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應激反應

戰鬥應激反應

戰鬥應激反應的傷員不是精神病患者。

在戰爭條件下,會使軍人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如懼怕受傷、對以後可能變成殘疾的憂慮、戰友被槍炮打死的場面、長時間精神和軀體過度疲勞等,常常造成強烈的應激反應。適度的焦慮、恐懼與植物神經調節障礙等應激反應是正常的,只有當這些反應強烈,引發失能性的心理反應,使患者不能再戰鬥或工作時,才能稱之為戰鬥應激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鬥應激反應
  • 含義:在作戰情境中心理的壓力狀態
  • 激發因素:環境因素、人際因素
  • 症狀表現:軀體生理表現等
定義,說明,分類,急性戰鬥反應,慢性戰鬥反應,特點,誘發因素,危害,應對方案,處理原則,傷員分類,治療方法,預防,

定義

在戰爭條件下,會使軍人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如懼怕受傷、對以後可能變成殘疾的憂慮、戰友被槍炮打死的場面、長時間精神和軀體過度疲勞等,常常造成強烈的應激反應。適度的焦慮、恐懼與植物神經調節障礙等應激反應是正常的,只有當這些反應強烈,引發失能性的心理反應,使患者不能再戰鬥或工作時,才能稱之為戰鬥應激反應。
戰鬥應激反應的傷員不是精神病患者。這些軍人是在應激下失去精神平衡,能夠很快恢復正常,返回部隊。海灣戰爭的經驗表明,大約有半數戰鬥應激反應傷員在優良的醫療救護後,48小時內可恢復正常。如果不能恢復,把傷員後送到離戰鬥地區較遠的救護所,大部分傷員也能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正常。

說明

軍事文獻中用來描述士兵在戰場上出現的心理、精神障礙的名詞很多,例如:“炮彈休克”、“戰爭精神症”、“戰鬥衰竭”、“戰鬥應激”、“戰鬥應激反應”等。人們很早就注意到了士兵在戰爭中出現的心理、精神上的異常,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例這類減員是戰場癔症性失明, 出現 在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中。
希臘史學家Herodotus是這樣描述的:雅典人Epizelus異常勇猛,但在馬拉松混戰之後卻喪失了視覺。奇怪的是他的身上沒有任何受到損傷或被擊中的痕跡,而眼睛卻什麼也看不見了,且其整個後半生都是如此。Epizelus認為自己失明的原因是當時看到一個非常粗壯的男人就在面前。那是個鬍子長得把整個盾牌都遮住丁的怪物,他猛衝過來一下子殺死了站在自己身邊的一個人。一瞬間,Epizelus的整個世界一片漆黑。由於當時是冷兵器時代,主要減員原因是刀箭傷,戰場情況對士兵的心理壓力不大,故這類戰場癔症性減員的數量很少,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在美國內戰、日俄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等戰爭中,精神性減員數量的增加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了解這種精神異常的重要性,並開始對士兵在戰場上出現的影響戰鬥力的心理、精神異常表現的本質進行探索,其認識過程可以分為以下3個階段:
一、將此類心理、精神異常視為“貪生怕死”的階段
這個階段雖然沒有一個精確的開始時間,但是我們可以認為自從有了軍隊、軍紀和戰爭,該階段就開始了。
這是在戰場這個特殊的條件下形成的,尤其是戰鬥最激烈的時刻,完全有理由將士兵 現精神心理障礙看成“貪生怕死”的表現,是一種違反戰時紀律的行為,因而這時的士兵應該被送到戰時的軍事法庭,按照違反戰時軍紀處理。在各個國家的軍隊中都出現過這種情況,所以這種“違反軍紀”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自然的認識。通常對這類士兵的處罰比較嚴厲,如:將這些士兵關進監獄,強迫其加入“突擊隊”,甚至處決。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白人部隊中有3%的士兵因患嚴重的“思鄉症”而失去了戰鬥力,並被以“違反軍紀”的罪名處決,但這種辦法並未能降低“思鄉症”的發病率。在現代戰爭中,“違法軍紀”的觀點仍被很多軍事人員所堅持。究其原因,除了對這個問題的本質認識不清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真正的違紀行為與心理應激性違紀行為之間的界限不易確定。
二、將此類心理、精神異常視為“精神病”的階段
18世紀,一些法國軍醫最早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軍事精神醫學問題。他們了解到,部分受到軍事法庭審判的士兵(其中包括一些違反紀律的士兵甚至逃兵)所受到的審判是不公正的。因為這些士兵存在著病態的心理障礙,故而不能理智地對待錯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錯誤行為,所以是不應該受到審判的。於是在1759年,法軍建立了一所醫院,專門收治那些懷疑其違紀犯罪行為是一種精神疾病表現的士兵。此後,有心理障礙的士兵就不再因其違反了紀律而受到軍法制裁了。
由於戰時出現的精神異常表現與日常人們見到的精神疾病表現十分相似,所以法國軍醫提出“精神疾病”本質論,得到了廣泛的贊同。但是,以此理論為指導的軍事精神病學保障工作卻遇到了很多難。
例如,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俄軍一方發生大量的精神病減員現象,俄軍將領認為這是一個應該重視的重要軍事醫學問題,於是在哈爾濱設立了一所精神病中心醫院。這裡每天可以接收43~90名病員,但經過15天的治療,病員中只有極少數在短期內歸隊,在收容的275名軍官中就有214名被後送,1072名士兵中有983名被後送。從日俄戰爭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將戰時的精神性減員按平常的精神疾病性減員處理,雖然使士兵免遭軍法制裁,但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仍然流失了大量的有作戰指揮技能的軍事人才。
三、將戰時心理、精神異常視為“應激”的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的ThomasSalmon博士提出處理此類傷員“及時、就處理戰時精神異常人員的三原則。這個裡程碑標誌著“精神疾病”的階段發展到了高潮,也標誌著應激階段的開始。三原則提出以後,大量的戰爭心理醫學保障的經驗教訓主要是對精神異常本質的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有很多事實表明:當戰鬥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任何人都可能出現精神異常。通過對這類減員的觀察研究,人們發現減員的主要原因是戰場環境因素一應激源一造成士兵的心理生理適應障礙。
戰場的環境因素主要有戰鬥的激烈程度、指揮官的組織指揮能力、部隊凝聚力的強弱等等。還有一個重要的戰場環境因素,就是人一機一環境因素,即高技術武器對其操作者的過高要求所形成的應激因素。如果這些因素對參戰人員造成的心理負荷過重,超過了軍人的適應閾值就會形成適應障礙,士兵會暫時或長久地失去戰鬥力,造成精神性減員。士兵的心理素質或者性格因素與戰時士兵精神異常的發生關係小大。隨著醫學模式向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逐漸認識到:軍人在戰場上出現精神異常的本質就是戰鬥應激反應。
1973年,Mullins與Glass提出了戰鬥應激反應(Combat Strees Reaction)的概念,認為CSR是士兵暴露於強烈的應激下導致的精神崩潰。這些應激包括死傷的巨大威脅,第一次看到死亡,指揮員和戰友的陣亡,食物、水、睡眠等缺乏,過冷或過熱,缺乏家庭的支持等。無數學者經過多年的探討與努力確定了對戰鬥應激反應的正確描述:身心正常的士兵在戰場極端條件下,對刺激的認知評價而產生的生理、心理反應。

