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廊橋

慶元廊橋

慶元廊橋,不但具有全國數量最多、歷史最悠久、歷史沿革最具連貫性的特點,而且全國現存壽命最長、單孔廊屋最長、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橋均在慶元境內,堪稱當世一絕。廊橋如瑰宅鑲嵌於群山之間,無聲無息,如夢似幻。它們或鑿石為梁,或疊木為拱,或橫跨懸崖峭壁之上,或靜臥小溪碧波之上,與周圍的青山綠水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幅精美的畫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慶元廊橋
  • 外文名稱:Qingyuan Bridge
  • 著名景點:木拱廊橋
  • 別名:雨橋
  • 工藝特點:與風水環境緊密相關
  • 建造時間:始建於北宋天聖二年
廊橋概況,歷史沿革,構造特點,工藝特點,文化內涵,廊橋文化,保護歷程,廊橋特徵,數量最多,時間最早,質量最高,審美情趣,民間傳說,

廊橋概況

廊橋,別名風蜈蚣橋、蝦姑橋,是在橋面上蓋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橋樑。根據橋體構造和用材不同,又有木拱廊橋、木撐架廊橋、木平梁廊橋、石拱廊橋之分。
慶元廊橋慶元廊橋
其中木拱廊橋(又稱喜鵲窩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樑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如今在我國能保存下來的為數極少,只在浙南閩北的麗水、溫州、南平、寧德幾個地市有發現。

歷史沿革

據光緒版《慶元縣誌》載,當時慶元有宋朝以來修建的各式廊橋230多座。目前慶元境內現存各類廊橋100多座。
雙門橋雙門橋
全國有確切紀年、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如龍橋、全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蘭溪橋、全國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橋——黃水長橋、全國有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拱廊橋——大濟雙門橋和甫田橋,均在慶元境內。
慶元木拱廊橋歷史沿革最具連貫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木拱橋慶元境內均有分布。

構造特點

慶元木拱廊橋構造科學,造型美觀,是古典建築藝術中的奇葩。
木拱架部分,用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交錯成拱,形似“喜鵲窩”。整個拱架不用一釘一鉚,“八”字型榫卯結構體系,具備抗壓、抗側移的作用。
木拱架與廊屋連線部分,用橋兩端四根“將軍柱”(也叫天門柱),從木拱架底墊木直通廊屋頂部,使廊屋與木拱架渾如一體,重心下移至底,穩定重心。
橋面部分,橋面板上依次鋪箬葉、木炭、沙石料,最後砌鵝卵石或香糕磚,具有通風、散氣、防腐功效。
橋屋造型,集屋宇建築之大成,廊、樓、亭、殿、閣等應有盡有。天花龍鳳、中梁八卦、雕樑畫棟、五彩繽紛。擋風板上設各種幾何圖型的視窗,與廊屋外的自然風景構成天然的扇畫、花瓶畫、桃符畫、月宮畫,巧奪天工。

工藝特點

慶元廊橋不僅造橋工藝精湛,而且具有廣泛功用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除了通常意義人們衣食住行所需的交通外,它還與生態環保、休閒娛樂、文賦書畫、民俗祭祀等緊密相關。
古代建築講究風水,把廊橋建造放到至關重要的地位,一般都是選址在村莊的水尾。為了“補救風水”,慶元先人把造廊橋作為首選,附之廟堂,植上柳杉、紅豆杉、松、柏、垂柳,互為烘托,宛如屏風,使村落整體形成八卦形環狀單元景觀。人們對趨福避凶的心理追求,形成了村民興建廊橋、自覺保護廊橋和風水林的良好風氣。
慶元廊橋是人們重要的社交娛樂之處。慶元廊橋以它獨特的風姿,橫跨在溪流山谷之上,方便了村民之間的交往,促進了村寨之間的聯繫,溝通了與外界的交流。人們在廊橋上休息聊天、遮風避雨、避暑乘涼、聚會交易,濃厚的鄉土氣息悠然置於青山綠水之間。多少代來,人與橋彈奏著和諧的音符。

