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茹

戴茹

戴茹,漢族,字梓又。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梓又古琴館首席執課教師,成都古琴文化學會會長,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各專業大賽評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稱: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
人物生平,人物經歷,主要活動,個人作品,論文著作,人物故事,

人物生平

戴茹(2009年原名:代茹),漢族,字梓又。出生於雲南.現為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在四川各大高校、嬌子音樂廳、川音音樂廳、錦里大戲台等地舉辦了各類音樂雅集、獨奏音樂會、音樂欣賞會及演奏會等演出活動。出版的唱片CD有《高山流水》《廣陵散》《蜀派薪傳---戴茹古琴獨奏音樂會》《大胡笳》《離騷》等。

人物經歷

1988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次年拜蜀派古琴第六代傳人曾成偉先生為師,習琴10年後,遊學於琴界,受到各大派別名師指點,特別受到李祥霆先生、龔一先生、成公亮先生、吳文光先生的悉心指導,受益匪淺,對自我風格的形成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助效應。
戴茹照片1戴茹照片1
2002年和2004年兩次獲全國古琴大賽青年專業組銅獎,2005年首次出版《高山.流水》《廣陵散》古琴演奏專輯。2009年成功舉辦《蜀派薪傳》古琴獨奏音樂會並出版發行現場演奏同名音視頻專輯受到業界推崇和讚譽,開闢了古琴樂音會形式的新紀元。2012年再由中唱深圳公司推出最新獨奏專輯《離騷》《大胡笳》高品質、高保真錄音碟,進一步拓開古琴音效的空間。同時,在全國各地、社會各階層開展了廣泛的普及交流活動,如專場音樂會、古琴傳統文化公益講座講座、新年音樂會等,為古琴的傳播與普及不予餘力。為此全國知名琴學理論大家——唐中六先生給出了高度讚譽:“敢向時代橋頭立,滄海一粟也永恆”

主要活動

戴茹1992年川音畢業留校任教至今戴茹注重教學、交流、科研的結合,教授揚琴、古琴學生百餘人。2005年起,在成、渝兩地各大高校開展了《中國古琴藝術》普及講座十幾場。1998年出訪澳大利亞,擔任該次訪問期間的各類音樂會及公開教學中的揚琴、古琴的獨奏及講解。同年,擔任了由新時代音像公司出版的〈中國民族器樂〉系列專輯中揚琴單元的演奏及講解,該片被國家教委推薦為中國小民族音樂普及教材。
戴茹照片2戴茹照片2
2000年攜八名琴生舉辦了《唐宋遺風》師生音樂會及琴生畫展;
2002年,在嬌子音樂廳舉辦的《陽關三疊》琴箏演奏會.
2005年,成都錦里大戲台的琴簫演奏會。
2006年3月,參加蒙頂皇茶萬里祭孔表演。分別在蒙頂山的啟動儀式和成都站百花公園大型文藝演出中表演。
2006年6月11日,在成都市圖書館舉辦古琴音樂會,演出形式有獨奏、琴簫合奏,齊奏,弦歌、弦舞、吟誦.2006年10月,參加邛崍2006國際古琴藝術節.21日,參加開幕式表演,齊奏《關山月》.22日,參加“琴瑟校園行”活動,表演舞伴弦歌《佳人曲》,23日,中外古琴大師演奏會上,戴茹演奏了《大胡笳》。24日,古琴藝術節到成都,在杜甫草堂舉行“草堂聽琴”中外古琴大師古琴音樂會。琴歌奏唱《關山月》作為開場節目登台亮相。
2006年12月29日,赴北京參加賀中國古琴申遺成功三周年“流派紛呈——名家義演音樂會”(地點:全國政協大禮堂),表演開場節目,琴歌《鳳求凰》和《佳人曲》.
