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套用辨誤100例

成語套用辨誤100例

《成語套用辨誤100例》引用媒體上誤寫誤用的一些成語例句,分別加以闡述和辨析,旨在倡導規範,儘量言之有物,論之有據,力求做到實用性、規範性和科學性相結合,以幫助讀者準確掌握中華文化中的語言瑰寶一成語,使之更有效地服務於社會語文生活。

基本介紹

  • 書名:成語套用辨誤100例
  •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
  • 頁數:129頁
  • 開本:32
  • 品牌:廣東人民出版社
  • 作者:李行健 余志鴻
  • 出版日期:2009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8062105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成語套用辨誤100例》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媒體推薦

使用語言文字的水平如何,包括是不是符合規範,是一個人文化素養高低的表現。怎樣提高自己的語文修養?除了平時說話寫東西要注意外,看看有關這方面的讀物是很有益的。這套《常用字詞句辨誤小叢書》就是為此而編寫的。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著名語言學家 許嘉璐
這是一套為你指點語言文字迷津的叢書。讓你享受咬文嚼字的樂趣,領略中華文化的風采,體悟漢語漢字的味道。叢書由多名專家學者撰寫,貫徹語文標準,指導語文實踐。叢書引例鮮活、具體,文字不刻板、不說教,充滿豐富生動的語言知識。
——本套叢書主編 李行健、余志鴻

圖書目錄

不是“物件”怎能“愛不釋手”?/1
“白駒過隙”只能形容時間過得快/3
“比翼雙飛”只能用於夫妻、情侶/4
“不孚眾望”別與“不負眾望”相混/5
“不刊之論”的“刊”不是不能刊登/6
“不可理喻”不是不可理解/7
“不名一錢”不是不值一錢/8
“不容置喙”別跟“不容置疑”混淆/10
此“訓”不是教訓義/11
“慘澹經營”與生意慘澹/12
“差強人意”是“不能使人滿意”嗎?/14
一種顏色的花不能說“奼紫嫣紅”/15
過時的就是“陳詞濫調”嗎?/16
“楚楚動人”用在哪裡?/17
此“大方(fang)”非彼“大方(fang)”/18
“豆蔻”比喻妙齡少女/19
“耳濡目染”很容易用錯/21
“犯而不校”的“校”/22
“未然”是什麼意思?/23
生活水平怎能“飛黃騰達”?/24
“風雨如磐”不同於“風風雨雨”/25
“付之一笑”是“對他笑笑”嗎?/27
換個招牌不叫“改弦易轍”/28
“肝腦塗地”不用於貶義/30
“隔岸觀火”者不著急/32
“瓜田李下”不是瓜圃田園/33
“過猶不及”與“有過之而無不及”/34
“汗牛充棟”只能用於書籍/35
“康熙”錯用“怙惡不悛”/36
“繪聲繪色”不能形容演戲/37
“火中取栗”者並未得利/38
一個人怎能“見仁見智”?/40
“間不容髮”只用於比喻義/42
貶義的“見異思遷”/44
“緊鑼密鼓”不等於“緊張”/45
“敬謝不敏”是自謙之辭/47
夫妻相敬者“舉案齊眉”/48
“絕無僅有”並非絕對沒有/49
“苦口婆心”與“語重心長”/50
“牢不可破”與“顛撲不破”/51
嫦娥對吳剛怎能“憐香惜玉”?/52
“淋漓盡致”的誤用/53
“漫不經心”與“不知不覺”/54
“名不虛傳”與“名副其實”/55
你懂得“名正言順”嗎?/56
“莫衷一是”還是“無所適從”?/58
“目不暇接”是褒義成語/59
背道而馳的“南轅北轍”/60
傳統文化中的“肝膽”/62
“否極泰來”不是樂極生悲/64
天然的景物怎能“巧奪天工”?/65
三個男子怎能“青梅竹馬”?/66
“情不自禁”與“不由自主”/67
“晴天霹靂”不能用於好訊息/68
“求全責備”不是批評指責/69
“屈指可數”能形容多嗎?/71
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能“忍痛割愛”嗎?/72
三人豈能變成虎?/73
“捨本逐末”的誤用/74
“設身處地”與“身臨其境”/75
“莘莘學子”不止“一位”/77
“始作俑者”只能用於壞人壞事/78
“視而不見”不是“看不見”/80
什麼事情可用“是可忍,孰不可忍”?/82
公安人員“守株待兔”?/83
“首當其衝”的“當”和“沖”/84
“嘆為觀止”是對美好事物的讚嘆/85
“醍醐灌頂”不是“冷水澆頭”/86
投鼠“忌”什麼“器”/87
“脫穎而出”的“穎”指什麼?/89
“萬籟”與“天籟”/91
什麼情況叫“萬人空巷”?/92
“妄自菲薄”與“妄自尊大”/94
“望塵莫及”用得毫無道理/95
“望其項背”與“望塵莫及”意思正相反/97
“惟妙惟肖”不用於天然景物/98
不要把“虎”當作“倀”/99
“文不加點”不是寫文章不加標點/101
“無動於衷”不是“心不在焉”/102
“無可厚非”與“無可非議”/103
“相敬如賓”只用於夫妻/105
“香消玉殞”只用於女子/106
“胸有成竹”的比喻義/107
“休戚相關”與“息息相關”/108
活人怎能“栩栩如生”?/110
主賓間的喧奪關係/111
“掩耳盜鈴”與“掩人耳目”/112
“杳無音信”與“杳無蹤影”/114
“一筆抹殺”與“一筆勾銷”/115
“一蹴而就”能這樣用嗎?/117
“義”在“無反顧”上/118
“遊刃”比喻技術運用純熟/119
“有口皆碑”是褒義成語/120
“運斤成風”與力氣無關/121
“聵”的意思是耳聾/123
“紙上談兵”與“一紙空文”/124
“炙手可熱”不可濫用/126
“置若罔聞”與“熟視無睹”/127
“罪不若誅”不是罪不應誅/128