文化內涵

慶元廊橋文化底蘊深厚。廊橋是顯示一個地方的經濟實力、文化品位、人文景觀的特殊場所,一向為文人墨客所鐘愛。各類橋記、題字、對聯、詩賦、雕刻、廊畫、書法一應俱全,豐富多彩。慶元廊橋流傳著許多美麗的民間故事。教喻故事、愛情故事、風水故事、帝王神仙趣事等廣為流傳。
廊橋還是人們祭祀的重要場所。廊橋與佛廟、道觀、社堂相結合也是慶元廊橋一大特色。橋中央多設有神龕,供奉最多的是觀音及金童玉女,地方神靈陳夫人、馬夫人、土地公、社主等。廊橋成為鄉民寄託美好願望之所,或保全康,或求財增壽,或求子添女,或求取功名。橋上的神龕和祭祀活動,給古廊橋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慶元廊橋也是一部革命史。從1933年到1949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軍挺進師、閩東獨立師、閩北獨立師等在慶元頻繁活動,革命前輩的足跡踏遍了慶元的古道廊橋,賦予慶元廊橋紅色的神韻。竹口後坑橋就因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此與敵發生過一場戰鬥又名“紅軍橋”。
慶元廊橋自產生就屬於民眾共有性,其公用性也是任何古典建築難以比擬的,是一種人性化的古典建築。建橋修橋護橋的資金絕大多數是募捐集資為主,家族民建為次,官資民助為輔。
慶元廊橋是慶元古代勞動人民實踐和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歷史、藝術價值。慶元廊橋不僅是慶元人民的寶貴財富,而且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廊橋文化

中國·慶元廊橋博物館
慶元廊橋博物館採用“橋館合一”的建築理念來詮釋廊橋文化,外形古樸典雅,總面積約2060平方米。博物館以廊橋為主題,從歷史、技藝、自然、人文、保護等方面來解讀廊橋文化,集收藏、展示、教育及研究於一體,對廊橋傳統文化的整合、創新及提升有著之分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給前來參觀的人以更真實的感受,中國·慶元廊橋博物館在陳列展覽中,運用了幻想成影、3D動畫、紅外感應等多媒體高科技手段,還製造了一定數量的廊橋模型供遊人參觀。這一舉措,既體現出慶元所擁有的精湛的木工廊橋營造技藝,同時,通過實物資料的陳列與現代化藝術陳列手段的相結合,更是全方位的提成廊橋博物館的展陳水平。
據悉, 慶元縣地處浙閩交界處,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我國現存古廊橋最多、最集中的縣,素有“古廊橋天然博物館”和“廊橋之鄉”的美稱。全國現存壽命最長的如龍橋,單孔廊屋最長的黃水長橋,單孔跨度最大的蘭溪橋,有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雙門橋、甫田橋和全國最長的木拱廊橋濛洲橋均在慶元縣內。
慶元廊橋文化的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那精湛的技藝,更在於慶元廊橋與當地民眾的息息相關:除了日常交通外,它還影響著人們的休閒娛樂,民俗祭祀,古典建築等。
慶元的廊橋,在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著極高的價值。他就像一根線,串起了慶元的歷史,同時,慶元的廊橋,也是歷史中的顆顆明珠。

保護歷程

近年來,慶元縣不斷加大了廊橋的保護開發與宣傳工作。
加強了廊橋文物保護工作,如龍橋、後坑橋、蘭溪橋、裊橋等得到及時修復,二十多座廊橋被列入國家、省、縣級文保單位;
2004年成立了木拱廊橋搶救保護領導小組和古廊橋保護與開發協會,並全面開展了廊橋普查工作;
2004年、2007年縣政府兩度與各鄉鎮部門簽訂廊橋保護責任狀;
2004年,慶元縣舉辦了浙閩木拱廊橋保護與開發研討會,並與相關縣市聯合簽署《關於開展浙閩兩省木拱廊橋保護研究與開發區域合作的倡議書》;
2005年,慶元後坑木拱廊橋保護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獎”,並於2007年5月在慶舉辦頒獎典禮;
2007年發起古廊橋愛心認護活動,發動社會各界參與廊橋保護,目前已有五座廊橋得到認護或認修;
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分別於2004年8月和2006年10月到慶攝製廊橋專題節目,浙江電視台《亞妮專訪》來慶拍攝廊橋專題節目,福建海峽電視台、天津電視台等於2008年1月來慶拍攝廊橋專題節目;
縣裡先後製作了廊橋IP電話卡、廊橋撲克和名片進行宣傳;
2007年編輯出版發行《中國廊橋之都——慶元》一書;
2007年,縣城動工重建元代蒙州橋,使古代建橋工藝再次重現。
2008年1月,慶元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廊橋之鄉”。
2008年6月,“慶元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慶元廊橋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慶元廊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慶元廊橋保護、開發工作的不斷深入,將極大促進本縣旅遊、文化、經濟、社會的發展,並更好地使慶元人民追求人文和諧、永續發展的精神得到更好地傳承與弘揚。

廊橋特徵

數量最多

目前慶元有各類廊橋97座,其中木拱廊橋21座,平梁廊橋26座,石拱廊橋50座。慶元廊橋的數量,分別占全市(150多座)、全省(220多座)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是全國廊橋最多的縣。(註:廊橋主要存在於浙南、閩北地區)

