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耳

房耳

房耳,又名房縣黑木耳,產於湖北省房縣。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於大巴山和武當山之間,是中國著名的黑木耳生產基地縣、馳名中外的“木耳之鄉”。房耳色鮮、肉厚、朵大、質優、營養豐富,又因其“形似燕,狀如飛”,被稱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稱。2009年5月,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房縣黑木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房耳
  • 別稱:房縣黑木耳
  • 產地:湖北省房縣
  • 質量認證: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認證時間:2009年5月
歷史淵源,生產情況,品質特徵,營養功效,產地環境,概述,海拔,土壤,氣候,降水,植被,段木資源,

歷史淵源

從古至今房縣人民均有栽培黑木耳的習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唐朝蘇恭著《唐本草注》中就提到了房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櫧、榆、柳此為五木耳……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復之,即生爾”。這不僅記載了房縣勞動人民對於常見耳樹的認識,而且總結了當時黑木耳的生產經驗,這是目前關於黑木耳生產的最早記錄,證明了房縣為最早生產黑木耳的地區之一。
據傳,唐中宗李顯(廬陵王)被貶房陵後,心思鬱結,久而成病,中醫以黑木耳入藥,不料卻被廚子誤以為菜炒制入膳中,李顯食後,感此物柔韌潤滑,清神解郁,遂久食。回京後,中宗點名“房耳”作貢品。由於當時只有伐木放置野外自然生長的條件,產量極低,供不應求,曾一度出現“百姓皆種耳、官商皆收耳”的繁榮景象,由此推動了房縣黑木耳大量種植。清代《房縣誌》記載:“木耳有紅、白、黑三種,白者尤貴。房東北有香山,騖利者貨山木伐之,杈了縱橫,如結棚欄,閱歲五六月,霖雨既零,朽木余液,凝而生之,獲數倍。南山中亦然。今則刀耕火種,叢箐盡成町畦,所市多自興安漢中來也。”《湖北通志》記載有:“木耳以鄖屬產者為最著名,世謂之鄖耳”,房耳占鄖耳總產的90%。從唐朝至今,房縣人民一直有生產、食用黑木耳的習慣,可見房耳栽培利用歷史悠久。

生產情況

2000年,房縣政府籌資300萬元在縣城黃金地段建起了占地6000m2、124個攤位的中國房燕木耳香菇城,集中經營、規範管理。2001年房縣農業局投資30萬元在中國房燕木耳香菇城興建了15.6m2電子信息牆(鄂西北首家),採用LED等電子網路技術,向全國42個大中城市和食用菌生產縣市發布、連載“房耳”系列農副產品供求信息。2006年黑木耳總產量666.7噸(乾品),產值4000萬元,出口創匯300多萬美元,全縣從事黑木耳加工的龍頭企業達4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2家。房縣依託“中國房燕木耳香菇城”已發展成為鄂西北最大的耳菇集散地。

品質特徵

黑木耳是一種擔子茵,屬膠質茵類,木耳科、木耳屬。常見的又可以吃的木耳有兩種,一種是我們通常吃的叫光木耳,還有一種叫毛木耳,它的背面毛比較厚,雖然也可以吃,但不易嚼碎,不好吃。房耳屬於光木耳,新鮮的房縣黑木耳膠質狀,半透明,深褐色,有彈性;乾燥的黑木耳為角質,背面絨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房縣黑木耳形似燕,狀如飛,它多為二片叢生,膠質狀,半透明;肉厚,耳片厚1.7mm左右,厚度是普通黑木耳的2倍;個大,直徑一般為10~12mm;膠質厚,膠質含量占耳片質量的90%以上。
房耳以花櫟、麻櫟等主要樹種做段木,採用優育菌種人工點茵,在自然條件下生長而成,充分利用房縣獨特的自然環境,生產的黑木耳色鮮、肉厚、朵大、彈性好、口感潤滑,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暢銷國內外,贏得“房耳”盛譽。

營養功效

黑木耳被譽為“素中之葷”。據最新檢測數據,每百克房耳含水分11.1克,蛋白質10.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65克,粗纖維7克,灰分4.68克(其中含鈣質375毫克,磷質201毫克,鐵質185毫克),另外還含有胡蘿蔔素0。03毫克,維生素B10.15毫克,維生素B20.55毫克等,而有害物質鉛含量小於0.02毫克,砷小於0.01毫克,汞小於0.01毫克。同時,作為中藥補品之一,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它能健身強志、延年壽,治療痔痢等症。黑木耳味甘甜性平,具有克化絨毛、調節神經、補氣血、潤肺、止血之功能,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症有良效,還能防治癌症,提高機體免疫力,具有較高醫療價值。黑木耳的膠質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於清除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的灰塵、雜質,是營養、安全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產地環境

概述

房縣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環繞,由兩側分向中部傾斜,略成盆地形勢。北部為變質岩區,屬武當山脈,大部海拔在800~1000米之間;西南為秦嶺地槽;南部屬大巴山脈,海拔約在1000米以上。由於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南北以斷層接觸,具有明顯的二分性。全縣的氣溫、日照、無霜期和地溫,總趨勢是由南向北(南部是大山區)逐漸增加,南北的年溫差僅在2~3℃之間。獨特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氣候和環境條件孕育了房縣黑木耳獨特的品質特徵。

