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症

慢性肝炎症

急性肝炎(乙型或丙型)遷延不愈,病程超過半年者,稱為慢性肝炎症。有的B型肝炎症起病隱襲,待臨床發現疾病時已成慢性。

疾病類型,臨床症狀,用藥原則,適用藥物,慢性肝炎的肝外表現症狀,

疾病類型

以往根據其症狀體徵及肝臟的病理改變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 ①慢性遷延性肝炎:患者的症狀體徵及肝功能改變均不嚴重,常見症狀為乏力,食欲不振,肝區輕微疼痛,偶爾出現黃疸,肝臟輕度腫大,質地可中等硬,輕微壓痛。少數病人可有脾腫大。ALT升高或反覆升高,其他肝功能試驗及蛋白代謝大致正常。其主要病理變化特點為匯管區的細胞浸潤,浸潤細胞以淋巴細胞、組織細胞為主,中性粒細胞很少。肝實質內可見少量肝細胞變性或點狀壞死。但肝小葉完整,沒有肝細胞再生結節形成,因而不發展或肝硬變,一般預後良好。
②慢性活動性肝炎:臨床症狀較重,病程經過以病情反覆加劇為其特徵。乏力、厭食、腹脹、肝區痛等症狀明顯,中等度黃疸,肝腫大,脾臟常可觸及,肝病面容,有蜘蛛痣及肝掌。及有肝外系統表現,關節炎、脈管炎、皮疹、ALT持續或反覆升高,蛋白代謝異常,白/球倒置,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並可有貧血。其病理特徵為匯管區的慢性炎性細胞浸潤及其向周圍肝實質內侵入發展,破壞肝小葉界板,肝細胞變性壞死和小葉內間隔形成,隨後逐漸出現肝細胞再生結節,病變逐漸向肝硬變轉化。一般認為慢活肝容易導致肝硬變。
根據國際工作小組1994年底在世界胃腸病大會上建議的原則,我國肝病專家在1995年第五次全國傳染病會議上,對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進行修改。對無論是乙型、丙型、丁型或新型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均被劃分為輕度、中重、重度3類。
①輕度相當於原先認識的慢性遷延型或輕型慢性活動型,臨床上病情較輕,生化指標僅1~2 項輕度異常。
②中度相當於原慢性活動型肝炎的中等病理改變者,其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結果居於輕、重度之間。
③重度有明顯而持續的肝炎症狀,如乏力、納差、腹脹及便溏等,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血管痣和肝脾腫大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臨床上無門脈高壓症證據,血清ALT反覆或持續升高,白蛋白減低或白/球比值異常,蛋白電泳丙種球蛋白明顯升高。凡白蛋白L,膽紅素>85 5mmol/L,凝血酶原活動度<60~40,3項中只需一項達標者,即可診斷為慢性肝炎重度。

臨床症狀

(1)食慾減退,噁心厭油。 這是大多數肝炎病人都有的症狀,尤其是黃疽型肝炎病人表現更嚴重。肝臟是入體內最大的“化工廠”,參與人體內的一切代謝過程。其中分泌膽汁是重要功能之一,膽汁中的膽鹽對脂肪的吸收消化起著重要作用。患肝炎後,因肝炎病毒誘發肝細胞大量破壞,分泌膽汁的功能減低,從而影響脂肪的消化,故而厭油食,患肝炎時胃腸道充血、水腫,蠕動減弱,胃腸功能紊亂,也影響食物消化與吸收,加之代謝產物不能由肝臟來解毒,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故導致食慾減退、噁心厭油膩急性病毒性肝炎產生食慾減退等症狀
(2)疲乏無力 這是肝炎病人發病的早期表現之-。病人往往說不清楚何時起病,其表現也不相同,輕者不愛活動,重者臥床不起,連洗臉、吃飯都不愛做。儘管經充分休息,疲勞感仍不能消除,嚴重者好像四肢與身體分離似的。其原因是由於病人食欲不振,消化吸收障礙,導致人體能量不足;其次是由於病毒導致肝細胞破壞,使肝臟製造和儲存糖原減少;另外缺乏維生素、電解質紊亂及肝細胞破壞引起血中膽鹼酯酶減少,影響神經、肌肉正常功能,從而出現說不出的全身乏力。
(3)尿黃如茶。 黃疸型肝炎病人都有尿黃的症狀。初起尿色淡黃,逐日加深,濃如茶色或豆油狀;繼而皮膚及鞏膜發黃。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紅細胞壽命是120天,被破壞的紅細胞會放出血紅蛋白,經過一系列的分解代謝,變成黃色物質叫膽紅素。由於肝炎病毒導致肝細胞破壞,影響膽紅素的代謝,使膽紅素進入血液增多,經尿液排出體外較平時增加,故尿色加深。尿的顏色越黃,說明肝細胞破壞越重,病情好轉尿色逐漸恢復正常。
(4)發熱 急性黃疽型肝炎早期常有發熱,多在37.5-38.5攝氏度,高熱者少見,一般持續3-5天,而無黃疽型肝炎者發熱遠遠低於黃疽型肝炎者。許多病人發熱還伴有周身不適、食慾減退,誤認為得了感冒。為數不少的黃疽型肝炎病人,往往在醫院門診按感冒治療,3-5天后待黃疽出現才被確診,這是缺乏對肝炎發熱症狀認識的緣故。發熱的原因,可能是肝細胞壞死、肝功能障礙、解毒排泄功能減低或病毒血症所引起。
(5)肝區痛。肝炎病人常常訴說肝區痛,涉及右上腹或右背部,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脹痛、鈍痛或針刺樣痛,活動時加劇,且時間不一;有時左側臥位時疼痛減輕。其原因是由於肝炎病毒引起肝臟腫大,使肝被膜張力增大,刺激到神經中樞,出現肝區疼痛的感覺;炎症波及肝臟韌帶及其周圍的紐織;另外患肝炎時病毒也常常累及膽囊及膽道系統,引起膽囊〕迎道及其周圍的炎症。也有病人初患病時無肝區痛,一且確診肝炎後,常常訴說肝區不適及肝區痛,這可能是精神因素的關係。對持續疼痛長期不緩解者,應認真檢查以排除其他原因。
(6)少數重型肝炎病例可見腹脹、少尿、出血傾向和意。