時間最早

大濟甫田橋和雙門橋是目前全國有文字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栱廊橋,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比北宋青州(史稱木拱橋最早的發祥地)出現的虹橋要早10多年,比《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早100多年,而且比現存各地發現的木拱橋始建最早的記錄——閩清合龍橋早110多年。假如能夠加以證實,那么《中國古橋技術史》木拱部分將因慶元的發現而改寫。另外,我縣木拱廊橋歷史沿革極具連貫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都有(這在全國也是獨有的)。據文字記載,始建於宋代的有甫田橋、雙門橋,始建於元代的有蒙淤橋、半路亭橋、詠歸橋,其餘則分別建於明、清時代。而且,我縣木拱廊橋國保、省保、縣保一應俱有,文保體系在全國最為完整。

質量最高

各類廊橋中,木拱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樑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如今在我國能保存下來的木拱橋已為數極少,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只在浙、閩兩省的麗水、溫州、南平、寧德幾個地市有所發現,總數僅為100座左右。現存於我縣境內的如龍橋,建於明天啟五年(公元1624年),距今已有391年歷史,如龍橋的結構複雜,工藝精湛,功能完備,建築上頗具宋代遺風,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全國木拱廊橋中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詠歸橋詠歸橋
慶元廊橋在構造上非常科學,一是底下的木拱架用數十根粗大圓木,科學利用力學原理,縱橫拼接對拱而成“八”字型結構,雖無一釘一鉚,卻牢固異常。二是橋兩端4根將軍柱(也叫天門柱),從木拱架底墊木直通到廊屋頂部,使廊屋重心下移至底,穩定了重心。三是橋面板上先鋪箬葉,箬葉上鋪木炭,木炭上才是砂石料,砂石料上再鋪鵝卵石或香糕磚,具有通風、散氣、防腐功效。此外,從慶元廊橋看,其“三折邊”、“五折邊”、“交叉木”的木撐拱構架建造已非常成熟,科學地解決了受力問題。

審美情趣

慶元廊橋集山、水、屋、橋於一體,既美觀實用,又有深沉的民俗文化淵源,在驚嘆自然造化與巧匠神工之餘,又能激起縷縷思古之幽。從建築學的角度看,慶元廊橋熔傳統樓台軒榭的建築風格和造橋技術於一爐,廊屋部分檐牙高喙,鈎心鬥角,橋身則單孔橫跨,缺月欲圓。從視覺的角度看,廊橋之美還在於山水之勝,在深山清幽之所,在綠樹掩映之間,一座閣樓高聳的廊橋忽然映入眼帘,真有如入蓬萊仙境的感覺。水為山之魂,水為橋之侶,橋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鏡,或猛浪奔岩,遠遠望去,整座廊橋如長虹臥波,又似蛟龍出水,與其周圍的山水構成一幅幅優美的畫卷。從廊橋的用途看,有的用於村莊攔護風水,有的作為善舉的憑證,有的用於交通。不管其用途怎樣,由於歷史久遠,每當登臨時,總會臨風懷想,感慨良多,你會想到多少個風清月朗之夜,青年男女待月西廂,在廊橋中幽會;你會想到多少次少婦送郎,依依惜別,留下許多深閨春怨;還有挑夫健婦的足跡及落魄書生和失意商人的身影。
總之,慶元廊橋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旅遊觀光、科學考察最理想的去處。