分類

急性戰鬥反應

軍人在參加戰鬥後數小時內發生的失能性心理反應,稱為“急性戰鬥反應”或“戰鬥休克”。急性戰鬥反應的特點是:突然發生,生理性過度激起,持續時間短(數分鐘到數小時),極可能發生威脅生命的行為,容易恢復。
1、激發因素
急性戰鬥反應的激發因素可以分為三類:
(1)環境因素:疲勞、飢餓、寒冷、過熱、缺乏睡眠、長時間激烈戰鬥、迷失方向和意外等。
(2)人際因素:部隊缺乏凝聚力和集體精神,軍事指揮員缺乏威信,指揮混亂,處於預備狀態或執行支援任務與前線任務等。作為預備部隊和支援部隊的成員,是急性戰鬥反應的主要激發因素。高昂的士氣和部隊凝聚力,則能防止急性戰鬥反應的發生。
(3)個人因素:年齡25-35歲的人比15-25歲的人容易發生戰鬥反應;缺乏戰鬥經驗,缺乏投入戰鬥的思想準備,第一次看到死亡等。
2、症狀表現
急性戰鬥反應的一個早期徵象是明顯的不願離開安全的環境。他往往是士兵中最後一個離開安全地點,而且常常回頭看。他常常不必要地重複檢查自己的裝備,以轉移其焦慮。他不理解下達的命令,很難執行甚至是簡單的任務。
急性戰鬥反應的症狀表現個體差異較大,既包括軀體生理方面的,又涉及情緒、行為等心理方面的。
(1)軀體生理表現:急性戰鬥反應的典型外在表現是雙目圓睜和快而淺的呼吸,伴有多汗、戰慄、肌肉緊張。還可能有食欲不振、頭痛、衰竭、過度疲勞感,對噪聲敏感,由於過度興奮而發生睡眠障礙。有時發生癔病性痙攣發作和運動障礙(輕癱或癱瘓),言語障礙,身體各部疼痛或感覺異常。常常發生神經症、心絞痛、期前收縮、胃腸蠕動和分泌功能障礙、尿頻、性慾減退或旺盛。此外,可能有明顯的心身症狀,如上腹部不適、呼吸困難、腹瀉、噁心、嘔吐等。
(2)情緒、行為表現:主要症狀有焦慮、抑鬱、恐懼、精神錯亂,有記憶和注意力、言語交談等認知行為障礙。在急性戰鬥應激狀態下,有些人表現為過度煩躁、強烈戰慄和攻擊性行為。如在衝鋒時不掩蔽自己或躲在掩體內而不照顧同伴。最嚴重時會出現過多的無目的動作(類似抽搐或癲癇發作的動作)。相反,也有的人發生類似癱瘓的狀態。還有的發生哭泣、逃跑傾向和不完全欣快等嬰兒行為。另一些人,可能表現出壓抑情緒,在執行命令時優柔寡斷,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有怪誕的想法,與外界隔絕,孤獨、固執、無故發怒。

