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東原·山容瘦

慶東原·山容瘦》是元代文學家張可久的一首小令。這支小令是《次馬致遠先輩韻九篇》中的末一首,稱得上寫景名篇。作者以生花之筆,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幅賞心悅目的美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慶東原·山容瘦》
  • 作者:張可久
  • 體裁:小令
原文,注釋,賞析,

原文

慶東原·山容瘦》
元·張可久
山容瘦,木葉凋。對西窗儘是詩材料。
蒼煙樹杪,殘雪柳條,紅日花梢。
他得志笑閒人,他失腳閒人笑。

注釋

1.瘦:消瘦。
2.木葉:樹葉。
3.杪:(念“秒”音)樹梢。
4.他:指世俗小人。

賞析

一、二兩句寫秋山。秋風蕭瑟,樹葉凋零,顯得山的形象瘦生了。山瘦,本身就具有一種美感。宋代張耒的《初見嵩山》:“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雲來。”楊萬里的《題黃才叔看山亭》:“春山葉潤秋山瘦,雨山黯黯晴山秀。”在詩人的眼裡清瘦峻爽的秋山,自有其勝似綽約多姿的春山的地方。第三句指出這山景是詩人從書齋里透過西窗見到的。這一大發現觸動了詩人的靈感。西窗不就是畫家的取景框嗎?窗外四季變化,風花雪月,儘是詩人寫詩的材料。四、五、六句鼎足相對,就是三幅風景畫:暮靄籠罩的樹林,春柳上的殘雪,艷陽下的花叢,美不勝收。七、八兩句重複對世俗庸人的諷刺,那種人是不可能發現西窗外無盡的詩美的。
這支小令的確有朱權所評說的“清而且麗,華而不艷”(《太和正音譜》)的特色,而且文字精緻凝鍊,對仗嚴謹工巧,做到了“儷詞追樂府之工,散句擷宋唐之秀。”(許光治《江山風月譜散曲·自序》)但是把曲子寫得與詞差不多,缺少奔放豪爽的本色特點,也不能不算是一個缺點。有的評論家尖銳地指出:“詞與曲雖相近,而終有別。曲之詞,宜以鬆快為貴,若過多凝蓄,便與詞同,非曲之本色矣。……元人中惟張小山多此類,其特為近代文人所稱道者,因以其曲多成集,亦以近代文人不貴曲之本色,而以詞觀之耳。”(劉鹹忻《文學述林》卷二)這個見解是很有見地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