民間傳說

舉溪水,清又清,東西兩岸住著吳陳雙姓。東邊的吳族裡,如龍長得膘悍哩,好像天上的將軍;西邊的陳家中,來鳳生得俊俏哩,恰似天上的仙女。
共喝一溪水,本是一家人。可是,吳家人吃舉溪水大,陳家人喝舉溪水大,就是不見溪東有人到溪西探親、溪西有人到溪東走戚。原來前輩人在大旱之年,為爭溪水入田,結下了不解之冤。
這年夏天的太陽真毒呵,烤得銀屏尖直冒煙。舉溪也只剩下淙淙小流,清水就象油貴,又是一個可怕的旱年,這一絲水怎么澆灌得了舉溪兩岸的大片糧田呢。眼看著田裡的稻苗,一天一天枯萎下去,鄉親們的心,就象刀絞一樣痛。
這天,溪西的人把溪中的水,全部引到自家的田畈里。吳家人發現後,那裡肯依,又將水全部引到自家的田畈里。這溪中的水,就是倉中的谷,就是命根子啊!兩家人越爭越凶,吳家人的脖子粗,陳家的人眼睛紅,都拿著刀棍對峙在兩岸,眼看著前輩人發生過的族斗,又將發生啦。
突然,吳姓人中有人喊:
“山中百獸懼勇敢的獵士,海底珍珠屬入水的蛟龍。比試比試,看誰的族中有強梁,溪中的水就入誰家的田。”
陳姓人答道:
“雄鷹何怕小鳥,猛虎怎懼山羊。比吧,誰贏了,水進誰家的田!”
銀屏山下的土坪上,列著兩族人,場子中間放著一個兩圍大的石鎖,地上放著兩把短劍,擺開了比試場面。
吳家族中,走出大後生如龍。如龍的箭法精哩,小雀從天空飛過,他搭起弓要射第二隻,落下來不會是第三隻;如龍的劍法好啊,擲過去的短劍要插在槐樹上,不會落在松樹上,如龍的力大呀,老虎下山傷豬,一棍敲,叫它只伸三下腿,不會伸四下腿。
這時如龍走到場子中間,拿起一把短劍,“嚓”地向五六十步遠的榲樹上,他只手提起大石鎖,在場子裡繞了三圈,放回原處,臉不紅,心不跳。吳家人大聲喝起彩來。
陳家族中,走出健女來鳳。她走到場子中間,抬起地上的短劍,“嚓”地一聲,短劍向榲樹飛去,不偏不斜,正好插在如龍的劍柄上。陳家中響起一陳喝彩聲。來鳳再提起石鎖,繞著場子走了兩圈,終因氣功不濟,放下了石鎖。
來鳳說:
“小勁難比大哥神力,情願認輸。”
如龍說:
“拙技難比大妹神劍,甘拜下風。”
兩人相對一看,如龍臉上飄來兩片紅霞,來鳳臉上飛起兩朵桃花。弄得眾鄉親目瞪口呆。
擲劍陳家高一籌,提石鎖吳家高一等,舉溪水各分一半。
一日,如龍到田畈,低頭看看田,田已曬得裂了縫,苗兒也焦黃了,他越看越心焦,抬頭看看天,天上沒有一絲雲,日頭還是板著凶暴的臉,他越看越恨;抬起腳猛地一踩,“轟”地一聲,地下陷進了一個大坑。這時,溪對岸飄來歌聲:
“寒梅不怕數九天,
獵手不怕山崖險。
阿哥嘆氣又踩腳,
有何難事在心間?”
多美的山歌呀!這是誰家女子唱的?如龍抬眼順歌聲望去,是比武的來鳳姑娘。她武藝高,人樣俏,沒想到她的歌也這樣甜。如龍正欲回歌,突然想起吳陳兩家結下的冤,又看到身邊的黃苗,心冷了,轉向就走。
來鳳喊道:
“如龍哥,你慢走,我有話對你說。活人總不能吊在死樹上,溪里沒水,我們為什麼不去找水、引水”。他問道:
“烈日如火,遍地生煙。我們到哪裡能找到水呢?”
來鳳說:
“有哇。銀屏山上,就有一處水,只要開一段渠,水就能引到田裡。”
“開得好渠,苗早就枯完了!”
來鳳說:
“人心齊,泰山移。我們兩家人一齊上山開渠就快啦。”
如龍帶著吳家哥弟,來鳳帶著陳家兄妹,一同上山開渠啦。如龍的大錘一掄,震得銀屏尖直晃,爆了岩石一大塊;來鳳的銀鋤一落,震得銀屏山直抖,泥土去了一大片。兩族人開渠的心齊哪,從東山日出,乾到西山日落;從玉兔東升,乾到金雞報曉。
八月十五這天,水渠挖通啦。清清的水,嘩嘩流進稻田,兩姓人家共辦了件好事,就象甜蜜流進了心窩。人們在舉溪兩岸歡歌,漸漸消了往年的氣,解了往日的仇。
這天晚上,天上的月亮真圓,照得來鳳的臉通紅。來鳳高興睡不著覺,來到舉溪邊,輕輕地唱起了:
“月亮姐,光漾漾,
月亮姐姐做新娘。
不要衣裳十八套,
只願嫁個好男郎。”
溪東飄來了對歌:
“天上星,光靈靈,
天上星星數不清。
願做天上星一顆,
永伴月亮雲中行。”
來鳳一聽是如龍的歌聲,又羞又喜。山歌又飛出口去:
“要采靈芝山里來,
要采珍珠先下海。
要做星星伴月亮,
先做布穀把春催。”
來鳳唱完,看看對面的人影,轉身走啦。在溪東的如龍一聽“先做布穀把春催。”這不是叫我到她家說親嗎!一想,也連唱帶笑回到家。
第二天,如龍跟一位老伯一起,帶著鴛鴦手帕,到溪西來鳳家求親。
來鳳昨夜回家,把心事透給了母親,父母看如龍確是個百里挑一的好後生,就滿口答應了。
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轉眼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
這天,舉溪兩岸喇叭聲揚,吳陳兩家喜氣洋洋;高亢的歌聲繞著銀屏尖,吳家的花轎來到陳家門前。吳如龍、陳來鳳在鄉親們的慶賀下,結成了美好幸福的夫妻。
從此,陳吳兩家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日子越過越美,越過越甜。
後人為紀念如龍、來鳳,在舉溪上建了兩座橋,稱“如龍橋”、“來鳳橋”,叫子孫後輩,代代相親相愛,永久和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