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五里

手五里,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大禁、五里、臂五里、尺之五里、手之五里。屬手陽明大腸經。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主要用於胸肺及局部疾患。咳嗽、咳血、心下脹滿、中風偏癱、治肘臂疼痛攣急、寒熱瘧疾、身黃嗜臥、瘰癧等。是穴位診斷肺炎的定性穴。直刺0.5-1寸;可灸。

基本介紹

  • 別名:大禁、五里、臂五里等
  • 出處:《針灸甲乙經》
  • 隸屬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 主治:咳嗽、肘臂疼痛攣急、瘰癧等
  • 功能:通經散瘀止痛
  •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 主要配伍:配肩髃、曲池治療肘臂攣痛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治法,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功效,相關論述,附註,

名稱釋義

里指邑、居的意思,又指“寸”言,據《靈樞·刺解真邪》篇楊上善注為“寸”。該穴在天府下5寸,正居大脈中央,《靈樞·本輸)篇說”尺動脈在五里”,因名五里。

功能作用

通經散瘀止痛。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定位

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屈肘時,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取穴。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肌。淺層有臂外側皮神經和壁厚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肌皮神經肌支和肱深動脈分布。

主治

主要用於胸肺及局部疾患。咳嗽、咳血、心下脹滿、中風偏癱、肘臂疼痛攣急、寒熱瘧疾、身黃嗜臥、瘰癧、肘臂疼痛攣急等。

操作

直刺0.5-1寸,局部酸脹,可傳至肩部或肘部;可灸,艾炷灸或溫灸3-5壯,艾條灸5-20分鐘。《針灸甲乙經》:“禁不可刺”。多主張灸左取右,右取左。因該處有撓側副動脈,應避開動脈直刺。

臨床運用

現在常用於治療咯血、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頸淋巴結核、恐懼症、扁桃體炎、半身不遂、上肢疼痛、嗜睡等
現代研究表明,電刺手五里,配曲池,對刺激牙髓、內臟大神經等引起的大腦皮層體感區或聯合區的誘發電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配伍

配常配肩肩髃、曲池疏利關節、通經止痛治療肘臂攣痛;配扶突、合谷化瘀散結治療頸項瘰癧。

功效

本穴為本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穴居上臂外側前緣,故可治療肘臂疼痛麻木,刺之有疏利關節之功效。此外尚可治療痎瘧、頸癧,《類經圖翼》:“腹滿氣逆,寒熱瘰癧,目視䀮䀮 ,痎瘧。此之渭也”。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在肘上3寸,行向里大脈中央。”
《循經考穴編》:“廣注:當在肘斜上二寸五分,一手拱胸取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肘臂攣痛”、“瘰癧”
《循經考穴編》:“一切風濕腫滿,臂膊疼痛不舉。”

附註

本穴為穴位診斷肺炎的定性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