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中國的社會與文化

戰時中國的社會與文化

《戰時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是本計畫的第三個專題。參加者有中國大陸的桑兵、高華、黃道炫、汪朝光、江沛、金以林及台灣的張建俅、洪秋芬,日本的土田哲夫、內田知行,伊香俊哉,美國的何福德、索非亞?李等,他們分別考察了戰時中國的教育、社會動員、電影、民間交流、難民、保甲制度等多方面的問題。社會史、文化史是近年來國際電學界的熱門學科。

基本介紹

  • 書名:戰時中國的社會與文化
  • 作者:楊天石
  • ISBN:9787509706312
  • 頁數:328頁
  •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楊天石,江蘇東台人。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浙江大學客座教授。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和中華民國史。獨著有《楊天石近代史文存》(5卷本)、《楊天石文集》、《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海外訪史錄》、《從帝制走向共和》、《尋求歷史的謎底——近代中國的政治與人物》、《朱熹及其哲學》、《朱熹》、《泰州學派》、《黃遵憲》、《橫生斜長集》等,合著有《中華民國史》第一編及第二編第五卷、《中國通史》第12冊、《南社》、《南社史長編》等。
黃道炫 江西贛州人,副研究員。1986年江西9幣范大學歷史系畢業,後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修中共黨史,1989年畢業。同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從事中共黨史、中華民國史的研究。主要學術成果有《蔣家王朝1·民國興衰》、《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方針研究》、《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軍事策略考察——以廣昌戰役為中心》、《洗瞼——1946~1948:捉村土改中幹部整改》等。

目錄

序一
序二
戰時國民黨教育政策的若干問題
革命大眾主義的政治動員和社會改革:抗戰時期根據地的教育
戰時鄉建運動:失去的機會,命運,或先驅?
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嘗試:新生活運動的一個側面
中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對美“國民外交”
官營化·教育化·普及化——抗戰時期後方電影的發展路徑轉向
抗戰時期國民黨對北平文教界的組織活動
淪陷時期的北京高校:可能與局限,1937~1945
抗日戰爭時代的中日民間交流活動——自由學園北京生活學校的思想與實踐
華北“治運”時期諸群體心態考察:1941~1942
抗戰初期上海難民問題的處理
雲南戰爭記憶的變異
戰時體制下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和保甲運用(1937~1945)

序言

全球化並不是新生事物,但全球化的發展異常迅猛,很快便形成了國際市場的通用標準。像世界貿易組織這樣的國際組織,制定了一套適用於所有國家的統一規則。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也逐漸形成了共同的研究標準。
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雖然日益密切,但文化不像經濟和科學事物那樣具有均質性。文化處於不斷流變之中,但是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及與他人聯合、同外界打交道的方式等,均具有相當的延續性。文化的差異,不同種族、民族的認同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危險在於,隨著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不同的文化與文明將會相互碰撞,導致文明之間的衝突。文明之間本不必衝突,但要消弭這些衝突,需要我們付出相當多的努力去尋求相互理解。我們必須加快這種理解,使之跟上世界市場全球化的步伐,以及像環境與資源利用問題上越來越強烈的相互依賴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