2007年5月在成都驕子音樂廳參加蜀琴新韻成都琴人琴社古琴音樂會,演奏了《烏夜啼》。
2007年8月在杭州參加第二界“幽蘭·陽春”古琴藝術節,並舉辦了一場梓又琴韻古琴音樂會。
2009年4月11日在嬌子音樂廳舉辦《蜀派薪傳---戴茹古琴獨奏音樂會》,這是一場國內首次把古琴獨奏與多媒體聲畫相結合的音樂會。
2010年12月參加“蜀派古琴學會成立大會”並演奏《廣陵散》
2011年1月1日在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參演《中國古琴學會2011新年音樂會》並獨奏古琴曲《莊周夢蝶》
2011年1月23日在武漢琴台音樂廳參演《中國古琴學會2011新年音樂會》並獨奏古琴曲《烏夜啼》
2011年3月9日《看天下·成都尚川》雜誌對戴茹教授進行了專訪報導
2011年4月24日 參加由成都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全民閱讀活動啟動儀式》,在儀式上琴歌奏唱戴茹教授配樂配器《歸去來辭》。
2011年5月 《紅木視界》雜誌對戴茹教授的古琴教學進行了採訪報導。
2011年5月22日 赴常熟參加第三屆中國古琴藝術節暨“《松弦館琴譜》鉤沉”首發式。戴茹教授作為與會代表被第四位點名進行打譜研究的發言,5月23日上午,在常熟市評彈藝術館舉行了“松弦館琴譜鉤成”打譜演奏會。戴茹教授以飄逸而不失蒼古、溫婉而不失壯美的演奏風格再現了《松弦館琴譜》之“莊周夢蝶”豐富、大氣、豁達、飄逸的音樂魅力。
戴茹教授就東西方音樂特性的異與同進行了比較,並從中國音樂的常態----標題音樂入手,對打譜進行最初的案頭工作。傳統的古琴音樂不單是聲響或音響的,在多數的樂曲中都會出現標題或者題解,這或多或少的都為打譜者指明了樂曲的方向及音樂的樂曲內涵,或是音樂應該表達的潛在的核心內容。一切的手段都因為這一核心服務。具體工作可分為:
一:解題(定音樂核心,音樂內涵及音樂風格)
二:音準(定旋律、調性及音程間的趨向性,簡言之,也就是旋律的個性,特性)
三:節奏(定律動,找出鮮明自身特點的節奏動機數個,有機的安排在可以安排的地方,使樂曲節奏保持靈活的統一)
四:結構(定樂曲整體結構,其中包括速度安排,力度安排,高潮安排,及樂句、樂段間的相互呼應關係)
綜上所述,有了這四點,基本上可以完成樂曲的初步打譜,實際情況還是要在不斷的演奏中趨於完善。
2011年5月24日 赴揚州市揚州音樂廳參加“首屆中國揚州琴藝峰會開幕音樂會”。
2011年5月30日上午 在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館大雅堂參加“第三屆成都國際非遺節古琴藝術大展開幕式”演出,參加開幕式第一曲《流水》合奏及開幕式最後一曲古琴與小樂隊《陽關曲》古琴領奏表演。
2011年5月30日下午 在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館蘭草園參加非遺節《天聞閣琴譜》打譜演奏會,在會議上演奏經戴茹教授打譜的特殊版本《佩蘭》。
2011年6月2日下午 在成都市金沙遺址博物館金沙劇場非遺節參加《古韻金沙動清音》音樂會。在音樂會上彈奏戴茹打譜《莊周夢蝶》。
2011年6月5日 在成都市三聖鄉許燎源博物館舉行《古琴收藏價值與鑑賞》文化講座。
2011年7月5日 在四川音樂學院聶耳音樂廳舉辦《雛鳳清鳴--戴茹教授古琴教學音樂會》。在音樂會上領奏由戴茹教授編配的琴曲《流水》、《春風》、《廣陵散》。並編曲配樂《歸去來辭》、《幽蘭操》、《梅花三弄》、《梧葉舞秋風》。指導戴茹教授的學生趙虹、杜莉娜進行古琴教學匯報演出。
2011年7月 《品之道》雜誌社“中國之美”欄目舉辦了古琴專題並對戴茹教授進行了專訪報導。
2011年7月16日 赴杭州參加“西冷印社古琴拍賣專場”。並鑑定彈奏了即將拍賣的“寒泉”“松鳳”“潞王中和琴”、“松石間意琴”、“水雲琴”等宋琴,明琴及當代、現代斫琴。
