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理學院

成功大學理學院

本院創立於1956年,原稱文理學院,設中國文學、數學、物理等三學系。1959年,增設化學系;1968年,增設地球科學系。1969年,文理學院奉準分設文學院、理學院,本院遂正式成立。1982年增設生物學系 (2004年更名為生命科學系),鑒於生物科技的日益重要,本院於1998年設立生物科技研究所。本世紀初為配合國家光電科技的發展,本院於2002年增設光電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因應環境及生態對國家社會的衝擊,本院領先各校於2003年增設生物多樣性研究所。2004年生命科學系、生物科技研究所及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納入本校新成立的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功大學理學院
  • 隸屬:成功大學
學院簡介,組織架構,教學研究,學術活動,國際化,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地科系,推廣教育,專業學程,

學院簡介

沿革與特色
本院創立於1956年,原稱文理學院,設中國文學、數學、物理等三學系。1959年,增設化學系;1968年,增設地球科學系。1969年,文理學院奉準分設文學院、理學院,本院遂正式成立。1982年增設生物學系 (2004年更名為生命科學系),鑒於生物科技的日益重要,本院於1998年設立生物科技研究所。本世紀初為配合國家光電科技的發展,本院於2002年增設光電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因應環境及生態對國家社會的衝擊,本院領先各校於2003年增設生物多樣性研究所。2004年生命科學系、生物科技研究所及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納入本校新成立的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為將衛星影像及通訊技術多元運用於地球科學研究,以整合觀測地球環境變遷,2007年成立衛星資訊暨地球環境研究所,2008年成立太空天文與電漿科學研究所(碩士班),衛星資訊暨地球環境研究所於2010年8月1日與地球科學系碩士班進行整並。為學術一貫,自100學年度起光電工程學系與本院光電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合併歸屬於理學院,並改名為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太空與電漿科學所原本僅設碩士班,惟該所已於101年6月15日獲教育部核准通過設立博士班,並於2013年8月1日更名為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預計於102學年度開始招生。因此目前理學院總計有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等五學系以及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
成功大學理學院
在協助本校各相關學院提供基礎自然科學課程,包括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的授課以外,本院以「窮理致知」為特色,因此在數學及各個自然科學領域皆需探索到最前緣,走在時代最前端,是以本院也相繼成立礦物及同位素研究中心、量子資訊科學研究中心、理論科學研究中心、電漿與太空科學中心等四個與世界各相關學術研究領域接軌的學術研究中心。

組織架構

本院現設:
數學系 (含碩、博士班)
物理學系 (含碩、博士班)
化學系 (含碩、博士班)
地球科學系 (含碩、博士班)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 (含碩、博士班)
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 (含碩、博士班)
礦物及同位素研究中心
量子資訊科學研究中心
理論科學研究中心
電漿與太空科學中心
本院除教學、研究組織系統外,在行政工作方面設有院務發展委員會、院教師評審委員會、院課程委員會及院圖儀設備委員會等,並不定時召開院務會議和院務主管座談會,這些組織與會議有效幫助本院達成教學及研究任務的目標。

教學研究

本院教學分為兩方面,第一方面是提供全校數學及基礎自然科學的教學工作,特別是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這方面的教學負擔,隨著各學院陸續增設系所班級,已呈過飽和狀況。第二方面是本院的各領域科學的教學工作,逐年更新教學課程內容,以提供國內科技發展人才需求為主,並以因應國際數學及自然科學發展趨勢為輔。
成功大學理學院
基於數學及自然科學的特質,本院各學門領域的研究計畫,主要系以國科會自然處的研究經費補助為大宗。近年來已逐步增加及擴大與產業界的合作,進行相關的建教合作計畫,特別是經濟部、環保署、衛生署以及中央地質調查所、工業研究院、中油公司、中鋼公司、奇美電子等合作案件也明顯大幅度成長之中。另外也積極推動跨校內外之研究計畫。
南部科學園區成立以來,本院與產業界的合作又向前邁向一大步,特別是生技、製藥、光電方面的合作研究,顯著成長。此外國科會在成大設立的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 (南區) 也在數學與物理系的搭配下,運作十分良好;國際知名理論科學學者穿梭於校園,大小類型的研討會、國際會議接二連三舉辦,成為常態研究的一部份。

學術活動

簡介
本院各系所每周固定有各自學門的學術研討會,演講人來自國內外以及校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研討目前最前緣的數學及自然科學課題。各研究中心的學術研討亦比照辦理,不過時間較具彈性。
此外全院設有「科學論壇」,系理學院的最高學術論壇。除固定每年11月配合諾貝爾獎的宣布,舉辦物理、化學諾貝爾獎通俗演講外,也不定期邀請國內外數學及自然科學領域的傑出學者專家蒞院演講,並與全院師生進行學術交流。
數學及自然科學各學門的年度學術會議,以及國際性的學術年會也經常由本院各系所主辦。

