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協十四屆四次會議

昨日上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成都市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錦江大禮堂開幕。4天會期中,市政協委員將積極建言、廣泛協商,為推動成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本次會議應到委員635人,實到601人,符合政協章程規定。

開幕大會執行主席唐川平、徐季楨、侯一平、金嘉祥、李鈾、戴曉雁、楊小英、羅霞、楊林興、顏安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於偉,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鄧修明等在主席台就座,祝賀大會召開。

會議流程,會議提要,參與人員,會議主要內容,

會議流程

上午10時,大會主持人徐季楨宣布大會開幕。全體起立,唱國歌。
大會首先審議通過了政協第十四屆成都市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議程。
唐川平代表政協第十四屆成都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作工作報告。他說,2015年,在中共成都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市政協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圍繞中心認真履職,團結帶領全市政協組織、政協參加單位和政協委員,適應新常態、主動新作為,為我市深入實施“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總體戰略,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作出了積極貢獻。唐川平從三個方面回顧總結了市政協2015年工作:一是加強思想理論武裝,廣泛凝聚政治共識;二是緊扣改革發展大局,著力增強履職實效;三是持續推進自身建設,切實強化服務保障。
唐川平強調,2016年,是我市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市政協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共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部署要求,在中共成都市委領導下,為我市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實施“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總體戰略,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初步建成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貢獻智慧和力量。為落實好總體要求,將緊扣“十三五”發展新部署,主動發揮政協作用;落實加強政協工作新要求,推動政協事業新發展。
受政協第十四屆成都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託,楊小英向大會報告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以來的提案工作情況。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以來,市政協委員、政協各參加單位和專門委員會,圍繞中心,通過提案履職盡責。一年來,共收到提案1023件,經審查,立案972件。其中,委員個人提案730件、聯名提案141件,集體提案101件,有26件提案被列為重點提案,49件提案被評為優秀提案。截至2015年12月31日,立案提案全部辦理完畢,已經解決或採納的占87.2%;列入計畫擬解決或採納的占10.9%;作為工作參考的占1.9%,為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應邀出席開幕大會並在主席台就座的還有中共成都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人民政府、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成都警備區的領導同志:朱志宏、王忠林、陳建輝、劉仆、胡元坤、吳凱、王波、羅相水、侯雄飛、趙小維、敖錫貴、孫傳敏、李小新、仰協、傅勇林、謝瑞武、苟正禮、田蓉、左正、劉守成、楊偉、黃平、郭彥、呂瑤、白剛、李元祥、李建、毛志雄、韓春林、謝志迪、張正紅等。
市老領導高未龍、黃忠瑩、王體乾,市政協十三屆老領導,在蓉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委員代表,市級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同志和無黨派人士代表應邀出席會議並在主席台就座。
市級有關部門負責人,垂直管理機構負責人,部分企業負責人,駐外辦事處負責人,部分市政府參事列席會議。
應邀參加開幕大會的還有台商代表、公民旁聽代表。

會議提要

【核心提要】
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和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尊重規律、集約發展、統籌推進”的城市工作總體要求,市委關於新形勢下成都城市發展的主要考量是——高標準推進城市發展,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
第一,以“四態合一”思路引領城市發展;
第二,以“雙核共興、一城多市”布局最佳化城市空間;
第三,以“大開大合”氣魄做強城市功能;
第四,以“改革創新”精神激發城市活力;
第五,以“共建共享”原則凝聚城市主體。

參與人員

本報訊 (成都傳媒集團兩會特別報導組記者 張魁勇 華露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成都市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昨日下午在錦江大禮堂閉幕。
閉幕大會應到委員635人,實到597人,符合政協章程規定。
閉幕大會的執行主席是唐川平、徐季楨、侯一平、金嘉祥、李鈾、戴曉雁、楊小英、羅霞、楊林興、顏安。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於偉應邀出席閉幕大會並在主席台就坐。
在閉幕大會前召開的選舉大會上,委員們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補選出政協第十四屆成都市委員會常務委員。王春霞(女)、肖輝平、謝瑞金、蔡亦如4人新當選為常務委員。
閉幕大會由唐川平主持。