2011年9月9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邛崍市委宣傳部、邛崍市文體廣新局舉辦了《神韻·古琴》專場音樂會。由戴茹教授領銜演出。音樂會地點為邛崍市文君井公園。
2011年10月15日,受廣州城市職業學院之邀,戴茹教授趕赴廣州,參加由廣州城市職業學院主辦,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國學院、廣東古琴研究會廣州分會承辦的“碧天秋思——全國中青年琴家音樂會” 。
2011年11月4日,戴茹教授參演成都市“金悅灣”品鑑會。本次活動由華潤地產“金悅灣”樓盤、中國農業銀行成華支行、成都市康臣傳媒廣告有限公司聯合舉辦。戴茹教授在品鑑會上彈奏了蜀派傳統名曲《醉漁唱晚》、《流水》。
2011年12月27日,戴茹教授赴煙臺出演“中國古琴學會新年音樂會”。音樂在煙臺大劇院舉行。戴茹教授在音樂會上彈奏《離騷》,大鼓伴奏:李承業。
2012年4月9日,由 中共常熟市委、常熟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牡丹行旅遊合作聯盟聯合舉辦的,第21屆中國(常熟)尚湖牡丹花會於3月25日——5月5日在尚湖隆重舉行。一場賞花樂事在萬眾期盼中翩翩而來。戴茹教授應常熟市政府之邀來到了現場做特邀嘉賓。
2012年9月28日,在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成功舉辦“月影·闌珊”壬辰年中秋古琴賞析會。
2012年9月應邀參加“2012龍跡琴韻中秋雅聚”(成都最大規模、最高規格漢服復古中秋傳統文化活動)
2012年10月12日,應邀赴貴陽市參加首屆中國貴陽古琴藝術節暨2013年全國古琴打譜會預案研討會。
2012年11月3日,戴茹教授應中山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國學院之邀,攜梓又古琴館師生、成都古琴文化學會成員參加(出演)“太和雅韻”——中國古琴音樂。戴茹教授在音樂會上領奏《春風》,大鼓伴奏:李承業。
2012年12月1日,應張家港沙洲琴社之邀,戴茹教授赴沙洲參加在張家港市星海劇場舉辦的“七弦雅韻”沙洲琴社成立暨古琴名家音樂會。
2012年12月15日,在成都圖書館成功舉辦“古琴公益講座(成都古琴文化學會系列活動)”,戴茹教授擔任主講。
2012年2月3日,在四川音樂學院聶耳音樂廳,舉辦“琴誦”傳統文化傳習會;本次音樂會以古琴為主題,詩詞吟誦、書畫為主要組成元素,參演人員均是梓又古琴館的優秀少兒、青少年學員以及業界優秀書畫學員!
2013年3月24日,在成都金沙劇場舉行“七色光芒耀七弦琴誦·傳統文化傳習會”,本次音樂會由成都古琴文化學會主辦,成都梓又古琴館,成都禮德公關顧問有限公司承辦,陳岳叔叔國學誦讀班、成都藝博文化藝術培訓學校、雙流安康家園協辦;四川電視台全天報導、新聞現場均對此次音樂會進行了報導。
2013年3月25日,成都日報(天下成都)刊登了對戴茹教授的專題訪問報導。
2013年6月15日,應邀參加“2013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高新區鐵像寺水街開幕式”,在開幕式的最後獨奏了琴曲《廣陵散》。
2013年3月28日,戴老師受成都電視台之邀,參加了2013年成都電視台清明節MV的拍攝。此MV於清明節當日於成都電視台播出。
2013年6月23日,戴老師攜梓又古琴館師生應邀參演 ”2013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閉幕儀式“ 在儀式與四川青城派掌門人劉綏濱先生及其帶領的青城派弟子共同演繹了中國聞名世界的古琴曲《流水》,並獲得了此次儀式的最高表演獎! 成都日報6月24日刊登了此次活動的圖文報導!
