顫一症要積極治療,防微杜漸。以防中風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