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巴黎(2008年法國電影)

愛在巴黎(2008年法國電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愛在巴黎》是由Cédric Klapisch導演,朱麗特.比諾什 羅梅恩.杜里斯 菲瑞斯.勒其尼主演的喜劇愛情電影。於2008年01月19日在法國上映。

巴黎,一個充滿故事的城市。24小時前,皮埃爾還是巴黎歌劇團的舞蹈演員,他突然感覺自己喘不上氣,送醫院急救證實是急性心臟病發作,唯一的根治辦法是心臟移植,但手術需要等待合適的供體,就算有了,成功率也只有40%,故事由此展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在巴黎
  • 製片地區:法國
  • 導演:Cédric Klapisch
  • 類型:愛情
  • 主演:朱麗特.比諾什,羅梅恩.杜里斯,菲瑞斯.勒其尼,阿爾伯特.杜珀特
  • 片長:130分鐘
  • 上映時間:2008-01-19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花絮,主演簡介,

劇情簡介

將面臨死亡的威脅和必須忍痛放棄最鐘愛的舞蹈事業,皮埃爾一下子變得心灰意冷。他的姐姐愛莉絲是個單親媽媽,為了孩子五年拒絕男人的愛,其實她是個愛心泛濫的女人,只要有空就會選擇做義工幫助別人。在大學任教的老教授羅蘭,表面為電視台錄製巴黎旅遊節目一帆風順,其實暗戀自己班上的女學生萊提雅,每天只能偷傳簡訊向她訴情衷;羅蘭的建築師弟弟菲力普,40多歲的中產階級,婚姻事業皆美滿,突然感到人生缺失意義,卻因為無力改變現狀而陷入憂鬱…還有還有,街角那個愛碎念的麵包店老闆娘、以及菜販帥哥老闆、與咖啡店侍者們,他們都有一段令人發噱的背後故事。看似沒有關聯的每個人,在巴黎這個繁華而古老的市井小巷裡交集......

演職員表

演員表

主演:朱麗特.比諾什 羅梅恩.杜里斯 菲瑞斯.勒其尼 阿爾伯特.杜珀特François Cluzet 嘉莉.維亞特 Gilles Lellouche MélanieLaurent 澤納蒂納.舒阿萊姆 Julie Ferrier

職員表

導演:Cédric Klapisch

花絮

作為法國新銳導演中的佼佼者,塞德里克·克拉皮什的電影之路卻開始於美國。23歲的時候,克拉皮什因為報考巴黎的電影學校落選,離開法國去歐洲旅行,然後紐約的一所大學的電影系錄取了他,兩年美國大學電影系的學習生涯,為他今天的導演作品打上了深深地烙印:既不是完全傳統法式的,也不完全是美式的。80年代他開始拍攝一些短片電影.此後他從事編劇工作並成為一名團體電影的導演.他還為法國電台執導了一部有關動物的紀錄片。1996年他拍攝了《情尋貓腳印》(Chacuncherchesonchat),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巴黎有關鄰里關係的故事,這部影片讓名不見經傳的克拉皮什開始引起關注。同年他拍攝了第一部賣座喜劇片《家庭氣氛》(UnAirdeFamille),影片票房250萬人次,囊括當年凱撒獎最佳劇本獎以及凱撒最佳男女配角獎。2002年塞德里克·克拉皮斯在西班牙拍攝另一部超低成本的影片《西班牙旅館》(L'Aubergeespagnole)賣座300萬,成為其至今最成功的影片。2005年,他拍攝了影片《西班牙旅館》的續集《俄羅斯玩偶LesPoupéesrusses》,當中的許多演員都出演過上一部電影,影片再一次在觀眾以及評論界取得了成功。塞德里克·克拉皮什兩年前曾經來中國考察講學,短暫的中國之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他把自己留學生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命名為《中國七巧板》,並且大部分場景會在中國拍攝。他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了這部籌拍中的新片:“這三部電影的名字在法語裡都有雙重含義,既是文字遊戲又有更深哲學含義。《七巧板》是一個複雜的遊戲,代表著人生在不斷成長中變得越來越複雜。當我真正去中國旅行了以後,這個主題對於我來說更有意義”。影片同樣由羅曼·杜里斯主演,因為克拉皮什“希望影片中的主人公更成熟一些,因為那時他已經有了孩子。所以我要再等上五年,讓羅曼·杜里斯看上去更符合角色”