文摘

某報一則報導軍訓的訊息說:“號聲一響,連長一聲‘立正’,如潮似浪、熱火朝天的操場,頓時萬籟俱寂。”這裡的“萬籟俱寂”用得不妥。“萬籟俱寂”語出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籟,從竹賴聲,是古代的一種三孔管樂器,引申指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各樣的聲響。寂,靜。後用“萬籟俱寂”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沒有一點兒聲響。例如《聊齋志異·山魅》:“輾轉移時,萬籟俱寂,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鄒韜奮《我的母親》:“這時萬籟俱寂,只聽到滴答的鐘聲和可以微聞得到的母親的呼吸。”從以上書證可以看出,“萬籟俱寂”只用於形容夜深人靜、萬物都已沉睡的環境,而上引的軍訓訊息只是說操場上頓時安靜了下來,並不是周圍環境全都寂靜無聲,因此不能用“萬籟俱寂”,如果改用“鴉雀無聲”就比較貼切了。順便提一個詞“天籟”,也是自然界發出的聲音,但主要指風聲、水聲、鳥聲等音響,“萬籟”比它的範圍要廣一些,“萬籟”還包括塵世間的聲音。

序言

語言是鮮活的、生動的,是有生命力的。它無時不在生長、變化,離開一個熟悉的語言環境,例如離鄉或出國多年,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就會發現當地有些話生疏了,隔膜了,甚至不明其所以然了。這是因為,語言發展了,自己的語言儲備沒有相應的變化。但是,語言裡有些東西是不變的,或者說是變化得極慢,慢到在幾十年里都察覺不出來。換句話說,語言的“變”與“不變”是相對的。這和我們的社會、家庭生活很相像:永遠沒有變化就會乏味,變得劇烈也會無法適應。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是使只有聲音而沒有形體的語言“有形化”的符號,其發展變化的道理和語言是一樣的。
作為創造了語言文字、永遠離不開語言文字、又受著語言文字“管轄”的人類,應該怎樣應對語言文字的這一狀況呢?其實很簡單:對變得快的部分,只要不脫離社會生活,就會適應,否則自己聽別人的話或看別人的作品時就會有困難;對於變得慢的部分,就不要隨心所欲地或想當然地去改變,也就是不要違背千百年來形成、全民都在遵守的規則,否則你的話別人聽不懂,你寫的文章別人看不懂,白白費時費力,還可能造成誤會,惹下麻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