2013年6月29日,在成都漢和書院舉辦古琴公益講座,戴茹教授擔任主講。
2013年7月5日,在四川音樂學院聶耳音樂廳舉辦“花開並蒂”戴茹教授附中教學音樂會;在此次高水準的音樂會上,戴茹老師的兩位優秀學員分別上台進行了古琴與揚琴獨奏;戴茹老師親自擔當此次音樂會的主持人,闡述了這些年總結的教學理念與人生感悟。
2013年8月,戴茹教授接受了來自四川省情雜誌的專訪;刊登於四川省情雜誌(2013.8 第139期) 人文呈現專欄。
2013年9月6日,戴茹老師受邀從成都前往濟南參加“全國古琴藝術保護成果雅集品賞會” 本次品賞會包括兩場全國古琴名家的精彩展演,來自全國的八大古琴流派傳承人、著名斫琴師員等共80人參加,一一呈現國內最有影響力的虞山琴派、廣陵琴派、金陵琴派、梅庵琴派、浙派、諸城派、嶺南派、蜀派等八大流派的不同藝術特色。
2013年9月8日,戴茹教授受邀參加都江堰祭孔文廟古琴音樂會,本次音樂會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共同主辦,全國各地名家紛紛親臨現場。

個人作品

戴茹根據教學實際,編寫了《古琴初級教材》、《琴簫合奏曲集》、《揚琴高技術移植練習曲集》、《揚琴獨奏曲集》等實用教材。教學之餘開展科研活動。音樂史專著《四川洋琴史稿》(2003四川省重點文科科研項目)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音樂探索》發表論文《四川揚琴流變考》、《四川揚琴演奏形制之流變考》。
戴茹照片3戴茹照片3
戴茹致力於古琴的推廣普及工作,以主題雅集,專題欣賞、音樂會等多種形式弘揚古琴藝術。2005年初由中國唱片廣州公司出版《廣陵散》、《高山·流水》古琴演奏專輯兩張;2009年4月成功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蜀派薪傳---戴茹古琴獨奏音樂會》。四川音像出版中心作為非文化遺產代表作出版發行此次音樂會的DVD和CD。

論文著作

蜀派琴曲《醉漁晚唱》古譜中的音樂性探索
1876年《天聞閣琴譜》問世,標誌著遠在隋代便有記載的“蜀派古琴”正式登堂入室,從演奏風格、演奏曲譜、演奏傳承三方面完成了一個流派的確立。
《天聞閣琴譜》最為知名的樂曲為《流水》,俗稱“七十二滾拂流水”;因曲中的獨特演奏技法、形神體系而備受各地琴家推崇。至今,成為眾多琴家的必修之曲。而《醉漁晚唱》則是《天聞閣琴譜》眾多琴曲譜中不十分起眼的中型樂曲(僅為六段),但樂曲的旋法走向、技法運用卻又為蜀派古琴藝術增色不少,從而使蜀派古琴演奏風格、技法、表現力得到縱深性的擴展。從《流水》描繪類比到《醉漁晚唱》借景抒情、借物明志,蜀派琴曲顯示出博遠深厚的審美價值。
然而,這所有的審美價值必須從音響中獲得。因此,古譜中的音樂性的挖掘與探索便是“依譜鼓曲”的至關重要的環節。縱觀目前經常聽到、曝光率較高的樂曲,如:《流水》《梅花三弄》《瀟湘水雲》等無一不是音樂形象鮮明、旋律線條清晰、句式結構明確的琴曲。這就是樂曲音樂性的挖掘的成功典範。
一、 關於音樂性
什麼是音樂性,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可以意譯為:具有音樂的性質。那么什麼才是音樂的性質?一連串的音符或音響嗎?顯然不是如此。音樂由樂音組成,而樂音則是由有內在震動規律的聲音組成。音樂相比於其他藝術形態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沒有固定的語義,無法像文學作品那樣傳遞出準確的語言信息;也不同於繪畫、雕塑等使用視覺形象作為表達手段,用圖像呈現內容。因此,看似存在的音樂卻以無法真切把握的聲音形式時刻圍繞著我們,時時刻刻以特有的形式表達著生活中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所以,對音樂的解讀就不可能用某種單一方式進行,而是要藉助已有的各種手段(如:文字、形象、畫面等)才可能窺其內理。