主演簡介

《愛在巴黎》-朱麗特.比諾什
朱麗葉-比諾什於1964年3月9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她的母親是個演員,父親是個雕刻家。良好的親職教育奠定了小比諾什的藝術基礎。從8歲起,她就在學校里演出戲劇節目,中學時代又演過莫里哀的話劇。後來由於父母離異,比諾什來到巴黎。為了生活,她當過出納員、售貨員。一次偶然的機會,素有法國影界“伯樂”之稱的貝納阿爾德被比諾什的嬌美所迷住,隨後便把她引入了電影圈。1988年她因出演影片《布拉格之春》(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第一次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關注,時年23歲。芝加哥“太陽時代”的著名電影評論員羅傑-埃伯特在他有關電影電視回顧的專著中這樣評價朱麗葉-比諾什:她的“美麗和清純就像清新的空氣一樣透明。”1992年朱麗葉完成了路易斯-馬勒的影片《Fatale》後,她的清純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影片放映後,比諾什說:“馬勒正試圖改變我的形象,他認為角色需要更多的久經世故的成份。”一年後,在1993年的《Bleu》一片中,比諾什又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這次埃伯特說:“比諾什有一張適合這個角色的臉龐,因為她能讓人相信,她是個既有思想又有感情的人,她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充分地表達這些。”拍攝完這部影片,她稍作調整,1994年,比諾什做了一位母親。此後,她再次出山,在法國電影製作史上一部最為昂貴的影片(耗資達3500萬美元)《Hussardsurlettoit,Le》中擔任女主角。“紐約時代”電影評論員史蒂芬-霍爾登寫道:“比諾什在這部影片中傳達了一種熾熱精神情感,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神秘且魅力四射的女性。”舊金山“主考官”雜誌電影評論員巴巴拉-舒爾加瑟甚至對比諾什的喜愛程度超過了電影本身及片中的男主角奧立佛-馬西尼斯,他認為比諾什的眼睛“晶瑩閃亮,性感的嘴唇使她的面容生動無比。”在飾演了一些小角色後,1981年,比諾什參加了影片《生活中最美好的》演出並開始在影壇嶄露頭角。1985年她又參加了《你好,瑪麗》、《家庭生活》、《別了,布萊歐》等影片,扮演了多位不同性格的女主角,尤其在《別了,布萊歐》中,她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之中,使人看到了她對電影藝術的忘我追求。1985年,比諾什又挑起了《約會》一片的大梁,憑其出色的的表演榮獲了法國電影界為獎勵青年女演員而設的羅密·施奈德獎。1986年,她又出演了英語片《卑賤的血統》(《BadBlood》),她那純真清新的演技再次征服觀眾,獲得了87年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進入90年代,名聲大噪的比諾什於92年在影片《烈火情人》(《Damage》)中飾演了神秘的女主人公安娜,與奧斯卡獎得主傑瑞米·艾恩斯大演對手戲。接著,她又在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享譽影壇的《藍》(《Blue》)、《白》(《White》)、《紅》(《Red》)三部曲中主演了第一部《藍》,塑造了失去了丈夫再度尋找精神歸宿的朱莉形象,真實感人。比諾什也因此而榮獲了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主角獎。比諾什常自信地用“我可以演得更好些”來鼓勵自己,為了摘取凱撒影后的桂冠,她仍在不斷地攀登新的高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