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戲劇理論

戈夫曼的戲劇理論“擬劇理論”或“戲劇理論”,戈夫曼的擬劇理論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運用符號預先設計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號進行表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戈夫曼戲劇理論
  • 包含:擬劇理論”或“戲劇理論
  • 含義: 如何利用符號進行表演
  • 例如:理想化表演
表演人生:,印象管理:,表演框架,污名問題,戈夫曼的戲劇理論,

表演人生:

⑴人生是一場表演,社會是一個舞台。戈夫曼的全部著作都是以這樣一個基本觀點為前提的。
⑵表演本身又分兩種。一種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不自覺的表演;另一種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覺的表演。
⑶從一定意義上說,符號本身就具有某種欺騙性,符號的基本屬性就在於是其非是。艾柯將符號學定義為“原則上是一門研究旨在撒謊而可以利用的一切事物的學科”,因此符號也就是“能用來撒謊”的事物。符號能力的獲得使我們永遠地脫離了單純的物理世界,“人的符號活動能力進展多少,物理實在似乎也就相應地退卻多少”。
⑷人際傳播的過程就是人們表演“自我”的過程,但這個“自我”並非真實的自我,而是經符號喬裝打扮了的“自我”。

印象管理:

我們根據什麼來表演?在什麼樣的情境中表演?怎樣去表演?
在人際互動中,“不管個人在頭腦中所具有的具體目標是什麼,也不管他達到這個目標的動機是什麼,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這種控制將主要通過影響他人而逐漸形成的限定而實現的,而且他能通過給他人某種印象的方式藉以表現自己達到影響這種限定的目的,他給人的這種印象將引導他人自願地根據他的意圖而行動。”這就是所謂印象管理。“連結戈夫曼著作的紐帶,總是印象管理的各種變化形式。”
⑴理想化表演。這種策略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掩飾。“表演者會掩蓋或部分地掩蓋與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動、事實和動機”,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
⑵誤解表演。富人裝窮,流氓扮紳士都是誤解表演的例子。
⑶神秘化表演。與互動方保持一定距離,使對方產生一種崇敬心理的表演稱之為“神秘化表演”。
⑷補救表演。

表演框架

戈夫曼所講的“框架”,是指人們內化了的現存的社會規範和社會準則,是一系列的慣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舞台上進行演出的依據。
戈夫曼並不關心客觀世界的實際狀況,而是關心這個世界在人們心目中的狀況,即人們對它的定義。“我所面對的也不是社會生活的結構,而是個人在他們社會生活的任一時刻所擁有的經驗結構。”這種主觀的經驗結構就是所謂表演框架,人們是依據這種主觀的經驗結構來表演的。框架被戈夫曼定義為“一種情境定義,它是根據支配事件——至少是社會事件的組織原則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主觀投入作出的”。

污名問題

“污名”:“當一個陌生人出現在我們面前時,馬上就有跡象表明他具有一種屬性,這種屬性使他可能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人,成為一種不大值得羨慕的人——總而言之,一種壞透了的,或一種非常危險的人,或一種非常懦弱的人。他就是這樣在我們心目中從一個沒有缺陷的、正常的人貶低為一個有污點、被輕視的人。這樣一種屬性就是污名。”
一個人本身是否有缺陷或者有污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在一定的社會群體和交往關係中被其他人視為是有缺陷、有污點的人。

戈夫曼的戲劇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認為人生就是一齣戲,他因此提出了“前台/後台理論”,又稱為“擬劇論”,即社會和人生是一個大舞台,社會成員作為這個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關心自己如何在眾多的觀眾(即參與互動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戈夫曼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次進行表演,如果能夠按照劇本(即預想的方式)表演就按劇本表演,當劇本不明確或不完整(即情況更加複雜或發生變化)時就要隨機應變,臨時創作。
戈夫曼提出,人們為了表演,可能會區分出前台和後台。前台是讓觀眾看到並從中獲得特定意義的表演場合,在前台,人們呈現的是能被他人和社會所接受的形象。後台是相對於前台而言的,是為前台表演做準備、掩飾在前台不能表演的東西的場合,人們會把他人和社會不能或難以接受的形象隱匿在後台。在後台,人們可以放鬆、休息,以補償在前台區域的緊張。
前台和後台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個固定的地方。比如對於工作組織的成員來說,工作場所是前台,人們要按照工作規則行事,但下班以後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後台了。有時,前台和後台可能是同一個地方,只是情境發生了變化,前台變成了後台。工作之後人們回到家裡是進入了後台,在夫妻因為家務而嘮叨甚至爭吵時,如果有客人敲門進來,夫妻會停止爭吵,向客人顯示出和睦的樣子,這時,後台已經變成了前台。
戈夫曼認為,人們不能將前台行為用於後台,也不能將後台行為用於前台,而是應該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該場合應有的行為,而其標準是社會的規範,即社會對角色行為的規定。一個成功的社會成員就是要知道在什麼場合應該怎么做,判斷場合併用適當的方式去行動。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觀眾”也知道表演者有前台行為和後台行為,但他們很少對表演者行為的可信程度提出質疑,懷疑他在製造虛假印象。有時人們還會對表演者的、無意的、不合適的行為“有意視而不見”,以共同維護雙方的面子。因為在社會互動中,觀眾也是表演者,他也知道在特定情況下自己應該怎樣做,即選擇自己是實施前台行為或後台行為。
應該指出的是,與戲劇中有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前台行為並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他們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前台/後台”理論強調了對互動情境的定義及人們互動行為的複雜性、隨機變動性,加深了對互動現象的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