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均(遠古時期的大學)

成均(遠古時期的大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相傳為遠古堯舜時的學校。原始氏族公社後期,氏族的規模逐漸擴大,並組成部落聯盟。社會生活也趨向複雜化,除家庭生活、生產勞動和與外敵作戰的軍事行動外,還有各種祭祀、慶典等集體性的禮儀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均
  • 讀音:chéng jūn
  • 詞義:古之大學
  • 出處:《周禮·春官·大司樂
詞義,成均的由來,

詞義

古之大學
周禮·春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
注引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
黃以周云:“文王世子以於成均別郊學之人是成均為周大學之通稱”。按周名大學曰成均,仍沿五帝之稱也。
孫詒讓周禮正義》謂:周大學之名,見此經(《周禮》)者唯成均,見於《禮記》者由又有辟雍上庠東序(又稱東膠)、瞽宗,共五學,此外又有國小,參見“辟雍”條。後世唐高宗曾改國學為成均監
禮記·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鄭玄註:“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
泛稱官設的最高學府
南朝 宋 顏延之 《宋武帝謚議》:“國訓成均之學,家沾撫辜之仁。”
楊炯崇文館宴集詩序》:“齒於成均,所以明其長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賓客。”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陽》詩:“憶在成均共攜手, 泉山 門下相知久。”
昭槤嘯亭雜錄·莫葆齋》:“ 莫葆齋晉 , 浙江仁和人。少入成均, 法時帆先生最為賞識,每考必列前茅。”
清 湯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孫)墓志銘》:“美丰儀,饒幹濟才,讀書成均,以選例待佐州牧。”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就取“成均”一詞的“大學”之意。

成均的由來

氏族部落成員間已開始有了等級地位的區分,產生了各種社會行為規範的要求。為了保持和強化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對公眾的教育和宣傳是必不可少的。考古發現的原始氏族公社後期遺址中,往往有一大片空地,有點像現在的廣場,顯然是氏族部落成員集會的地方。遇上舉行各種典禮儀式,召開會議,宣講告示、規定、要求,以及採取某項行動前的動員、誓師等,都在這裡舉行集會,可見其具有顯著的教育作用。國家產生之後,“成均之教”就成為社會教育的總稱,成均也成為天子之學的中心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