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孝

愚孝

愚孝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yú xiào。指昧於事理的孝行,如割股醫親之類。

儒家提倡孝,特別是漢代獨尊儒術,以孝治天下,每一個皇帝去世以後,在諡號前都加一個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儒家也提倡忠,孔子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

後代誤解並流行於世的一對口號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為不孝。今人稱此口號為愚忠愚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愚孝
  • 外文名:Filial piety
  • 拼音:yú xiào
  • 類別:論語
先哲見解,孔孟,荀子,相關故事,郭巨埋兒,老萊斑衣,《北史》故事,《國朝史余》,

先哲見解

孔孟

人們以為孔子孟子都是提倡這種愚忠愚孝的,其實不然。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君臣關係是對等的關係。並且還說無道之君,要誅之,或者換掉。關於孝的問題,孔子也不是主張愚孝。在《孔子家語·六本》有這么一個故事:孔子的學生曾參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參有了過失――鋤草時,誤傷了苗,他的父親曾皙就拿著棍子打他。曾參沒有逃走,站著挨打,結果被打休克了,過一會兒才漸漸甦醒過來。曾參剛醒過來,就問父親:"您受傷了沒有?"魯國人都讚揚曾參是個孝子。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告訴守門的弟子:"曾參來,不要讓他進門!"曾參自以為沒有做錯什麼事,就讓別人問孔子是什麼原因。孔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舜的事嗎?舜作兒子時,父親用小棒打他,他就站著不動;父親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親要找他幹活時,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想殺他時,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曾參在父親盛怒的時候,也不逃走,任父親用大棒打,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殺害,難道還不是罪過嗎?"
在父親失去理智的時候,拿著大棒亂打,如果打死、打傷或者打成殘廢,他冷靜後會感到十分懊悔。這會給父親的心靈上留下沉重的陰影,永遠無法擺脫。這是"不逃"給父親造成的精神創傷。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親的盛怒,避免給父親造成精神傷害。不管當時魯國人怎么誇獎曾參,孔子還是嚴肅地對待此事,以便給後人留下正確的意見。很顯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說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該死的,就不能輕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

荀子

戰國後期的大儒荀子認為:"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當魯哀公問孔子:"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孔子沒有回答,出來告訴他的學生子貢說:"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同上)子從父,怎么能說是孝子呢?臣從君,怎么能說是貞臣呢?要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從命,才可以說是孝、是貞(忠)。可見,聽話、盲從的,孔子不認為就是忠孝的臣子。

相關故事

郭巨埋兒

元朝人編寫的《二十四孝圖》上有一個“埋兒奉母”的故事: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 幸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元代郭居敬雖把這個故事列入二十四孝,並極為推崇,但卻有許多後來人對此並不讚賞。認為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孝經》云:“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謂之悖德。”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老萊斑衣

同出於《二十四孝圖》: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
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子特地養了幾隻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
老萊子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髮,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於是,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
一天,他為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者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
這個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暢,卻讓人覺得荒唐,不可理喻。

《北史》故事

愚孝之所以為愚,是其只重動機,不重效果;只重形式,不重內容;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從根本上說,不是真正的孝道。孔子說孝敬父母很重要的是要看父母的臉色行事。當父母的絕不會讓你去殺子以示孝的。父母要求的孝道與父母的愛子之心是矛盾的統一體,如果子女的孝舉與父母的愛子之心相悖,造成了對父母的心理傷害,豈不是南轅北轍嗎?《北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叫顧協的人,早在幼年他母親就為他訂了親,盼望他早日成人,好抱孫子。誰知他還沒成親,他母親就去世了,死前還一再囑咐早接媳婦過來。為古禮他推遲婚期,守喪3年。3年過後,他應該結婚了,可他仍不辦婚事,一直到了60歲才把那女人迎娶過門,可老婆已不能生育了。兩人直到死也沒有生孩子。

《國朝史余》

“孝者,順其心。”言行符合父母的心意,時時處處令老人高興,才是真正的孝道。但過去有些人並沒有真正領會孝道的真諦,卻偏偏在孝的形式上動腦子做文章。特別是從漢代實行“舉孝廉”以後,有人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誤導後人出現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謂“孝子”。明代《國朝史余》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叫陳獻章的孝子,每次進妻子的臥室之前,總要先去秉告母親,說:“您的兒子獻章想求個兒子,我要進妻子房間睡覺了”。他的上司聽說後,當面嚴肅地批評他說:“你說什麼話?你忘了你母親是個寡婦啦!”羞得陳獻章無言以對。他母親是寡婦,內心難言之隱難以言表,他卻每次和老婆睡覺都要當面報告,你這不是拿刀子捅母親的心嗎?某朝常熟縣有個叫周木的人,每天早上父親還沒起床,他就去敲門問安。時間一長,父親就火了。一天早上他又去敲門,父親問:“誰敲門?”他答曰:“周木問安”。父親大怒:“我正睡得香,誰用你來問安!”
後來人們把這兩件事聯在一起,編成對語,諷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對父母愚孝的人是“周木問安,獻章求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