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傷今

懷古傷今

懷古傷今,成語,意為:追念古代的事情,感傷現在的事情。指一種落寞、悲觀的思想情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懷古傷今
  • 意為:追念古代的事情,感傷現在的事情
  • 注音:huái gǔ shāng jīn
  • 成語出處:魯迅 選自《且介亭雜文》
  •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示例出處,賞析,原文內容,

基本信息

【成語】懷古傷今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懷念過去,哀嘆現在。指一種沒落、倒退、悲觀的思想情緒。

詳細釋義

懷:想念。傷:憂思。今:現在。追念古代的事情,感傷現在的事情。指一種落寞、悲觀的思想情緒。

示例出處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首先要了解詞人寫這首詞時已年近半百,但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用,空有報國之志而又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其次要理解詞中所描寫的古人古事,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指揮若定的形象,進而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是懷古傷己:借周瑜的年輕有為抒發自己年近半百而功業無成的感慨。又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要聯繫南宋統治者偏安江南的背景,又要理解劉義隆孫權劉裕廉頗等典故的含義。既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思恢復的強烈不滿,又表現了對統治者不重用自己的憤慨,既懷古傷今,又懷古傷己。其他如李白的《越中覽古》、劉禹錫的《石頭城》也屬於這類詩歌。

賞析

這類詩往往通過對古人、古事、古蹟的描繪,或借古諷今,或懷古傷今,或發表某種感慨。理解這類詩歌,首先要聯繫相關的寫作背景,弄清作者的寫作意圖;其次要正確的理解運用一些典故。

原文內容

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教版 八年級上冊 第18課)或(人教版 九年級上冊 第15課):“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