會議主要內容

閉幕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成都市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決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成都市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於十四屆四次會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
黃新初在閉幕大會上作了題為《高標準推進城市發展 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講話。他說,市政協十四屆四次會議,是在兩個“五年規劃”交替之際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期間,大家積極參政議政,踴躍建言獻策,貢獻了一批富有真知灼見的智力成果,匯聚起了同心奮鬥、共謀發展的廣泛力量。會議開得很成功。他代表中共成都市委,對會議的圓滿舉行表示熱烈祝賀!
黃新初說,剛剛過去的2015年,在中央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市委深入貫徹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省委“三大發展戰略”,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有力保持了經濟穩中有進,預計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8萬億元,同比增長8%左右。與此同時,我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也取得了可喜成績。過去一年的奮鬥與成績,凝聚著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的智慧與汗水。一年來,大家融入大局、勤勉履職,高水平開展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多項重大建議被吸納轉化為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為全市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新的貢獻。實踐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政治制度;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是我們治蓉興蓉必須始終依靠的重要力量。他代表中共成都市委,向各位委員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
黃新初說,這次會議,各位委員熱評熱議的焦點之一,就是成都這座城市的發展。討論中,大家表現出了深厚的家園情懷和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前不久,中央在時隔37年後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城市工作發表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講話精髓集中體現為“一尊重、五統籌”,科學系統回答了新常態下“誰來建設城市”“建設什麼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近年來,省委高度重視城市工作,特別是把成都城市建設擺在全省大局的突出位置來謀劃和推進。省委書記王東明同志先後多次到成都開展城市工作的調研督導,提出了“五個轉型升級”等重大要求。這次省委經濟工作暨城市工作會議,又對成都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央和省委這一系列精神,為我們謀劃成都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黃新初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和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尊重規律、集約發展、統籌推進”的城市工作總體要求,談了市委關於新形勢下成都城市發展的主要考量——
第一,以“四態合一”思路引領城市發展。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話,形態是城市的臉面,關係著人們的第一印象;業態是城市的骨架,決定著城市能否立得起來;文態是城市的氣質,展現著城市的內在魅力;生態是城市的本底,影響著城市可持續成長。這“四態”互為支撐、缺一不可,構成了城市科學發展的有機系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以“四態合一”的思路引領城市發展,切實做到形態美城、業態興城、文態活城、生態優城。重點將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注重品質提升,構建現代城市形態。這些年來,我們高標準推進城市整體風貌塑造,遠洋太古里、萬達廣場等一大批精品街區和地標建築相繼建成,成都初步具有了“現代味”。下一步,我們將嚴把城市規劃和建設關口,切實加強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和風貌整體性的管控,不斷提升城市現代化品質。重點把握三條原則:一是“精品化”。我們將拿出精雕細刻的態度,把城市的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和每一處景觀都當作藝術品來打造。特別是將高標準抓好重要幹線和節點設計,切實加強風貌綜合整治,努力打造一批充分展示城市風貌和特色的“城市會客廳”。二是“宜人性”。我們的城市,應是便捷的、通透的、有人情味的,決不能變成一座“圍城”。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產業複合、規模適當、職住平衡、服務配套的思路,在全市逐步推行“小街區規制”,讓市民出門步行15分鐘以內即可解決各類基本生活需求。三是“細管理”。近年來,我們積極推行“大城市、細管理”理念,堅持向細緻要質量、向細節要形象、向細密要品質,城市管理得到切實加強,被評為中國最佳管理城市。下一步,我們將在“標準”上更加細起來,進一步健全城市管理的標準化體系,確保城市管理全程可衡量、可控制、可監督。將在“服務”上更加細起來,全面實施格線化管理,積極引入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新興技術和先進模式,加快建設新型政企、政民互動平台和大聯動中心,讓市民足不出戶、指頭一點,就能享受優質城市服務。將在“機制”上更加細起來,不斷完善常態化管理督查制度,逗硬曝光、嚴肅追責,倒逼人人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二是加快轉型升級,發展高端城市業態。產業,是一座城市發展最根本的支撐。近年來,我們深入實施“產業升級”戰略,堅定不移轉方式、調結構,全市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達到28.3%。下一步,我們將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製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等先進制造業和電子商務、健康養老、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中西部先進制造業領軍城市、西部金融中心和服務業核心城市,力爭到“十三五”末,全市千億產業集群達6個以上,為我市經濟總量向第二個“萬億級”衝刺提供堅實支撐。
