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教化

成教化

“成教化,助人倫”是中國古代繪畫重要的理論,語出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成教化,助人倫”強調的是繪畫的社會文化功能,特別是道德教育的意義,否定了將繪畫僅僅看做是怡情悅性之事的觀點,對繪畫題材領域的擴展和價值功能的開發都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教化
  • 外文名:無
  • 原句:“成教化,助人倫”
  • 性質:中國古代繪畫重要的理論
  • 記錄:《歷代名畫記》
出處,釋義,

出處

“成教化,助人倫”是中國古代繪畫重要的理論,語出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成教化,助人倫”強調的是繪畫的社會文化功能,特別是道德教育的意義,否定了將繪畫僅僅看做是怡情悅性之事的觀點,對繪畫題材領域的擴展和價值功能的開發都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釋義

《舜典》中“擊石拊石,百獸起舞”,即反映了打擊石磬樂器的音樂,也反映了用繪畫描繪和裝飾手法模仿百獸形象的藝術,同時還反映出被描畫裝飾的人們唱歌祈願,模仿百獸的舞蹈藝術,這樣做是為了使得帝之美德能夠通過舞蹈,音樂的方式使“神人以和”。《孔疏》曰:“帝雲百獸率舞,則神人以和,言帝德及鳥獸也。”
以德施教,教人以禮,格法而治,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合《易》之理,成教化,助人倫是為堯舜之世的共同特點,然堯之貢獻在於天象曆法,舜之貢獻在於人倫、教化,表現在文學藝術中,此為治世之道,也反映在文學藝術之中,尤以“詩言志”作為如象朱自清先生認為是中國歷代詩論的“開山綱領”《詩言志辨序》的話,那么,它也應是文學藝術的“開山綱領”。
這是因為,由於“詩言志”明確無誤的倡導人們去表現情感和志向為目的的事物,並且這種情志是美好道德標準為基礎的所謂“真、善、美”而非“假、惡、醜”。同時也意味著擺脫巫術而德育循理的形狀,所以“詩言志”是在禪讓特殊時期環境所致,故也為文學藝術的“開山綱領”。所以此時的美學思想也應該是,崇德以教而重人倫,文學藝術重陰陽之理和順三才之道。社會公平天下,尚天人合一和神人之和,始以道德要求而主張真、善、美的追求。以下舉例也可作證,如:《尚書·益稷》曰:
“余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施於五色,作服。”
這是舜帝所言,其意為:我想要看到古人所觀之象,把日、月、星辰、山、龍、雉六種形象繪在上衣上;把虎、水草、火、白米、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黑青相間的“已”字花紋繡在下裳上,用五種色彩明顯地做成五種色彩不同的衣服。這顯然還是伏羲、倉頡之“觀物取象”之“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的中國傳統方法。衣服上之衣取天象,下之裳取法於地,故其物象不同也。並配以象徵東方之青色、南方之赤色、西方之白色、北方之黑色、中方之黃色的五色施以五種不同等級的服裝上。這些衣服上的物象圖案,在古陶器上均可見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