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無所求(印度泰戈爾作品)

我一無所求(印度泰戈爾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我一無所求》即泰戈爾園丁集》的第13篇,現收入在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之中,現題目為課文編者所加的。本文用優美的文筆描寫了鄉間的生活小景,呈現了各種美麗而恬靜的畫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我一無所求》
  • 外文名稱:I asked nothing
  • 創作年代:1913年
  • 作品出處:《園丁集》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泰戈爾
  • 國別:印度
  • 出生地:印度加爾各答
  • 出生日期:1861年5月7日
  • 逝世日期:1941年8月7日
  • 主要成就: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全文,作者,賞析,

全文

我一無所求,只站在林邊樹後。倦意還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潤在空氣里。濕草的懶味懸垂在地面的薄霧中。在榕樹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擠著牛奶。我沉靜地站立著。
我沒有說出一個字。那是藏起的鳥兒在密葉中歌唱。芒果樹在村徑上撒著繁花,蜜蜂一隻一隻地嗡嗡飛來。池塘邊濕婆天的廟門開了,朝拜者開始誦經。你把罐兒放在膝上擠著牛奶。我提著空桶站立著。
我沒有走近你。天空和廟裡的鑼聲一同醒起。街塵在驅走的牛蹄下飛揚。把汩汩發響的水瓶摟在腰上,女人們從河邊走來。你的釧鐲丁當,乳沫溢出罐沿。晨光漸逝而我沒有走近你。
好幾年前,三月風吹的一天,春天倦慵地低語,芒果花落在地上。浪花掠過渡頭階沿上的銅瓶。我想著三月風吹的這一天,我不知道為什麼。

作者

泰戈爾,(1861~1941),Tagore,Rabindranath,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的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 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課本引用率最高的一幅課本引用率最高的一幅
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一生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譜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他的作品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民眾喜愛。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飛鳥集》(1916)等。
泰戈爾早期的詩以寫“愛”為主題——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景觀,他的詩歌善於選擇小景小物去體現一種純真、和諧的鄉間愛情,《我一無所求》正是屬於這樣的作品。

賞析

思想來源
園丁集》收錄的是泰戈爾1913 年前後的詩作,誠如詩人在自序中所言:這些詩是“關於愛情和人生的抒情詩”。風格上與《吉檀迪利》相近,帶有某種宗教的神秘主義色彩。詩集的名字“吉檀迦利”原意是“獻詩”的意思。這些詩到底是獻給誰的呢?出生在佛國的泰戈爾自然是把它獻給“神”。而且他認為這“神”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存在於一切自然中,存在於最貧賤的人們之間。基於這樣的泛愛觀,即使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在他的詩中都被賦與了牧歌式的迷夢色彩。《我一無所求》就集中反映了他的這一創作思想。
詩集圖書封面之一版本詩集圖書封面之一版本
詳細賞析
詩人一開篇就吟出心曲———“我一無所求”。為何“我一無所求”呢?因為“我”已經擁有,擁有了最凡俗也是最寶貴的生活。高大的榕樹,開滿繁花的芒果樹,曲折的村徑,清澈的池塘,多么原始而又美麗的鄉村風光!汩汩的流水聲,女人釧鐲的叮噹聲,蜜蜂的嗡嗡聲,鳥兒的歌唱聲,朝拜者的頌經聲,廟裡的鑼聲,構成了一曲最質樸最自然的天籟之音。擠奶,汲水,趕牛群,頌經文,多么勤勞的鄰里鄉親!多么簡單卻悠閒自在的生活方式!
詩人選取了鄉村早晨的特定時刻,由靜而動,由近而遠地繪出了一幅恬淡、寧靜、原始而有生機的田園牧歌式的畫卷。最有趣的是,詩人自己也身處這幅畫卷中,而且是詩中一個最獨特的意象。說其獨特,是因為詩中的“我”始終站立著,靜止著,這是外部形態上的意象特徵,同時也是解讀詩人內心世界的關鍵。這種靜立,可以理解為,詩人沉浸其中,在享受這美好的晨光,享受這田園的生活,這是詩的表象,亦即淺層意境。但是,詩人的情感、思想卻始終在奔涌著、流動著。詩人雖然在形式上,用了“我”向“你”傾訴的對話樣式,“我我你你”遍布全詩,但是,這決不僅僅是在向親密的愛人傾訴,同時也是在向大自然傾訴,向他的人民傾訴,向他心中最高的神祇在傾訴。正因為如此,這首愛的牧歌才如此動聽,如此撼動人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