三是植根歷史底蘊,培育特色城市文態。文化,是一座城市活的靈魂,也是標識一座城市的核心元素。成都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脈悠遠、底蘊深厚,擁有以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都江堰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武侯祠為代表的三國文化等等。近年來,我們著力通過實體形式傳承和呈現城市文化,打造出了錦里、寬窄巷子、文殊坊、東郊記憶等一批文化項目,為城市增添了獨特魅力。下一步,我們將深度萃取城市文化核心,將其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中,新建一批具有鮮明成都印記的文化地標、文化公園和文化景觀。
四是彰顯自然之美,塑造優美城市生態。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興,自古有著良好的自然本底。近年來,我們堅定一個認識,城市發展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決不能吃子孫飯、斷後人路,走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路子。為此,我們堅持把生態系統作為綠色的基礎設施來打造,確立了“城區五百米見綠,有條件地區千米見水”的目標,在中心城區建成公園綠地89個,在全市建成綠道2000餘公里,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市。特別是啟動建設以“六庫八區”為龍頭的環城生態區,錦城湖、青龍湖一期、白鷺灣濕地等已率先建成,為城市淨化裝上“天然綠肺”。下一步,我們將拿出最堅決的態度,堅持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盡最大努力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修復,努力讓成都藍天常在、綠水常流。
“四態合一”,重在一個“合”字,合的關鍵在於“多規合一”。現在,我市制定了不少城市發展規劃,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下一步,我們一方面將主動邀請被規劃方、建設方、管理方和市民共同參與城市規劃,切實增強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公開性;另一方面將以城市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好各類空間性規劃,堅決維護規劃剛性,讓“四態”首先在規劃層面實現“合一”。
第二,以“雙核共興、一城多市”布局最佳化城市空間。
成都自建城以來,一直沿襲單中心的空間布局。過去一個時期,伴隨高速的城鎮化進程,人口高密承載、空間飽和的特徵愈發突出,衍生出交通擁堵、資源緊張等一系列“大城市病”問題。對此,我們的總體考慮是:深入實施“立城優城”“統籌城鄉”戰略,加快推動城市空間由“圈層式”向“組團式”轉變,構建起以中心城區和天府新區為雙核,以衛星城和區域中心城為支撐,以小城市、特色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為基礎的“雙核共興、一城多市”的市域城鎮體系。
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關鍵是要落實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要求。具體到我市,框定總量,就是到2020年,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要控制在600平方公里以內;限定容量,就是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要控制在620萬人以內;盤活存量,就是要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向二次開發要質量、要效益,推動中心城區轉型升級;做優增量,就是要發揮後發優勢,高水平建好天府新區、衛星城、區域中心城等新興區塊;提高質量,就是要全方位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重點將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高標準建設天府新區。天府新區建設是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的龍頭工程。經過近幾年的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和產業骨架加快搭建,一個宜業宜居的國際化現代新城區正逐步呈現。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抓住天府新區上升為國家級新區的重大機遇,加快推進成都科學城、天府商務區和錦江生態帶等重大項目建設,推動工程聚集多出實物、產業聚集再上規模。
二是深入實施“北改”工程。我們站在破除“城市二元結構”的高度,啟動了“北改”這項最大的民生工程,提出用5年時間,還全市人民一個暢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目前,“北改”累計新改建道路196公里,關閉、搬遷、升級專業市場56家,完成21個棚戶區改造,解放北路等一批梗阻多年的道路順利打通,荷花池市場整治等一批老百姓熱議多年的項目全面完成,北部城區正加速蛻變。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五年大變樣”的目標倒排進度,提速推進基礎建設、舊城改造、產業發展等工作,力爭早日全面建成“四態合一”的新城北。
三是加快構建網路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高級空間組織形式,也是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的重要平台。下一步,我們將有序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突出發展龍泉驛、新都、青白江、溫江、雙流、郫縣、新津、都江堰8個衛星城,大力發展金堂、彭州、崇州、大邑、邛崍、蒲江6個區域中心城,加快發展永寧、新繁等10個小城市,提升發展花源、竹篙等一批特色鎮,推動大中小城市組合布局、錯位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將堅持“獨立成市”的理念,配套完善各個區塊的交通、產業和服務,使每個區塊都形成功能複合、自成體系、自然循環的城市架構。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加強城市建設,並不意味著要削弱農村發展。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推動城鄉統籌,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和帶動能力,切實抓好68個特色鎮和2000餘個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加快打造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的幸福美麗新村,同步破解好“城鄉二元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