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邦德

愛德華·邦德

愛德華·邦德(Edward Bond)是一名英國劇作家、導演、戲劇理論家,生於1934年7月18日,代表作有1965年首演的《得救》(Saved)、1973年首演的《贏了!》(Bingo)、1984年首演的三聯劇《戰爭戲劇》(The War Plays)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德華·邦德
  • 外文名:Edward Bond
  • 出生日期:1934年7月18日
  • 職業:作家、導演、戲劇理論家
作品簡介,藝術鑑賞,

作品簡介

1962年,愛德華·邦德的處女作《教皇的婚禮》以尤內斯庫《殺人者》為原型,在荒誕的氣氛中探討戰後的流浪漢文化,思考流浪漢何以成為人的問題。兩年後,《被拯救》問世,講述倍感壓抑的工人階級青年不自覺的暴力行為,公園裡幾個年輕人拿石頭砸死一尚在襁褓中的嬰兒。
愛德華·邦德把《單純》中母親與兒子爭奪背包的行為分解成45個動作,這個逐漸沉重得讓母親扛不起的背包演化為中心戲劇事件的過程,就是把演員和觀眾推向選擇的艱難和必須選擇的過程。而《贏了》一劇憑莎士比亞手裡的“一張紙”打開了良知與金錢兩個空間,用“隱性的客體”探討了莎翁在作家身份和地主身份間的搖擺和矛盾。
從《被拯救》到《柯林五部曲》,看似充滿暴力,卻是愛德華·邦德對藏匿於現代性面具下的種種危機的演繹乃至預言。

藝術鑑賞

通過藉助想像力來填補現實與藝術的鴻溝,愛德華·邦德使觀眾在藝術與自我的雙向對話中去除蒙蔽,在感受戲劇針砭時弊的犀利中向內發起自我檢視。他從不直接宣洩情緒或宣揚某種意識形態,而是用“極致的單純”、“隱性的客體”誘發觀眾對現實生活的認同或不滿,令其在久違的莊重與神聖中直面習以為常、隱蔽不彰而又肆無忌憚的醜惡和威脅,從而使觀眾在不得不回應的境遇中開始擔當。愛德華·邦德不隨俗流的理性劇場把戲劇的意義還給了觀眾,不僅重新定義了政治劇場,還使行動成為可能。
——夏延華(西華師範大學副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