音樂性包含著外在形式與深層內涵兩大層次。從外在形式上來看,音樂由一連串有內在規律與章法的樂音組成,其中包含音律、音階、調式、調性、節奏、句式、曲式結構等有內在聯繫的各種因素。從深層內涵上來看,一連串的樂音並不是無謂的數理組合,而是作曲者為表達某種精神需求而作。並且是在一定時代的社會、文化、政治等方面影響下的人生體驗、審美旨趣的高度概括。因此,深層內涵也可稱之為——“樂曲意境”。縱觀古今中外樂曲無疑都由此內外兩個層面的組成。當然,在音樂中的“純音樂”理論,不在本文討論範疇。
《天聞閣琴譜》中《醉漁晚唱》的簡字譜無疑是完全契合這種音樂性的需求。
二、 關於《天聞閣琴譜》
《天聞閣琴譜》清光緒二年開雕(1876年),邠州唐彝銘纂集、青城張孔山同脩、成都葉介福校梓,琴曲譜16卷,輯載樂曲145首,其中有張孔山親攥樂曲《高山》《流水》(載卷一)《孔子讀易》(載卷二)《平沙落雁》(載卷四)《醉漁晚唱》(載卷七)等九首。另外的琴譜均選編自《蓼懷堂琴譜》(1702年)《春草堂琴譜》(1744年)《自遠堂琴譜》(1802年)等八種清早期琴譜。琴譜前載有琴學律制、學琴須知、琴制等琴學理論的卷《首卷上、中、下》三冊,可謂是集琴學之大乘,廣博深厚,又自成一家,尤其是張孔山自纂的數首琴曲將川派古琴的演奏風格彰顯無疑,為川派古琴的確立與傳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三、 琴曲《醉漁晚唱》
《醉漁晚唱》最早見譜於明嘉靖28年(1549年)出刊的《西麓堂琴統》,後又有《松弦館琴譜》《大還閣琴譜》《自逺堂琴譜》等明清重要琴譜均有記載。其中《西麓堂琴統》《太音補遺》《五知齋琴譜》《以六正五之齋琴譜》四種譜中載有解題,《松風閣琴譜》《誠一堂琴譜》《悟雪山房琴譜》等五種譜載有後記,《西麓堂琴統》《太音補遺》兩本有十段曲譜及小標題。而《天聞閣琴譜》中所載《醉漁晚唱》曲譜無題解、後記、標題等文字,曲譜也僅有六段。但天聞閣琴譜所載的《醉漁晚唱》歷年來成為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譜本。自刊出後,歷年來一直有不少琴人傳習。古琴音樂大全(俗稱:老八張)中衛仲樂等老一輩琴家所奏之《醉漁》便是源自《天聞閣琴譜》。現常聽到的《醉漁》也是由川派琴家傳播之曲譜,如瀋陽顧梅羹便是其中傑出代表。而目前成都琴家所彈此曲便是由張孔山親傳於弟子葉介福,葉介福傳於廖文甫等一脈相承傳到喻少澤、曾成偉等而再度廣為流傳。
《天聞閣琴譜》之《醉漁晚唱》,由張孔山纂集,曲譜頁外邊刻有“天聞閣琴譜 卷七 徵晚唱孔山彈”由此可推斷此曲是由張孔山編創或是編輯的。記譜法仍沿用唐代以來傳承下來的單純的簡字譜[1]的形式。目前傳世 琴譜中無論是文字譜還是簡字譜,都是記錄指法、音位的演奏方法譜;是由一連串有著有機聯繫的指飛彈奏者尋找音高、音位的指向性符號,單看譜面是不能直觀地了解到旋律線、句式等音樂元素,並且在既有的具體的音位音高指示中,更難尋覓的是音樂的另一必備元素——節奏。因此,自琴譜出現後,“依譜鼓曲”——打譜便成為歷代琴人從未間斷過的古琴藝術中特有的琴學活動。一首琴曲的復活必需通過琴家反覆的揣摩、研究才可能展現出特有的魅力,打譜過程也就是琴家們的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充分體現。
《天聞閣琴譜》之《醉漁晚唱》該字譜譜面清晰明了,無任何生僻指法,段落分明。旋律線條由簡至繁,音響效果也隨大小“撮”弦的加入逐步濃烈,曲中最為常用的,也是最具特色的是“方”“ ”及相鄰的兩弦同 “輪”等技法的運用,使此曲的音效濃烈而層次豐富。雖說譜中未作任何文字說明,但不斷出現的散實相間的音色組成跌宕起伏的旋律線,使泛舟松江、搖櫓醉歌之景栩栩如生躍於眼前。如僅止於寫景,這樣的旋律、音響足以,但此譜似乎並未止於寫景,而有著更為深厚的語義。層層遞進的雙音(不斷加入的大小撮指、雙弦輪指等)旋律似乎有著意猶未盡的表達,而並非是單純的泛舟醉酒之意。如此一來就得深究其樂曲的源頭。本文的第一節曾指出音樂性的深層內涵是作曲者為表達某種精神需求而作。並且是在一定時代的社會、文化、政治等方面影響下的人生體驗、審美旨趣的高度概括。
