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州府

慶州府

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在歷朝歷代中的具體行政範圍和歷史名稱都不一樣,據史料記載從唐代初期才開始有了“慶州”二詞,慶城縣古為禹貢雍州之地,是華夏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94年被評為甘肅省歷史文化名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慶州府
  • 外文名稱:QINGZHOUFU
  • 地理位置: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692.6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普照寺、鵝池洞周祖陵等 
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在歷朝歷代中的具體行政範圍和歷史名稱都不一樣,夏朝時,慶城縣屬雍州。“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立邦國於北豳(今慶城縣城)。商初,戎狄部落眾多,互侵不斷。後期,慶城縣被犬戎所占,戎人建立義渠戎國。
商末,慶城縣屬彭國古地。公元前266年,秦昭公滅義渠,慶城縣始入秦版圖。秦統一六國後,設定郡縣,慶城縣為義渠縣。西漢(公元前204年),改義渠縣為郁郅縣。
三國時,魏鹹熙二年(265年),慶城縣為西晉所轄。南北朝時,在彭原置富平縣(屬豳州西北地郡),慶城縣轄平富縣全境。隋朝初年廢州置,實行郡縣制。在慶城設弘化郡,廢西北地郡及富平縣。開皇十六年(596年),在今慶城鎮置合水縣,屬弘化郡。大業元年(605年)復置馬嶺縣,屬弘化郡治。
唐初實行州、縣建置,後改為道、州、縣建置,武德元年(618年),改弘化郡為慶州。武德六年(623年),在慶陽城設總管府,移治弘化縣,與合水縣同為慶州治所,並分合水縣,在今玄馬鄉置白馬縣,將合水縣改為合川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慶州為安化郡,改白馬縣為延慶縣。後梁時,改慶州為武靜軍,廢馬嶺縣。後唐莊宗時,復改武靜軍為慶州。宣和七年(1125年),改慶州為慶陽府。轄安化、合水、桐川、彭原4縣。清沿明制,仍為府、縣建置。清順治二年(1645年)二月,清靖遠大將軍阿濟格攻占秦隴44城。六月,慶陽為清廷管轄。清朝初年,慶陽府仍為陝西布政使司。康熙四年(1665年)慶陽府改隸甘肅布政使。康熙八年(1669年),復置甘肅省,安化縣歸甘肅布政使管轄。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置隴東道,並董志入安化縣,改安化縣為慶陽縣,隸隴東道。不久改涇原道(今平涼市)。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置涇原行政區,直隸於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縣府移至西峰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隸甘肅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11月,陝甘邊區各縣隸屬陝甘省蘇維埃政府。1949年7月,西峰解放。8月,成立西峰市(縣級)人民政府。2002年8月,撤銷慶陽地區設慶陽市,慶陽縣更名為慶城縣。乾元初(758年),復改郡為慶州,廢懷安縣。
也就是說,從唐代開始才有了“慶州”二詞。
慶城縣在唐代初期開始稱慶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