國際化

數學系

國際化程度相當高,除舉辦多次國際型研討會如ICOOC 2001、SJOM2008、DEIA 2011等。該系於2012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於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舉辦 “2012最佳化與工程系統國際研討會”。這個研討會主要目的是藉由最佳化數學方法與工程系統之間搭上一座橋樑。工程系統多半大型且複雜,比如經濟模式、無線感知網路、公共運輸工程、物流、最佳控制系統等等,此皆需藉助數學方法去加以分析。相關的數學方法包括線性/非線性規劃、 錐規劃、半正定規劃、 變分法、組合最佳化。此次研討會我們邀請到一些國際知名學者來參加,包括北卡州立大學講座教授方述誠、伊利諾大學講座教授彭仲熙、 新加坡國立大學講座教授孫捷、澳洲 Curtin大學講座教授張國禮、澳洲巴拉雷特大學講座教授高揚、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邢文訓、 芝加哥大學 Booth 商學院教授蘇哲霖等人。這個研討會總計約有超過50個人參與,有來自數學、工程與管理等領域的學者、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員。透過國際學術交流使學生在專業領域上能有更廣泛的學習,經由此研討會亦讓該系研究生認識這些國際知名學者的風範做為日後學習的榜樣。每年並邀請10位以上的外國學者到系演講或訪問,該系教師也踴躍參加國外的各式會議,或受邀訪問外國著名大學並發表論文、演講。

物理系

該系於2008年9月開始廣招外籍學生前來攻讀大學部及研究所,有來自美國、貝里斯、非洲、蒙古、和東南亞的學生。2011和2012兩年共有六位來自越南的碩士班學生。為了引進外籍生,該系開設外語普物和實驗課程;碩士班的必修課也以英文上課。多位教授和皆國外有長期或短期的合作計畫,如傅永貴教授和美國Kent State大學簡良吉教授鄭靜教授和法國巴黎材料計算研究中心的 Kral Kunc 有長期的合作;田聰教授和歐洲學者在低溫物理有互訪:蘇俄聖彼得堡大學物理所的E. V. Charnaya 教授;陳岳男教授和柏林工大的Prof. Tobias Brandes合作研究量子點量子位元在非馬可夫過程。天文觀測團隊 (ISUAL 紅色精靈團隊) 與日本東北大學合作建置東南亞VLF波段量測網路。張烈錚教授和日本中子團隊合作研究自旋凍的磁性,在2012年以優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he Institute offhe Institute off

化學系

化學系透過國際性學術交流合作,邀請外籍專家學者前來進行專題演講,並招收國際學生,同時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諸如:國際學術研討會、交換學生、受邀演講、出國參訪等,促進化學系之國際化程度。目前除繫上教授與國際間學術合作外,國際期刊論文發表亦多有斬獲,同時亦有研究生前往國外知名大學進行短期交換,並將於2012年12月承辦中國化學會80周年年會,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及多位各國知名學者蒞臨參加,增加該系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此外,葉晨聖特聘教授研究團隊的「近紅外光可調控式金奈米棒複合劑在癌症治療的套用」研究,該研究論文被國際頂尖材料科學與套用化學期刊-德國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選為2012年7月份的封面故事,並稱讚此篇論文為「最重要最具時效性的論文 (Selected as very important and very urgent paper and image of back cover) 」。