最早記載該曲的《西麓堂琴統》有解題載:陸魯望輿皮襲美泛舟松江,見漁父醉歌,遂寫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興致恐不相下也。依此曲解可找到作曲者的關鍵信息——晚唐詩人陸龜蒙、皮日休。
晚唐詩人皮日休鹹通十年(869年)任蘇州刺史與陸龜蒙相識,氣味相投、一見如故,聘為幕僚。常吟詩對飲、感嘆世事。從陸龜蒙其中一首《和襲美春夕酒醒》詩中可讀出二人當時的處境與心境。“幾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覺後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 此詩看似是寫詩人酒醉月下花叢的閒適之情,詩人極力以自然閒散的筆調抒寫自己無牽無掛、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詩人冠絕一時的才華,卻終身沉淪,只得“無事傍江湖 ”,追效先賢阮籍、嵇康等人那樣“醉倒黃公舊酒壚 ”,字裡行間似仍不免透露出內心深處極其不甘的憂憤之情。一個“滿”字,自有無限情趣在其中。融“花”、 融“月”、 融“影”、融“醉人”於渾然一體,融合成了春意、美景、詩情、高士的翩翩韻致。乍一看,是著意重寫醉酒之樂,寫得瀟灑自如,情趣盎然。再審讀時,然卻有一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悽美之感、無奈之恨。這與《天聞閣琴譜》之《醉漁晚唱》有著不可言狀的暗合。
從皮、陸的此時此景中再來應和張孔山所彈《醉漁晚唱》之譜,便能為琴曲旋律的層層遞進、漸行漸濃的音響層次找到出處與根源。散、按之間的不斷切換的切分節奏以寫搖櫓之韻、雙弦輪指之舉繪出跌跌撞撞的醉熏之態,不同音區的主題變奏抒寫著抑鬱心情之彷徨幽憤,大小撮弦奏出豪放縱飲、胸襟高遠之氣節。再從字譜中找出“豆”“ ”“ ”“退復”“進復”等左手指法奏出的旋律輔音加以填充,豐滿完美的音樂語彙展現出言之不盡、圖不足表的生動藝術形象。段與段之間的疏密搭配、鬆緊呼應更使樂思有條不紊的推向高潮。全曲六個樂段結構緊湊,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淋漓盡致、簡明扼要而引人入勝。無囉嗦沉長、滯怠迂腐之態,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完美的外在技術手段表達著表象下的深層語意,音樂性由此而生,音樂也才由此而動聽以至於“繞樑三日而不絕”。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並不是簡單的音符羅列,其他音樂不是,有上千年傳承的古琴音樂就更不會是,因此對古譜的解讀不能僅僅停留在既有的字譜、解題、後記、標題等信息上,而應從技法中去探尋其表達的最大空間及可能。探其根、窮其理為古琴音樂打開更為廣闊的表達空間。而重回“飛沙走石、玄鶴起舞”的至高藝術境界中去。
演奏法與音色之關係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謂之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唯以煞;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把音按一定的結構關係演奏出來,就叫音樂。“樂”是由音組成,而音則由聲相呼應和變化而來。音樂的本源在人心對外界事物的感應,所以感到哀傷的心,將發出焦躁急促的聲音。感到歡樂的心,將發出寬敞和緩的聲音, ┉┉;這是一段對先秦典籍《樂記.樂本篇》的粗淺直譯,但也是本章節要討論的演奏法核心之一。目前常指演奏法是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如雙手關節怎么合理運動,怎樣合理髮力等等。是的,這是最常規、在常見的、最基礎的演奏法的闡述方式。是關於“技”的方法論,但並不能代表完整的演奏法!而完整的演奏法因該是“技進乎道”!