用藥原則

對慢性肝炎症病人來說,目前還缺乏非常有效的藥物,因此有些病人“求醫心切”,“有病亂求醫”,一看到廣告或宣傳治療肝病的藥物就買來服用,這也吃,那也吃,結果花了錢卻沒治了病。這種做法是很不科學的。慢性肝炎病人選擇用藥應掌握以下原則:
(1)用藥不要過多過雜:很多藥物都要經過肝臟解毒。用藥過多過雜能增加肝臟負擔,反而對肝病不利。有的病人經過長時期的中、西藥物治療,病情反而越來越重,最後停用了全部中西藥,病情反而好轉,一般來說,每次用藥不超過2~3種,療程不超過2~3個月,如無效則可換用其他藥物,或暫停一段時間,若有效則可繼續套用。
(2)用藥過程中不應忽視休息、營養等:休息和營養是肝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俗語說“ 三分治七分養”,因為藥物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在保證休息、營養的基礎上才可能發揮作用,忽視休息、營養,而單純一味地進行藥物治療,就本末倒置了。
(3)套用聯苯雙酯、強力寧或甘利酸等藥物常可使轉氨酶下降甚至正常,但並不代表疾病已經好轉或痊癒,停藥後常出現反跳現象,因此在套用這些藥物使轉氨酶降至正常後,應象套用激素一樣逐漸減量,並堅持服用2~3個月甚至一年。
(4)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用藥:例如B型肝炎病毒複製明顯的病人套用抗病毒藥物;有免疫功能紊亂的套用調整免疫功能的藥物;有肝細胞損傷的套用保護肝細胞的藥物;有肝臟微循環障礙的套用活躍微循環的藥物。也可以根據辨證施治服用中藥方劑,或辨證選用1~2種中成藥長期服用。

適用藥物

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任何藥物都不曾顯示其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明確而肯定的療效,因此目前仍在進行各種試驗治療。鑒於本病的發病原理可能與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細胞的數量和患者免疫系統的效應等因素有一定關係,其治療藥物大體分三類: ①抗病毒藥物:包括人白細胞干擾素、人體纖維細胞干擾素、人免疫干擾素、阿糖胞苷、磷酸阿糖胞、無環鳥苷、病毒唑、磷羧基甲酸、聚肌胞苷。其中以干擾素療效較為肯定。 ②免疫調節劑:B肝免疫球蛋白、左旋咪唑、B肝疫苗、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卡介苗、免疫抑制劑、胸腺肽、豬苓多糖等,其中以免疫核糖核酸較為有效。③改善肝細胞功能 藥物:如肌苷、複合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K、促肝細胞生長素等。

慢性肝炎的肝外表現症狀

1.血清病樣綜合徵:①皮膚黏膜病變:可發生多種病變,其中以多形性皮疹、蕁麻疹最多見。其次為紅斑、斑丘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及皮膚、黏膜淤點和淤斑。②關節肌肉病變:關節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常伴有皮疹。受累的關節一般無紅腫,以指、腕、肘、膝關節多見,無劇烈疼痛,與“遊走性”風濕性關節炎頗相似。
2.腎臟病變:較多見,可表現為蛋白尿、血尿,甚至出現管型尿等。也可表現為腎小管性酸中度或嚴重低血鉀等症狀。
3.血液系統:可有白細腦、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甚至合併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4.消化系統:可以合併出現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常並發非細菌性膽囊炎、膽管炎。個別患者還可累及胰腺,表現為水腫性或出血性胰腺炎。
5.心血管系統:①可出現結節性動脈炎、血栓性動脈炎、肢端小血管無茵性壞死等。②還可並發心肌炎、心包炎及伴有其他血管病變。
6.內分泌系統:①甲狀腺功能改變:可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減退,前者更為多見。②糖代謝障礙:常表現為低血糖,但更多見肝源性糖尿病。
7.神經精神改變:可並發腦膜炎、橫斷性脊髓炎、肝性脊髓病等;還可出現精神改變如易怒、失眠、煩躁等。
8.乾燥綜合徵:常累及涎腺和淚腺,表現為口腔乾燥、乾性角膜、結膜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