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陝西會館

成都陝西會館位於陝西街(現在的蓉城飯店內)。它始建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是寓川的陝西人祭祀先賢、議事營商、拜親宴友、科學借宿的地方。

地圖信息,
嘉慶二年(1797年)經過擴建和修葺。現存建築乃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陝籍四川布政司預首倡,成都“慶益”“益泰”等33家陝人商號集資重建。整個建築凝重端莊,古樸而有氣勢,在造型和裝飾方面較好地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優秀傳統,體現出清代較高的建築水平。其主體建築為重檐歇山頂式,覆以黛色簡瓦;底樓擎柱皆為石質,木製門窗雕鏤精細,斗枋紋飾彩繪飄逸。會館門匾“陝西會館”四個字,為于右任所書。
清代成都在經濟恢復後,各地來往的商賈、旅客絡繹不絕,城市工商業繁華。旅居成都或省內其他州縣的外省人日漸增多,會館便成為這些同鄉人往來、聚集的理想地方。根《成都通覽》記載,清代先後在成都市區設立的會館,可考的就有16家之多。如陝西街的陝西會館,原在臥龍橋街、現遷至龍泉洛帶鎮的川北會館。此外,城內還有公所(具備會館性質、各行業幫會處理事務的場所)19處。
陝西人在成都建“陝西會館”,還有段頗令人驚嘆的神奇故事。據傳在三百多年前,那時一些成都人還不具有現在這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懷,不願意賣地皮給“老陝”(川人以前稱陝西人為老陝)修會館。後來陝西人不知經歷了多少波折,好不容易才高價買下了一個爛泥塘及其周邊堆垃圾的荒地,作為會館的修建用地。要修會館,首先得用土石將爛泥塘填平,可當時有人竟不許他們在當地取土。萬般無奈之下,他們竟做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驚人決定:由同鄉會發起倡議,凡從陝西到成都來的,每人都必須至少攜一麻袋本鄉的泥土,到陝西同鄉會地基倒入爛泥塘。就這樣,兩年後,從陝西運來一袋袋黃土高坡的泥土,才把近一畝的爛泥塘填平,之後籌資建起了一座氣勢雄偉的陝西會館。對於“不遠千里運泥土來成都填爛泥塘”一說,曾有人表示這是不可理喻的神話,甚至連連搖頭不以為然。其實這事大可不必較真,有一點是肯定的,陝西人那種“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的精神,確實不得不讓人讚嘆和敬佩!
到了嘉慶二年(1797年),陝西會館擴修了正殿,且在大殿後築有以祭祀陝籍名醫孫思邈的“藥王廟”,可後來毀於戰火。到了光緒十一年(1885年),陝籍川省布政使程預首倡,在成都的“慶益”、“益泰”等33家商號出資,又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比康熙年間的陝西會館更為氣派的“陝西會館”。
清末保路運動風涌之時,曾在此會館內建保路同志會的分支機構。新中國成立後,會館曾一度改作招待所。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許多會議都曾在此召開。現在的陝西會館仍在原址,位於蓉城飯店內,僅存大殿,已修葺一新。大殿坐北向南,建築面積805平方米,通高18餘米,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屋頂,覆黛色筒瓦,兩層翹檐。正脊兩端各有1.5米高的龍形獸物。底樓擎柱為石柱,四角石柱到頂。大殿木質窗欞,雕鏤精細,斗方雲飾,彩繪飄逸。整個大殿體現了北方建築的渾厚風格。1981年4月4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陝西會館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成都市邛崍市北街122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