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端木偶戲

手端木偶戲

手端木偶戲又稱端戲子,是一種江西省的傳統戲劇。顧名思義就是用手端著木偶表演的戲。一個如轎般的圍幔,前面開個“視窗”就是舞台,藝人坐在凳上,用腳操作樂器,用手端著木偶作動作,用嘴唱、念、吹,“戲”就演成了。從導演到龍套,總共只有一人,這就是“端戲子”的優點和精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端木偶戲
  • 所屬地區:江西 · 贛州· 信豐縣
  • 遺產編號:Ⅳ-13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基本信息,戲劇特點,表演方式,藝術價值,傳承保護,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手端木偶戲
申報日期:2006
手端木偶戲道具手端木偶戲道具
申報人/申報單位:信豐縣文化館
遺產級別:省

戲劇特點

傳說“端戲子”最早是湖南人根據漢調演變而來,隨著客家人的南遷,這種表演形式帶到了信豐,且有較大的發展。古代勞動人民文化生活貧乏,唯一的娛樂享受就是看戲。但演戲開銷大,尋常百姓請不起。於是“端戲子”便成了廣受歡迎的大眾化藝術,名副其實的“單人劇團”。對豐富社會底層的文化生活起到重大作用。

表演方式

手端木偶戲的特點就是用手端著木偶表演,俗稱“端戲子”、“蚊帳戲”,和採茶戲一樣是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昔日,在廣大農村,百姓文化生活較為貧乏,唯一的“奢侈”享受就是看戲。但演戲花費人力物力太多,收費較高,尋常百姓家一般請不起,於是由一個人就能演出的手端木偶戲便應運而生。手端木偶戲由於設備簡單,人員精幹而被稱為“戲王”,又叫“小王班”。 生、旦、淨、末、醜均由一人操縱和配唱。具體的設備有:戲箱一隻、戲架子一個。戲架的上方是長轎形“戲棚”,下方是四方帳幔(以便演員藏身),戲架子中段是“舞台”,“舞台”的背影是塊雕花板,演唱者就是坐在雕花板後操縱木偶和配唱。戲箱上扎有銅鑼、小鼓、大鈸等樂器,演奏者主要是用腳來操縱它們,而雙手則要騰出來操縱兩個甚至多個木偶的表演。木偶利用鋸、斧、柴刀、雕刻刀、綢布、針線、油漆、油彩、木料等材料雕刻而成,造型高約7寸,頭部如雞蛋大小,身子用布製成如手掌大小,以便端在手上操縱。在演出過程中,演員的雙腳、雙手和口都在有機地配合工作,精力高度集中,聲調要根據劇情需要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地配唱,是個非常辛苦的表演形式,一場下來往往口乾舌燥,大汗淋漓。

藝術價值

手端木偶戲演出的劇目大多是根據民間傳說、故事、小說等改編而來,其中《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的比重較大,也有不少是各個時期的藝人根據當時的形勢需要而創作的現代戲。由於貼近生活,頗受百姓歡迎。但這類劇目基本上沒有文字劇本,主要是口頭傳授或自編自演。現今,在信豐,仍能演唱的劇目有100多個。
“端戲子”演繹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華文化,在文學方面取材古典名著,語言精煉生動,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對傳統文學傳承起了很大作用。在語言學方面,以北方話結合客家語言的語調,升降幅度大,抑揚頓挫,各種語音都能模仿,表現極為豐富。表演由一人說學斗唱,手操作木偶,腳操作鑼鼓、鈸等,要求全身處處協調,身心並用,集文學功、口技、唱功為一體,其藝術水準非一般藝術能比得了。在農耕時代有著輝煌的歷史地位,起了很好的傳統教化作用。

傳承保護

信豐手端木偶戲興起於什麼時代,已無從考證了,據說最早是湖南人根據漢調演變而來的,隨著客家人的南遷,這種藝術形式就流傳到了信豐,並在當地生根開花有了較大的發展,廣受農村百姓歡迎。平日裡誰家建房造廳,都要請“小王班”唱上一出。而藝人們則走村串戶,送戲上門,長年演出無間歇。在當時,藝人們吃香的,喝辣的,風風光光,而手端木偶戲也紅極一時。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日漸現代化的農村,手端木偶戲早已風光不在,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信豐縣鐵石口鎮是塊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的沃土,手端木偶戲技藝也較完整地傳承了下來。鐵石口鎮高橋村的劉洪垣老人,75歲高齡仍能表演手端木偶戲,偶爾也外出演上一場。據了解,手端木偶戲藝人以前在信豐境內的各鄉鎮都有,如今只能在鐵石口鎮等少數幾個鄉鎮才能找到少數幾個老藝人,且年齡都較大。由於該行當較辛苦,經濟效益又差,年輕人都不願意學。
信豐手端木偶戲藝術從業人員已明顯稀少和老化了,後繼乏人加上文化多元化的衝擊和青年人娛樂取向轉變,使手端木偶戲面臨著消亡的危險,這一寶貴的傳統戲曲形式亟待搶救、保護。 為了保護手端木偶戲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06年開始,信豐縣特地投入人力物力將手端木偶戲這一項目申報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手端木偶戲進行了錄像、攝影、文字記錄、建立檔案等保護措施;撥出專款為手端木偶戲從業人員添置了一些設備,並邀請參加了該縣的民俗文藝匯演。 讓信豐手端木偶戲得到更好傳承的主要工作:一是營造環境。要對這一客家文化藝術給予足夠的重視,組織專門的人員對其進行研究、保護,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它,將其列為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每逢重大文藝活動或節日可由政府買單,請手端木偶戲藝人到縣城或圩鎮為廣大人民民眾演出。二是培育藝人。三是創新藝術。手端木偶戲有其傳統的藝術特色,但要進行研究,創新表演形式和表演劇目,以適應現代文化發展的需求。四是加緊搶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