慢性戰鬥反應

慢性戰鬥反應,又稱戰鬥疲勞、戰鬥衰竭,是長時間(數周、月或年)處於應激的結果,具有低活度的生理狀態,並有退縮徵象和症狀。患者往往脫離民眾,有抑鬱症狀。

特點

發病隱匿、處於抑制狀態、持續時間長(數周、月或年)、需專業治療。慢性戰鬥應激反應是機體處於低烈度的生理狀態的結果。其軀體生理表現為:兩眼發直、失眠、體重減輕、便秘、動作技巧喪失、過度飲酒和用藥等;其情緒和行為表現為:抑鬱、脫離民眾、畏縮、失去鬥志、固執己見、人際交往障礙、甚至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等。

誘發因素

任何疾病都有其發生、發展的原因。戰鬥應激反應的誘發因素包括:應激源、個體因素和內部因素
應激源是指引起戰鬥應激反應的多種類型的刺激因素。在戰鬥中,應激源主要是戰場和環境因素,如:屍體、鮮血、各種聲響、疲勞、飢餓、寒冷、高溫、激烈的戰鬥、遭到襲擊等。
個體因素是指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 天的心理素質。比如,某些先天性疾病、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孤僻、不信任指揮員、作戰動機不明等。
內部因素主要包括指揮員缺乏威信、指揮混亂、內部關係緊張、缺乏凝聚力和集體精神等。以上這些因素均可成為戰鬥應激反應的誘發因素。

危害

戰鬥應激反應的危害極大,它可以直接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嚴重影響部隊的戰鬥力。而且戰鬥應激反應發病率高、發病突然、症狀複雜、難以預料,可使部隊陷入精神混亂狀態,影響部隊戰時穩定。有些戰鬥應激反應(如:戰爭癔症和群體恐慌現象)常以群體發作形式出現,並可以相互感染,一人發作可迅速波及多人發作。外軍曾有戰鬥應激反應使部隊鬥志渙散,導致士兵酗酒滋事和吸食毒品,戰後容易發生精神創傷的應激性障礙的報導。
以色列在軍隊中設立了戰場心理致傷防治機構,美國陸軍師醫療救護站配有行為科學專業軍士和精神保健軍官,用以專門負責對發生戰場心理創傷和心理異常官兵的防治工作。因此,以軍在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中東戰爭中,心理異常病員占病員總數的百分比由30%下降到23%。這說明,只要對戰鬥應激反應引起高度重視並採取相應措施,就可以很大幅度的降低戰鬥應激反應的發生,增強戰場適應能力,降低戰鬥中的精神性減員。

應對方案

處理原則

戰鬥應激反應宜在前線治療。有三條主要處理原則:就近、迅速和期望。即儘可能接近戰鬥地區;對出現戰鬥應激反應症狀的傷員儘早診斷、治療;讓傷員理解治療目的,期望返回部隊。

傷員分類

首先要認識戰場應激的正常身心反應,從而甄別有異常反應的人。
1、正常反應:肌肉緊張、顫抖,出汗增加,有消化、泌尿、循環和呼吸系統反應,害怕、恐慌,對噪聲敏感,失眠,有淡漠傾向,興奮和不滿。
大多數人有一種以上的正常反應。但是,如果嚴重程度、數量和持續時間增加到影響個人執勤的能力,那就成為“異常”了。
2、急性戰鬥反應:有情緒和軀體徵象急性發作,以嚴重的焦慮症狀為主,持續時間長達72小時。理想的處理方法是在最近的救治階段治療。只有那些非常嚴重和有危及生命行為的人,才送到其他治療機構。
3、慢性戰鬥反應:其症狀和急性戰鬥反應相類似,但持續時間更長。只有睡眠、休息後仍無法恢復正常者,才送到附近的醫療機構。

