慅

慅,通“騷”,騷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慅
  • 外文名:Sad
  • 讀音:sāo
  • 釋義:動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sāo
〈動〉
騷動。通“騷” [be in tumult]
慅,動也。從心,蚤聲。——《說文》
庸庸慅慅,芳也。——《爾雅·釋訓》
又如:慅慅(騷動不安;不安靜);慅擾(動亂)
慅慅
sāosāo
[be in tumult] 動盪不安
軍中慅慅,人情大異。——《隋書·李德林傳》
cǎo
1、煩惱或憂愁 [worry]
勞心慅兮。——《詩·陳風·月出》
天網信崇大,矯士常慅慅。——李賀《春歸昌谷》
2、古通“草”:“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刑,墨黥,~嬰(用草繩系在頸上)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蘇遭切《韻會》《正韻》蘇曹切,𠀤音騷。《說文》動也。從心蚤聲。一曰起也。或作懆。
《集韻》先雕切,音蕭。《爾雅·釋訓》慅慅,勞也。
《集韻》采早切,音草。《詩·𨻰風》舒懮受兮,勞心慅兮。《注》慅,音草。受,葉時倒反。
《字彙補》子皓切,讀作澡。《荀子·正論篇》墨黥慅嬰。《注》當為澡。
《集韻》七到切,音造。愁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