地科系

透過國際學術交流互訪、簽訂雙邊合作協定乃地科系近幾年來全力努力之目標。該系目前有正式簽訂雙方合作協定之國外學術單位,包括:與日本岡山大學 (Okayama University) 地球物質研究中心 (Institute for Study of the Earth Interior;簡稱ISEI)、日本愛媛大學 (Ehime University) 地球動力研究中心 (Geodynamic Research Center)、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地球、大氣與環境科學系 (School of Earth, Atmospheric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簽署學術交流協定書。饒瑞鈞、李紅春教授與菲律賓火山與地震研究中心簽訂雙邊合作協定。吳銘志教授自2004年協助經濟部水利署與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簽定「水資源及環境科技學術合作與技術交流備忘錄」,並舉辦「台俄水海資源及環境科技研討會」。2011年1月由楊懷仁教授接洽與日本新潟大學地質學系簽署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同意書。2011年11月由吳銘志教授接洽與South Dakota School of Mines and Technology簽署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同意書。2012年由林慶偉教授接洽與義大利帕多瓦大學土地與農林環境學系(Department of Land and Agroforest Environments University of Padova, Italy)簽署學術交流協定。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
多年來致力於增加與國際學術單位互動的機會,並招收到更多攻讀學位之外籍學生,包含哈薩克、美國、緬甸、澳門籍…等,此外,積極邀請國外學者來訪並演講,並另外安排時間舉辦國外講員專題演說、研究交流與國際研討會 (國際光電科技研討會暨國科會光電學門研究成果發表會),積極鼓勵師生前往聽講。近期,該系郭宗枋教授於99年8月至101年7月受邀至大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邀請國際知名雷射物理學者 Professor Silvano Donati,至該系擔任客座講座教授,進行多年期的學術訪問與交流合作。學術訪問與交流合作研究事宜。
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
該所為97年8月新成立的研究所,但在國際合作方面已有很大進展,2012年獲得日本JAXA正式邀請參與ERG衛星任務,提供LEPe儀器部署在ERG衛星以量測電子能量分布,此為台灣首度獲邀提供尖端科學儀器參與國外之大型科學衛星任務,成大是唯一獲邀提供科學儀器參與日本ERG衛星任務之外國單位,代表我們太空科學儀器自制能力已得到國際肯定。該所並於2011年與物理系共同推動日本北海道大學與理學院簽立MOU與AEA進行太空儀器共同研發與學術交流合作。該所目前與國外已經簽定之研究交流協定:與日本宇宙研究開發機構宇航科學研究所在日本ERG衛星任務上合作研究 (2010年9月迄今)、與日本京都大學The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進行太空科學與地球物理合作研究 (2010年6月迄今)、與韓國Kyung Hee University天文與太空科學系進行研究訊息意見交流與雙方研究人員及學生交流(2008年8月迄今)、與日本東京大學Dept.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合作發展極光電子能譜儀 (2008年迄今)、與韓國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ECH)合作研發量測托克馬克電漿微波偵測儀器 (2008年8月迄今)、與日本東京大學合作研發基礎電漿實驗研究及研究人員互訪交流 (2008年8月迄今)、與日本九州大學Art, Sciences & Technology Center進行微波診斷系統開發合作研究(2008年2月迄今)、與瑞典Institute of Space Physics, UPPSALA合作太空科學研究與發展太空儀器 (2007年迄今)、與德國GeoForschungsZentrum Potsdam (GFZ) 合作GPS太空科學套用研究 (2007年迄今)。另外,該所也與本校簽約合作學校日本大阪大學的Center for Atomic and Molecular Technologies合作,其中心主任Prof. S. Hamaguchi邀請該所向克強教授,自2008年開始進行低溫電漿物理醫學套用跨領域合作研究。另外,2012年該所陳秋榮教授成功爭取獲得2016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lasma Physics (ICPP Meeting)大型國際會議主辦權,預計國內外學者專家約500人出席。該所同時也藉由協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如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rontiers In Space and Fusion Energy Sciences (FISFES)、2009 Opportunity for Collaboration on ERG and SCOPE Missions & Community Input、2009 2nd FISFES、2010 & 2011 International Space Plasma Symposium (ISPS)、2010 Taiwan-Japan Space Instrument Workshop (TJSIW)等,提昇成功大學在國際上之能見度。

推廣教育

本院在推廣教育方面的努力,至少包括下列各項:
1.在南部科學園區,開授影像顯示相關的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程。
2.每年固定辦理高中數理資優教育,主要由物理、化學等系的教授在周末為南區高中資優班學生授課。
3.在教育部輔助下,本院各系所傑出教授被邀請個別指導南區高中資優同學,從事相關數學及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
4.各系所每年舉辦各學門的研習營,包括授課及實習課程,部份尚包括野外課程,主要開放給南部地區各國中、高中學生參加,成效卓著。
5.物理系天文台每年中秋節開放校內外師生及民眾參觀及使用,並有天文知識介紹,屬於社區教育的一環,每年皆吸引龐大的參觀人潮。
6.地科系每年在學校校慶期間辦理地球科學博覽會,展示台灣地區及世界各地的礦物、岩石、化石、寶石,以及導覽解說地球科學與人類生活及環境保育、永續利用的重要性,每年皆吸引雲、嘉、南乃至高、屏地區之國小、國中、高中同學前來參觀,盛況歷久不衰。這些年來,並協助各國、高中學校辦理地球科學戶外教學,以及地球科學教師研習活動,對地球科學教育之推廣,不遺餘力。
7.太空與電漿研究所於98年曾邀請高中生參訪實驗室,並受邀於台南市立圖書館舉辦擔任「科學人」- 科學不簡單講座「電漿火箭‧前進太空」講師,透過與民眾面對面的演講活動分享關於電漿火箭的發展與未來期望。99年接受台北電台台北有愛節目主持人廖偉凡先生訪問,訪談主題為「真正的永續能源─核融合」。

專業學程

本院規劃的專業學程包括 (一)、光電科技學程:主要是因應產業界對我國光電科技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人力缺口,提供適時的人力支援,同時也研發光電技術或元件,提供科技業在節能減碳之作法參考。(二)、材料化學學程:主要是著眼於因應未來奈米科技發展,為落實完善的材料化學教育,提供學生以化學觀點,循序漸進建立起紮實的材料化學知識。(三)、衛星資訊與地球環境學程:系順應福衛二號及三號成功運轉的後續人力需求,結合衛星資訊中心與地科系的相關課程,以培育衛星資訊與地球科學接軌的專業人才,並利用衛星觀測提供我國及其他國家之災變造成之地貌改變及氣象資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