治療方法

1、前線救治:急性戰鬥反應的治療原則是立刻治療,即在前線或其附近,由同伴或衛生員進行緊急處理。救治措施有:使患者脫離危險地區,幫助患者控制過度激起的生理狀態,指導患者停止快而淺的呼吸。一個有效的辦法是,讓患者慢慢從1數到10,並使呼氣比吸氣的時間長。
2、二級治療:一般來講,經上述處理,大部分患者即可恢復。如果由於戰爭的情況或由於較重的急性戰鬥反應,患者不能通過自救和互救而明顯好轉,則應送往二級治療機構進行進一步的治療。治療措施如下: 第一,令患者安定,給予食物和香菸,只有極個別的病例要給鎮靜劑,不給酒類; 第二,鄭重地對待患者,聽他訴說,讓他把經歷說出來; 第三,儘可能給他做一些簡單的工作,使他恢復全部工作能力。
3、三級治療:如經第一、二級治療仍無效,則應考慮送到第三級治療機構進行較為確定的治療。 治療機構應在一個軍營里開展工作。患者必須和其他士兵在一樣的條件下生活,必須參加日常的軍事活動,嚴格遵守紀律,穿軍服,使用同一個作息時間表,在同一食堂吃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創造一些作戰氣氛,使其像部隊而不是醫院。
(1)活動安排:每天進行常規的體力活動,如按時起床、打掃衛生、體育活動、檢閱;進行心理教育和輔導,所有患者每天至少參加兩次集體討論,每天要進行數次交談;加強戰鬥感覺,給患者安排一系列步槍射擊,鼓勵他們和其他士兵一樣參加軍營內所有的活動而不給予優惠和照顧。
(2)休息安排:在休息期間,給傷員提供熱飯以及溫暖、有安全保障的睡覺的地方。如果飯後不能自然入睡,則可根據需要給藥。可能的時候,把傷員的病情歸為戰鬥疲勞,並保證他們可以歸隊。
(3)支持與安慰:初期要給予心理衛生方面的支持,以對抗疲勞。鼓勵他們對事件或感情的敘述,允許情感自由地表達和適度的悲傷。幫助他們正視現狀,恢覆信心、士氣和憤怒,保持軍人形象。
(4)歸隊準備:在傷員的病情穩定或好轉時,要給他們分配適當的工作;注意檢驗傷員完成任務的能力,還可讓其承擔醫務人員的部分工作,為新傷員的康復服務,從思想和行為上為其做好歸隊準備。
(5)救護的實踐經驗證明,患有戰鬥應激創傷的軍人,經過三級治療,80%能在數小時至5天內恢復正常而返回部隊。如果仍有嚴重症狀,則應將他們送到更遠的後方醫療機構進行救治。

預防

充分了解敵方情況
可預料的事件和意外的事件相比,其引起的應激程度前者顯然小於後者。因為可預料的事件能使機體作好適應的準備,以便以較高的水平耐受應激刺激。因此,需要做好充分的戰前分析,了解掌握敵方裝備、作戰意圖,對戰爭性質有充分正確的認識等等。
增強必勝信心
即使是可能引起嚴重後果的事件,只要個體主觀認為能夠有效地控制和處理,就能大大降低其應激程度。因此,需要對我軍及個人自身的作戰能力有充分的認識要有戰之必勝的決心和信心。
增加心理支持
危險之中有人伸出救援之手,儘管有時這種援救僅是精神上的,但也能起到支持和鼓勵作用。要在戰前多找戰友、領導談心,多取得他們的支持、信任,必要時也可與本系統的心理諮詢機構聯繫,以取得他們在心理方面的系統指導。
增強情境模擬訓練
這是戰時應激預防的主要措施。平時在最為逼真的戰鬥環境下進行訓練,在有控制的條件下經歷恐慌症狀,對軍人心理進行循序漸進的刺激,使其反覆想像戰鬥境況的複雜性和艱苦性,使其心理承受巨大壓力,體驗緊張感,並將緊張度控制在心理活動的最佳狀態。
加強體育鍛鍊
強健的體魄是抗擊應激的生理基礎,平時要針對自己的體質和運動弱項增加訓練量,積極鍛鍊,持之以恆,保持強壯的體格,以抗擊戰時惡劣環境中的各種應激源。
做好放鬆訓練
由於應激下的情緒反應伴隨著骨骼肌緊張現象,放鬆緊張的肌肉可緩解情緒反應。因此,自我鬆弛療法可以緩解緊張情緒。鬆弛療法是通過訓練習得的一種根據自我多種感覺而控制肌肉緊張程度的方法。
改善陣地環境,加強後勤保障
良好的環境可使指戰員心情舒暢,有利於戰時應激的預防。因此應努力改善陣地環境,及時消除戰場上的屍體與污物。在戰鬥期間,應儘量創造條件,給軍人提供良好的飲食、保暖和休息條件,保障軍人每日至少睡眠4個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