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之筋

手陽明之筋即手陽明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經筋的作用是約束骨骼,活動關節,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維持人體正常的體位姿勢。十二經筋病候雖各不相同,但其病理變化總不外筋急與筋縱兩個方面,治療上多採用針灸、刺灸、按摩等療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陽明之筋
  • 出處:《黃帝內經》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十二經筋之一,手陽明的經筋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手陽明之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十二經筋,是指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筋肉部分,其分布範圍與十二經脈大體一致,全身筋肉按經絡分布部位同樣分成手足三陰三陽,即十二經筋。經筋各起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骨骼和關節部,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像經脈那樣屬絡臟腑。手足三陽之筋都到達頭目,手三陰之筋到胸膈,足三陰之筋到陰部。經筋的作用是約束骨骼,活動關節,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維持人體正常的體位姿勢。
十二經筋之間在人體特定部位結、聚而發生聯繫,以加強彼此間的協同作用,如足三陽、手陽明之筋皆結於(顴部),足三陰、陽明之筋皆聚於陰器,手三陰之筋結合於賁(膈部)。相鄰經筋間還通過循行途中的相交、相合而發生聯繫,如足陽明之筋合少陽、太陽,手少陽之筋合手太陽,手少陰之筋交太陰。

中醫套用

一、手陽明經筋循行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肩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其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九頁);直者上出於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手陽明經筋,起始於食指橈側端,結於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結於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於肩峰部。分支繞肩胛部,挾脊柱兩旁;直行的從肩峰部上頸。分支上向面頰,結於鼻旁顴部;直行的走手太陽經筋前方,上額角,散絡頭部,下向對側頷部。
二、手陽明經筋主病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靈樞·經筋》)。
其病症:所經過之處可出現牽扯不適、酸痛及痙攣,肩關節不能高舉,頸不能向兩側轉動。
《靈樞·經筋》在分別論述各筋病候後,總括曰:“經筋之病,寒則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說明十二經筋病候雖各不相同,但其病理變化總不外筋急與筋縱兩個方面。
三、筋病病因病機
1、外感寒邪則筋急,外感熱邪則筋縱。寒為陰邪,其性收引,經筋受寒則收縮而攣急,以致拘攣作痛,屈伸不利。
2、肝膽氣熱則筋急,脾胃虛弱則筋縱。肝膽相合,主身之筋膜,由於飲食、情志等所傷,肝膽火熱內生,耗傷陰血,灼乾筋膜,故拘急而攣。
3、肝脈不榮則筋急,陽氣損傷則筋縱。《靈樞·經脈》曰:“厥陰者,肝脈也……脈弗榮則筋急。”肝血虛虧或厥陰經氣絕竭而無力推動血行,則肝血不能循脈榮養筋膜,筋膜失養則乾枯而攣縮,以致筋絡拘強不舒,甚則致舌卷、攣縮等重症。
4、扭傷勞損則筋急,針刺中筋則筋縱。急性扭傷和慢性勞損中醫均稱為“傷筋”。急性扭傷者,因氣滯血瘀,筋氣失調,而致筋急,表現為關節周圍腫脹疼痛,關節運動障礙。慢性勞損者,因肝腎不足,筋膜失養,而致筋急,表現為肌筋拘急疼痛,關節活動不利。若針刺時,刺中經筋,筋氣受損,則可致筋縱,表現為肌筋弛緩不收、關節不用。
四、經筋疾病的治療
1、筋急的針灸治療
(1)治療原則:祛邪扶正,舒筋緩急。
(2)取穴原則:①以痛為腧:《太素》曰:“以筋為陰陽氣之所資,中無有空,不得通於陰陽之氣上下往來,然邪入腠襲筋為病,不能移輸,遂以病居痛處為輸。”②同名經經穴:經筋伴經脈分布,賴其氣血以濡養,取同名經經穴可疏通經絡,導引筋氣,《太素》曰:“明堂依穴療筋病者,此乃依脈引筋氣也。”③陽陵泉、太沖穴:陽陵泉為筋會,能舒筋利節、緩急止痛。太沖為足厥陰經輸穴,又為肝之原穴,能舒筋緩急、行氣止痛。④申脈、照海穴:為八脈交會穴,分別通於陽蹺、陰蹺脈。陽蹺病則陽筋急而陰筋緩,為足外翻;陰蹺病則陰筋急而陽筋緩,為足內翻。兩穴合用以疏調蹺脈脈氣,舒筋緩急。⑤隨證選穴:即隨證候不同而選取相應腧穴,如肝膽氣熱者,取腎俞、太溪、行間、俠溪;肝脈不榮者,取肝俞、腎俞、曲泉、太溪等。
(3)刺灸方法:①燔針劫刺,以知為數:《靈樞·經筋》治筋痹法。《類經》曰:“燔針,燒針也。劫刺,因火氣而劫散寒邪也。以知為數,知其氣至為度也。”又曰:“燔針者,蓋納針之後,以火燔之使暖也。”燔針,有似現時的溫針法。②關刺、恢刺、合谷刺,《靈樞·官針》刺法:“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刺關節附近肌腱的近旁;“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一針多向刺,配合關節功能活動;“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一針三向,刺肌肉豐厚處。③毫針補瀉法:根據《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原則,外感寒邪及急性扭傷者屬實證,針用瀉法;肝脈不榮及慢性勞損者屬虛證,針用補法;肝膽氣熱者屬本虛標實證,宜補瀉兼施。足內翻者補申脈瀉照海,足外翻者瀉申脈補照海。④刺血法:《靈樞·經筋》曰“其為腫者,復而銳之。”筋急腫脹,刺而腫不退者,復以銳利之針刺之出血。
2、筋縱的針灸治療
(1)治療原則:補氣益血,榮養經筋。
(2)取穴原則:①病變局部腧穴:《靈樞·衛氣失常》曰:“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取局部腧穴以疏經活絡,調養筋氣;②陽明經穴:陽明多氣多血,取陽明經穴以壯五臟六腑之海,而滋氣血生化之源,俾潤諸筋。③足太陽經穴:《靈樞·經脈》曰:“膀胱足太陽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取足太陽經穴以振奮陽氣,溫養經筋。④陽陵泉、太沖穴:筋會陽陵泉能調養全身筋氣;足厥陰經太沖穴,能導引足厥陰經氣,以益血養筋。⑤隨證選穴:如脾胃虛弱者,取中脘、胃俞、脾俞、三陰交;陽氣損傷者,取大椎、命門、關元、氣海等。
(3)刺灸方法:①分刺:《靈樞·官針》“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即將針直接刺達病變的肌肉組織。②毫針補瀉法:脾胃虛弱、陽氣損傷、針刺中筋者屬虛證,針用補法;外感熱邪筋縱者屬本虛標實證,宜補瀉兼施。③艾灸法:艾灸能溫補陽氣,榮養經筋。如《眼科錦囊》“上瞼低垂輕證,灸三陰交”;《神灸經綸》“陰痿,灸命門、腎俞、氣海、然谷、陽穀”。
除上述傳統針灸療法外,頭皮針、電針、水針也是臨床治療經筋病的有效方法。《靈樞·經筋》中還論述了按摩、導引、膏貼、溫熨、牽引、湯藥、食療等其他療法,針灸治療時也可配合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