“心感於物而後動”“技進乎道而天成”是當今演奏法中常被忽略的一面。然“心感於物而後動”“技進乎道而天成”是同一事物的兩極。前者是音之始,後者是樂之終。一切“聲”都是由於人心有感於外物而形成的,受到“喜、怒、哀、樂、敬、愛”等各種不同的情緒感染髮出的“聲”各不相同。在“技進乎道而天成”的境界上音樂又還原成自然之聲、天籟之音。猶如廖佳的環球旅行並非是簡單的從起點到起點行程。在這兩者之間的路應該怎么走——心、意、耳、氣是其路徑,也正是演奏法的另一境界,姑且暫定名為精神層面演奏法。換言之:修練內功。
心:心臟、心室、心瓣膜┉┉;這是物質化的人體器官。 而在此處的心是感知世界的觸角、做出回應的源頭、發出情感的根本。動之於心、感之於心、發之於心,應是演奏家演奏之始,而不應是單純的敲出幾個音符、幾個樂段、幾首樂曲或是做一些淺表的強弱起伏、風馳電掣般的速度。演奏家的心因該是敏感的、寬闊的、充滿熱情和慈悲的,這樣才能撲捉生活中的看似不起眼的點滴信息與感動;並帶有適當理性、控制性。“發於心,而止於理”、“以道制欲,則樂不亂。”則是制止音樂流於俗媚、縱慾無度的標尺。由此可得出演奏的基本音色越真實、越本真、越自然就越接近琴道。
意:意念、意識、意境。這三個同為“意”界的不同層面的精神活動,是為走向琴道的必經之路。也正是精神層面演奏法的第二個步驟。由“念”起“識”,由“識”生“境”,從而完成從“聲”到“樂”,從主體到客體的精神傳遞。“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傳說便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由“念”到“境”之間,聯想與想像是必不可少的,意象的、抽象的、具象的、圖像化的、過程性的、場面性的、甚至是一些夢幻的、神經質精神體驗等等都應充實在各個適宜的樂曲中。意境便是由如此豐富的聯想與想像逐步創造出來。要達到此境界的演奏家應掌握的音色除本真外,還應具有隨意境豐富變化的能力,因而就不是簡單的力度變化所能一言以蔽之得了。
耳: 耳朵、聽力。即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耳朵作為五官之一與外部世界的各種聲響直接產生效應。因而敏銳、靈敏的聽覺對音色的辨別、意境的創造至關重要。揚琴演奏家運用聽力辨別接受的聲音,僅只運用到耳朵的最表層的功能。它是物質性的“表聞”;而耳朵的更重要的功能是傾聽出未發應發的聲音,這是精神性的“冥聽”。演奏家應在演奏前就聽到自己演奏時應發出的音效,並在練習中不斷調整當下發出的音效使之逐步接近自己“冥聽”到的音效。然“冥聽”到的音效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意識的、長期的對優美的音效的不斷積累,對樂曲內涵理性的分析,對演奏技藝的嫻熟掌控才可得其一二。“冥聽”對音色的調配、音色的創新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氣:即可是簡單的氣息——呼吸,也可是莊子筆下的“天地之氣”,再至宋代哲人張載所述的“宇宙之氣”。而音樂中的“氣”是氣息、是氣韻。氣息是一種節奏的流動與和諧,而氣韻則是流動運行的結果。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濁清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史,不能以移弟子。”該文明確主張用氣的運動帶動音樂的運動,用氣運的節奏喚起音樂的節奏,而不至出現“引氣不齊,巧拙有素”。而氣息的貫通流暢、無阻礙感是達到氣韻的一個必備階梯。氣息是有形的,是在可感知的,甚至可以說是物質的。如中醫中的“數息”,佛教禪定的“練氣”。而氣韻卻是流動的、難以捉摸的。氣韻作為一種藝術標準,是由感物、應心直到創作全過程完成後所達到的審美境界。如山水畫的創作,首先是畫家通過飽游躍看,在大自然中積累了豐富的印象和感受,產生了創作上的衝動,於是對所得的印象和感受在頭腦中加以去粗取精,剔偽存真的藝術概括和提煉,這個過程也是一個托志於物,融情於理的過程;當情理合一的藝術形象已經在頭腦中形成,畫家攘臂搦管,以情驅筆,心手相應,氣力相合,力求創作出來源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生動的藝術形象和特有的審美意境。