海拔

房縣海拔180~2485.6米,導致地形複雜高差懸殊。北部及東北部的土城、通省、中堰、萬峪、沙河等海拔較高地區,形成以馬尾松、杉樹、山楊、櫟類針闊葉混交林,尤以栓皮櫟、麻櫟樹為多,是房縣黑木耳主要產區。這些地區晝夜溫差明顯,有利於黑木耳子實體營養成分的積累,有益營養元素含量較高。

土壤

房縣土壤主要分黃棕壤土、山地棕壤土、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和水稻土等六大土類。其中:黃棕壤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74.53%,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和二高山地區;山地棕壤土占1.29%,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石灰岩土占1.08%,分布在南部山區;潮土占1.57%,分布縣西北各鄉鎮的沿河兩岸;紫色土占耕地總面積的1.42%,水稻土占20.11%,主要分布在各鄉鎮大小河流沿岸,為沖積質,土壤肥沃,是主要稻米產地。
據土壤普查結果,房縣沒有“三廢”排放,沒有重金屬污染歷史,土壤屬清潔土壤。由於森林覆蓋率高,耳林腐殖層深厚,既有利於黑木耳栽培所需的原木栓皮櫟生長。同時,潔淨的耳場也有利於黑木耳的無公害化栽培,有利於黑木耳的優良品質的形成。

氣候

房縣地處中緯度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明顯,加之地形複雜高差懸殊,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點。
房縣年總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平均每天5.1小時。平均日照率為42%。平均氣溫10~15℃,極端高溫達40℃,極端最低溫-17.6℃。地溫的變化,大體與氣溫一致。地溫一般高於當地氣溫約2℃左右。
春季氣溫回升快,四月份,冷空氣入侵較多。每次冷空氣入侵後,伴有陰雨出現。雨量較冬季明顯增加。夏季氣溫日差較大,中午炎熱,早晚涼爽,雨熱同季。6、7、8三個月,降雨量占全年的45%左右,其中7月份為全年的多雨期,降雨多達200毫米左右。日平氣溫在25℃以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秋季由於暖空氣減弱,冷空氣增強,在冷暖空氣交替時,常出現陰雨低溫天氣。9月份平均雨日達17天以上。冬季長達130天左右,降雨量僅占年降雨的5%,平均雨日每月為8天左右。
黑木耳屬於中溫型菌類,菌絲在15~36℃之間均能生長,但以22~32℃生長的最好,6~14℃能緩慢生長,>38℃生長受到抑制。由於菌絲對低溫有很強的抵抗力,雖在嚴冬零下30~40℃也不至於凍死;夏季短時間的高溫和乾旱,也不影響菌絲的存活。子實體在平均氣溫16~32℃之間的月份,均能正常生長發育,22~28℃為最適宜的溫度。房縣氣溫範圍-17.6~40.4℃,年平均氣溫15.1℃,確保了菌絲的存活;耳農在春夏秋季節進行精心管理,子實體能夠茁壯生長,並且春耳與秋耳朵大、肉厚、色深、質優、彈性好、口感潤滑、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降水

黑木耳生長發育需要較多的水分,一般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區,在自然條件下都能栽培、生長。房縣年降水量在750~1160毫米,相對濕度為75%。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這也正是黑木耳生長最需要雨水的時候,這時候生產的黑木耳占全年產量的90%。充沛的降水量,能夠保證黑木耳正常的生長發育,為房縣黑木耳的優質高產、穩產奠定了基礎。

植被

房縣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帶,地勢四周高中間低,腹地廣袤,河流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被資源豐富,自然植被的種類和密疏隨著海拔的高低而不同。800米以下的低山地區,山坡覆被以草子葉宿根多年生雜草為主;二高山地區林木較密,為針闊葉混交林,以松、栓皮櫟、青崗櫟、桐、栗樹、獼猴桃、毛竹、葛類為主,山坡多單、雙子葉雜草混生;高山地區為喬灌木混生,以鋸齒櫟、巴山松、樺、棕較多;1500米以上的地區多冷杉、松樺、漆、苦竹、和雙子葉雜草。獨特的自然環境,使房縣聚高山丘陵為一區,集四季涼熱於一時,容南物北種為一體,納古今植物於一身,是湖北省生物多樣性表現最為突出的地區,有利於形成適應黑木耳生產獨特的小氣候區。

段木資源

房縣黑木耳屬段木栽培,全縣耳菇林面積257萬畝,其中耳林177萬畝,是湖北省第一耳菇林資源大縣,黑木耳生產所採用的樹種主要是殼斗科的花櫟、麻櫟、青崗櫟等,樹體生長旺盛,樹皮厚薄適中,不易脫皮,木質堅實適當,心材多,邊材少。房縣耳農大多在“進九”砍樹,木材中養分積累最多,纖維素和木質素所占比率高。黑木耳作為一種木腐菌,纖維素和木質素是它的主要營養來源。而作為真菌,它又只能在死了的木頭上才能生長,才能吸取養分。同時,段木的木栓層有吸水、隔熱、保溫、保濕的作用,在木質部裡面的菌絲體不容易曬死或乾死,短時期的日曬,能促使段木邊材的炸裂,更有利於菌絲向縱深發展,對黑木耳的生長十分有利。因而此,以花櫟樹、麻櫟邊作段木生長的耳子多,朵子大,肉較厚,品質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