明代畫家徐渭的《驢背吟詩圖 》觀看時使人隱隱感到驢蹄行進的氣韻。氣息的貫通可達氣韻,通過“氣”的有機運行而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至高境界。而音樂藝術是時間的藝術,再時間的流逝中品味音之流動、樂之氣韻。整個的演奏創作過程,既是對審美客體(樂譜)的本質美的把握與發掘,也是演奏家思想感情和演奏心態的顯示和升華,而這二者的有機結合收到的效果是“情緣景而發,景以情而活”,並藉助富有感情色彩的音樂手段──旋律、節奏、音色等虛實動靜的變化,生動而充分的表現出形與神、情與理、物與我高度和諧統一的審美境界。至此,演奏音色已不能以單一形態出現,而應是以“氣”生“韻”,以“韻”造“音”,因“氣”之動和運化傳達出物我兩忘的至真至美,超以象外的大道之音。

人物故事

致女兒信
親愛的寶貝:
不知不覺中你已陪伴了媽媽十年。
在第一次發現你的到來,我是何等的誠惶誠恐,雖然我早已著手為迎接你做了如此多的準備,孕媽媽的食譜、孕媽媽的須知、胎教書籍等等,可真的面臨你,我還是有些許惶恐。
等到雙腳浮腫,走路看不見自己的腳尖時,伴著劇痛你哇哇墜地,可那是我什麼都顧不上,只是一味地問:“有沒有少點啥?有沒有多點啥?”而且是一連問了好幾次!
牙牙學語、蹣跚前行、識數辨色,認字辨音都是你人生的必修課,如你常看的動物世界中的各種小動物一樣,學會跑、跳、上樹、下水、 撕、咬,甚至是團隊計謀一樣都是必修的謀生手段。這樣才可能在離開爸媽之後的獨立生存下去。
“媽媽,我錯了!”每當我對你的不認真、不配合表示出極大不滿時,你總要說的一句話,我知道,那句話有時是真心的、有時卻可能只是迫於壓力的權宜之計。
這時的媽媽也很不好受,我也不停的反省、調整、思考,怎樣才能讓你既快樂,又不要錯過各項細胞最好的發育期,讓我們的相處更融洽,讓你說這句話的時間越來越少。
人生是場馬拉松,喔,不是一場馬拉松,是一場接一場的馬拉松。因為有了外公、外婆所以有了媽媽,因為有了爸爸、媽媽所以有了你,若干年後,因為有你,我會有更加可愛的小外孫。這場生生不息的馬拉松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在生活中由衷的說出一句話:“現在的小朋友比我們那時可聰明多了!”你就是那個比爸媽更聰明的小朋友中的一員!我期待著你飛向更廣闊的天地,人生、世界、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妙,都在殷殷的呼喚著你去探索、去發現。
因此,知識的積累、藝術修養的培養都是在各個方面給你明理開智、發現探索鋪平道路。學習是辛苦的,可也是無比有趣的,因為學好語文,你會更有文學修養,或許可以成為最著名作家、哲人,因為學數學你或許會成為最最優秀的數學家、經濟學家,因為學繪畫、書法你或許會成為最優秀的畫家、設計師,因為學音樂你或許會成為最優秀的作曲家、音樂家、演奏家等等,因為跑步、跳繩、打球、滑冰等運動你會有應付一切的強壯體質。
人生有無限種可能等待著你,再或許你啥也不是,但至少你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你能去體驗文字帶來的快樂,繪畫、書法帶來的喜悅、音樂律動帶來的舒暢、計算破解帶來的成就感。為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時時刻刻的思考著、準備著,這對我也是個極大的考驗與挑戰。
十年了,我今天最想說的是:“謝謝你,我最最可愛的女兒,你讓我痛並快樂著,在你的成長中我真正體會到了共同成長的含義。”在與你相處的十年中,我學會了很多,鬥智鬥勇、迂迴蜿蜒、個性調整等等等等,太多太多!
我曾經很小的時候,給自己的人生設定都是以十年為單位的目標,我希望你也能接收這樣的計時單位,所以我們一起走過的這十年令我非常的滿意,因為收穫了健康、上進、聰慧的你。接下來的十年,我仍然會與你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借你最近背誦的一首古詩送給你和到場的摯愛琴友“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